◆ 川普拚第3任 自愚?娛人?
◆ 川普關稅百變 遠憂大於近利
◆ 當心大罷免對兩岸的蝴蝶效應
◆ 終止全面罷免 為國共創未來
◆ 共軍圍台軍演 藏美中交鋒
◆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生命總會找到自己的出路
◆ 用腳投票!是誰綁住外送員的雙腳?
◆ 保障勞工權益與併購競爭審查:雙軌權責,一個共同目標
◆ 支持政府之政策下金融整併的利多發酵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上)/我兩度赴倫敦政經學院借閱 2019-09-18 18:2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中)/外殼燙金 內頁像傳真紙 2019-09-18 18:3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下)/兩種編排有異 畢業35年收到 2019-09-18 18:32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生命總會找到自己的出路
2025-04-02 01:21 聯合報/ 林一平(作者為前科技部代理部長)
今年元月,法國廣播電台訪問我,問道:「美國防堵中國,是否會阻擋中國 AI 的發展?」我回答:「不會,因為生命會找到自己的出路。」幾天後,中國的 DeepSeek 宣稱,能以極少的 AI 硬體算力達到 OpenAI GPT 的效能。消息傳出後,市場對美國 AI 企業的競爭優勢產生疑慮,導致輝達當天股價暴跌一成七。
這讓我想到《豐父》(Rich in Mind)書中提到的一句話:「有錢做事不算本事,要有『沒錢也能做事』的真本事」。意思是,即使資源有限,也要發揮最大效益,以小搏大、以少勝多,做到四兩撥千斤,而非千斤撥四兩。
美國試圖透過限制算力來遏制中國在尖端 AI 領域的發展,但 DeepSeek 在受限的環境下,仍成功實作大型語言模型,證明技術創新的多種可能性。Google AI 實驗室執行長 Demis Hassabis 表示,DeepSeek 採用的許多技術最初來自 Google 團隊的研究,因此可以說 OpenAI 和 Google 代表技術創新(Deep "Mind"),而 DeepSeek 則體現工程優化(Deep "Seek")。DeepSeek 必須專注於技術優化與高效能算法,以在受限的計算資源下達到最佳效能,這恰恰反映了不同的技術發展策略。
美國內部有人將 DeepSeek 的成功類比為冷戰時期的「史普尼克危機」(Sputnik Crisis),並希望藉此促進檢討與反思,催生出類似阿波羅計畫的 AI 競賽。然而,這種歷史類比可能忽略了一個關鍵事實:美國贏得太空競賽,並非因為大幅加碼自身資源,而是因為蘇聯太空計畫的核心人物科羅萊夫(Sergei Korolev)意外去世。
科羅萊夫在極端艱困的條件下帶領蘇聯航太發展,讓蘇聯率先發射第一顆人造衛星、送第一隻太空狗進入軌道、派出第一位太空人,甚至培養了第一位女太空人(她原本是一名工廠女工)。然而,就在蘇聯準備邁向登月目標之際,科羅萊夫因痔瘡惡化,在接受手術時不幸去世,導致蘇聯航太計畫陷入混亂,美國才得以後來居上。換言之,《豐父》那句話的奧義提示我們,勝負不僅取決於資源的大量投入,還受到關鍵人物與組織穩定性的影響。因此,如果將 DeepSeek 比擬為登月競賽的歷史教訓,並認為只要不斷增加資源就能獲勝,這可能是對歷史的誤判。
同時部分觀察家認為,DeepSeek 崛起象徵中國 AI 戰勝美國 AI。然而,Meta 首席 AI 科學家楊立昆(Yann LeCun)指出,這場技術突破不應被狹隘地解讀為國家競爭,而應視為開源(open source)AI 模型逐漸超越封閉(proprietary)AI 模型的證明,這是一種更健康的視角。
從更長遠的角度來看,AI 的發展不僅是一場技術競賽,更是文化價值的映照。中美若合作,我們將看到趨於同質的 AI 技術發展,促成兩種文化的部分融合;若對立,則可能見證兩條截然不同的 AI 發展路徑,凸顯文化分歧。
一百年後回首這場競爭,人們或許不會只記得誰勝誰敗,而是見證了不同技術與文化價值如何塑造 AI 的未來。AI 競賽最終不只是科技之爭,更是人類思維模式的競逐,尋求生命的不同出路。
川普拚第3任 自愚?娛人?
2025-04-02 01:24 聯合報/ 張光球/致理科大副教授(台北市)
美國總統川普今天表示,美國人希望他競選連任。 歐新社
四月一日愚人節甫過,但全球都在關注川普總統會再如何愚弄世人。
川普就任以來,藉由關稅及保護主義等手段,脅迫全世界要讓「美國再次偉大」,更將四月二日訂為「解放日」,對各國加徵對等關稅,以振興自家產業,勢必掀起另一波全球的動盪。
川普是精明的商人,應知他的不確定性會造成天下大亂,卻仍一意孤行。上周三宣布解放日的稅率會寬容,但話鋒一轉要對外國進口汽車徵收百分之廿五關稅,同時威脅美國三大汽車製造商將工廠搬回美國,否則同等關稅伺候。消息一出,全球譁然。歐盟主席馮德萊恩譴責這項措施;加拿大安大略省長福特全力支持聯邦採取對美報復性關稅,日本則希望可豁免。皆反映出主要汽車相關產業出口國家的不滿及不安。
川普無視國內停滯性通膨,欲徵他認為可讓汽車工業再次偉大的關稅,然先受傷的卻是美國的汽車市場。據估計新關稅將使新車的價格上漲數千至上萬美元,令需求者打消換車的念頭,繼續使用舊車。對此,川普表示不在乎漲價,且鼓勵漲價,根本無視民生疾苦。
再者,川普應知純美國製造的車輛並不存在,就像美國國內不會有生產一架飛機所需零件的產業鏈一樣,即使將加、墨兩國的產品視為美國製造,整車也難超過百分之七十五是美國製造。除了半導體、汽車外,造船業是他下一個積極的目標。
川普正重塑全球供應鏈,想讓美國成為世界主要產業的製造中心,認為關稅可迫使外國與之重新談判新的貿易協定,亟欲打破既有的國際貿易規範,但操之過急,缺乏連貫且完整的計畫,先強勢後退讓,反覆的貿易政策引發美國企業極度擔憂,盟國強烈反彈,他如同放羊的孩子,是掩耳盜鈴的行為。
前美國貿易代表傅洛曼日前投書「外交事務」名為「中國已重塑國際體系」的專文指出,川普的經濟政策突然間像是在走中國過去十幾年的政策,是具有美國特色的中國政策,因為中國的民族主義國家資本主義已主導國際經濟秩序,華府已在北京的世界中,恐已無法制定遊戲規則,除非比中國還中國,否則難以制衡中國。
川普「仿中制中」的成效尚待觀察,但他似乎認為關稅壁壘可使製造業回流美國,卻忽略企業投資尋求的是可預測的政策環境,而不是朝令夕改的關稅兒戲,所以大多數國家可能會視何種關稅生效,會持續多久,謀定而後動。
決策者腦海中會有一幅計畫執行後的最佳景象,但成效只有在實際執行後,甚至數年後,才知道是否如其所願。與其說川普使美國再次偉大,不如說讓川普再次自大。川普依自己的想像規畫美國再次偉大的步驟,卻忽視再強大的國家無法抗衡團結的國際,反而會給予敵人翻身的機會。俄羅斯挺過俄烏戰爭的困境,西方圍堵中國出現漏洞,完全拜川普天下大亂所賜。
有鑑於川普的自大與不確定性,筆者不疑美,但疑川。川普的行為令人聯想毛澤東在大躍進失敗時所言:「天下大亂,形勢大好」藉以清除黨內反毛集團,也成為日後亂局中有機運的名言。然而,時代背景與政治體制不同,川普式的天下大亂不是自娛娛人,而是自愚愚人。
最後,希望川普說要競選第三任期是愚人節笑話。
川普關稅百變 遠憂大於近利
2025-04-02 01:23 聯合報/ 張瑞雄/台北商業大學前校長(台北市)
美國總統川普近期宣布的全面性互惠關稅措施引起了全球市場巨大震盪,不僅打擊了亞洲和歐洲股市,更加深人們對全球經濟可能陷入衰退的擔憂。川普稱這些關稅政策目的在重振美國製造業榮光、縮減貿易逆差,並讓美國重新強大。但專家與市場現實卻給出不同的看法,質疑其政策可能造成更大的經濟損害。
川普宣稱透過關稅可以增加美國國內就業機會,並帶動經濟成長。其幕僚甚至估算,僅汽車關稅一項,每年就可為美國帶來一千億美元稅收,全部關稅措施更可能達到每年六千億美元。但諸多經濟學家並不認同,認為這種保護主義將導致物價上漲,增加美國消費者的負擔,而真正創造的就業機會數量,並不足以彌補可能的經濟損失。
例如美國企業將面臨更高的進口成本,而這些成本最終會轉嫁至消費者。汽車關稅已使美國市場上的外國車價格上漲,但川普表示他「完全不在乎」,甚至希望這些外國產品提高售價,這樣消費者才會轉而購買美國生產的產品。但這顯然忽略現實,許多美國汽車製造商也依賴全球供應鏈,增加的關稅成本最終依舊可能由美國消費者承擔。
此外,這種短視的經濟民族主義政策對美國經濟復興是否有效亦遭受嚴重質疑,經濟學家指出,過去川普任內實施的類似關稅政策,造成的美國產業就業機會損失遠大於保護關稅所創造的新職位。即使部分公司決定將某些製程轉至美國,所創造的工作機會相較於關稅導致的產業損失與消費成本提高仍顯微不足道。
更重要的是,川普的關稅措施充滿不確定性和變動性,這讓企業難以做出長期的投資決策。許多企業擔憂一旦大規模投資於美國,卻面臨關稅政策的迅速反轉,將導致投資無法回收。特別是在美國高昂的勞動成本與技術人才短缺情況下,企業很難輕易轉移現有的全球供應鏈回美國。
另外,川普政府推出的關稅政策,已引起全球多國強烈反彈,歐盟、加拿大等國紛紛表示將採取報復性關稅措施,最終可能升級為全球貿易戰爭,加劇經濟動盪。
川普推動的政策意在恢復美國的製造業榮光,但現實已完全不同。美國過去的製造業就業流失主要是因為自動化與生產效率提高,並非僅因生產線外移所致。現代美國經濟更加高度依賴全球供應鏈,這種貿易戰將直接影響美國產業的競爭力與創新能力。
總結而言,川普政府推出的關稅措施,儘管初衷是要保護美國經濟,但實際上卻可能造成反效果。從消費者成本提高、企業投資減少到全球貿易關係惡化,其負面影響將遠超出可能帶來的短期利益。這對美國乃至全球經濟都是負面居多,未來全球經濟穩定性如何發展,將取決於美國能否盡快找到更明智的貿易政策方向。
當心大罷免對兩岸的蝴蝶效應
2025-04-02 01:22 聯合報/ 戴世瑛/律師(台北市)
未來歷史或記載:「民國一一四年(二○二五年)台灣掀起『大罷免』運動。投票結果雖扭轉雙少數政府的不利局面,卻也顛覆了一向被世界公認為民主楷模的選舉制度。從此選罷投票頻仍、政局陷入動盪、建設內耗空轉、衝擊民生經濟。當權的○○黨挾資源優勢,連續利用該運動壓制在野,維持長期全面執政。○年○月○日共軍突宣布:『因發生導致台灣從中國分裂出去重大事變、和平統一可能性完全喪失,決依『反分裂國家法』採取非和平方式及其他必要措施…」。
我既非編劇,也非小說或預言家,更不願危言聳聽,看到上述假設情境成真。但經大膽推演,表面看似與兩岸無直接關聯的大罷免,一旦成案,其結局短期將改變國內政治生態,長遠或牽動台海局勢發展,由全民共同承擔苦果。復觀聯合報民調,四成七國人雖反對罷免行動,仍有四成三表示贊成,且目前進度已到二階段連署,難踩煞車。為此不得不杞人憂天,以升斗小民身分,表達如下擔憂。
首先,國安會前秘書長蘇起曾形容賴政府制定國安政策,常只用一隻眼睛和耳朵,只看(聽)國際、不顧大陸。如今針對綠營主導的大罷免,各界多僅關注在罷免與反罷免理由,及立院「朝小野大」是否被翻轉,忽略後續可能對兩岸的影響,不無短視之嫌。何況,包括民進黨團總召柯建銘批藍白為「中共尿壺」、曹興誠稱以大罷免「掃除中共地下黨員」、劉世芳轟民眾黨「吃台灣米、做中國鬼」等論述;不管如何荒謬又不合邏輯,正值台海兵凶戰危之際,只要對岸將之錯估誤判為挑釁,都有可能為劍拔弩張的雙方關係「添柴加火」。
其次,前立委郭正亮為反罷免助講時警告:若通過罷免,未來將失去言論自由,還可能進入兩岸戰爭,選民應擦亮雙眼。以近期賴清德總統定調大陸為「境外敵對勢力」、發布「賴十七條」全面限縮兩岸交流,加上民進黨政府驅逐陸配、約談接受陸媒訪問的教師、進行全民防衛韌性演練等針對性操作,不論主觀動機是否出於催化大罷免,客觀上已逐步營造出戰爭氛圍,將兩岸關係推往戰爭狀態,陸方旋即也在昨日以軍演與海警執法回應。故此番倘罷免藍委得逞,回復綠營「一黨獨大」,在欠缺國會監督制衡下,未來台海局勢可謂「禍福難料」。
古有明訓:「國必自伐,而後人伐之」。除如趙少康解讀前述民調,社會民意因大罷免業呈「兩極化」、不利團結外,我認為更大的隱患,在於少數人茍能藉法律漏洞推翻多數人的選舉結果,則國會定期改選制度就此遭到破壞,冤冤相報造成仇恨動員循環頻仍。部分民眾或因投票無效、選舉權毫無保障,轉而質疑民主價值,喪失對政權合法性的信賴與對國家的忠誠。
難怪前立委沈富雄說大罷免成功乃「違憲的作亂」,反之為「失敗的不流血政變」。屆時台灣內部的分化對立,恐無異於二戰前德語與捷語族群分裂的捷克,或俄羅斯入侵前烏語與俄語族群分裂的烏克蘭。鑑往知來,自我洞開門戶,如何能免於外來威脅?在巨大撞擊前,試問,有沒有人聽到那微弱的蝶翼聲?
終止全面罷免 為國家創未來
2025-04-02 01:22 聯合報/ 陳貴端/逢甲大學教授、曾任職立法院立法諮詢中心(台中市)
府會黨惡鬥愈演愈烈,立法院通過法案及總預算案,執政黨頻頻聲請覆議、釋憲;「非核家園」導致供電成本高於電價,造成台電財務黑洞,連年調漲電價衝擊物價及民生,三月電價費率審議會通過暫不調漲,那十月呢?能源政策是否應檢討修正?賴總統宣布「賴十七條」,明指中國大陸是「境外敵對勢力」,備戰動員、演習,人心惶惶;稅收超徵是否還錢於民、財劃法修法亦爭議不休。民進黨為取得國會多數發動大罷免,行政團隊街頭宣講,猶如發動全面內戰,造成社會動盪不安。
在絕大多數民主國家中,行政、立法、司法三權分立,相互制衡。行政權推動政務須依法行政;立法權代表民意制定法律、依法監督;司法權依法審判,嚴懲違法失職。我國憲政體制中,行政權採雙首長制,行政院長由總統直接任命不須經立法院同意,惟閣揆仍須赴立院做施政報告並率各部會首長備詢。完全執政的政黨,總統若兼黨主席,常導致黨意凌駕民意,立法院成為行政院立法局,未能真正代表民意監督行政權。長期完全執政,則易造成官僚主義、權力傲慢、行政效能不彰甚或貪汙腐敗,破壞三權分立制衡機制。
民國一一三年(二○二四年)總統及立委大選,賴清德總統得票不過半,以相對多數取得執政權,國會立委席次亦三黨不過半,民意不希望長期完全執政、國會朝大野小,冀望強化國會對行政權監督制衡機制。執政者已取得執政權,掌握國家資源,應「謙卑再謙卑」接受選舉結果,尊重憲法賦予立院的立法權及監督制衡職權,多協調溝通以做好施政。不能習於多年完全執政,為政黨利益頻頻反制(例如對國會通過法案多次聲請覆議釋憲),甚或為爭取國會多數,以在野黨刪減總預算導致「無法施政」為由發動大罷免;為政治目的「當家鬧事」,透過罷免意圖提早改選,破壞憲政體制及選舉制度。
政府應正視的是,近期中美經濟、軍事對抗與川普關稅戰,引發全球供應鏈大調整,及能源政策、兩岸關係對經濟與國安的衝擊。工商業界曾以五缺(缺電、缺水、缺工、缺地、缺人才)、六失(政府失能、社會失序、立院失職、經濟失調、世代失落、台灣失去總體目標)來形容台灣政經環境,迄今仍未有效解決。美國商會民國一一三年(二○二四年)商業景氣調查報告關注地緣政治的變化,指出「兩岸是未來最重要、最需關注的政策」,其次「能源政策要確保穩定供電」;台灣應建立經濟持續繁榮所需的韌性,「需要加快經濟改革」、「應減少官僚主義」。目前經濟正處停滯性通膨,甚多中小企業已陷入經營困境,這些才是亟待政府解決的問題。
期盼朝野各黨別再惡鬥,終止全面罷免及反罷免,化競爭為合作,讓國家憲政體制能健全運作,以人民利益為依歸,為國家共創未來。
共軍圍台軍演 藏美中交鋒
2025-04-02 01:23 聯合報/ 馬準威/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助理教授
昨日中共再度無預警展開「圍台軍演」,此次除東部戰區陸、海、空三軍投入外,尚有火箭軍及中共海警參與演習。根據我國防部公布的消息,截至四月一日下午三時半,共軍海上兵力共計有十三艘軍艦、四艘海警船,以及山東號編隊八艘軍艦在鵝鑾鼻東南方二二○海里位置。除此之外,中共也運用短影音方式提升對台恫嚇。
中共官方的表態,有助我們理解中共的意圖。首先中共外交部發言人郭嘉昆針對美國國防部長赫塞斯在東京表態「美國將確保包括台灣海峽在內的印太地區擁有堅實、戒備、可靠的威懾力」,並指責中共的行為具「攻擊性和脅迫性」,其回應是:「美日軍事安全合作不得針對第三國,不得危害地區和平發展」、「在台灣問題上,我們奉勸美方個別人士,放棄『以台制華』的幻想」。就此看來,中共在意美國新政府採取「以台制華」路線。
另國台辦發言人朱鳳蓮表示:「軍演是對將大陸界定為『境外敵對勢力』、十七項策略等的嚴厲懲戒」,從這兩個線索,可斷定本次軍演的意圖在於,一方面表達對美國採取「以台制華」的不滿,另一方面針對賴總統提出「國安十七條」進行反制。
然而昨日離賴總統發布「國安十七條」已隔兩周,為何不是選在三月下旬就發動圍台軍演?刻意延後似有所考量。美國卡爾文森號航空母艦戰鬥群,曾於三月廿日與韓、日在濟州島附近進行演習;三月廿四日卡爾文森號回到關島,接著準備前往中東執行任務,並於三月廿八日出現在台灣東岸及菲律賓海。中共似在避開美國航艦在台灣周遭活動的期間,刻意選擇在卡爾文森號離開西太平洋後行動。此外,赫塞斯日前訪問夏威夷、關島、菲律賓,最後於三月卅日訪問日本,而中共「圍台軍演」選在美國國防部長離開亞洲後進行。看來,中共高度不滿美國的台海政策,但在執行軍演時機上又刻意避開敏感。
另美國貿易官員調查中共「第一階段」貿易協定落實情況,據已露出的官方消息顯示,中共並未達到美方預期的採購目標。美國貿易官員正在評估其他雙邊問題,包括美國是否應該取消對中的「正常貿易地位」,這影響相當於是被課徵三成關稅。雖然美中領導人最快可能在四月碰面,不過對此中共外交部發言人毛寧以「無消息」回應,這顯示美「中」在川普上台的兩個半月以來,對「關稅戰」如何收尾難達成共識。
由於中共應對美國總統川普格外謹慎,深怕「川習會」時,川普會給習近平當面意外,像是當年川普在媒體面前拒握德國總理梅克爾伸出的手一樣難堪,故在先期溝通未完善前,不會輕易鬆口「川習會」安排。此僵局下,中共不無以「抵近圍台軍演」增加籌碼、對美叫板的思考。
總體來說,在美國新政府的意圖不像拜登總統時期那麼明確時,各方還處於「摸底」階段;這使美「中」台關係變得詭譎。從中共外交部與國台辦的發言中可以看出,中共本次軍演意圖並非急於奪取台灣,而是對美、台宣洩不滿。基於美「中」台關係都還處於變動,對我政府而言,暫時嘗試保持低調,「讓子彈飛」或許才是良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