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6月16日 星期五

經濟/葉倫退場之劍已經出鞘

.聯合報社論..看見矛盾:何美玥帶企業赴美投資
.聯合報黑白集.烽火→務實→不讓步?
.經濟日報社論.葉倫退場之劍已經出鞘









經濟/葉倫退場之劍已經出鞘


2017-06-16 03:07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美國聯準會(Fed)6月會議結果不同凡響,一舉揭露三項緊縮動作。首先是升息1碼,即聯邦基金利率目標區間提高到1%-1.25%;第二是利率點陣圖不僅顯示多數決策官員仍預期今年內將再升1碼,而且對2018年的升息幅度預測也還是3碼;最重要的是直接公布縮減資產負債表計畫的細節,安排好量化寬鬆(QE)政策的退場步驟。這顯示Fed已經吃了秤砣鐵了心,正在逐漸加強緊縮的力度,以落實貨幣政策「正常化」的使命。
6月升息1碼,雖是Fed連續第3季升息,但早已在各界預期之中,這可由升息後公債殖利率不升反降,美元及美股走勢淡定得證。一些投資人及金融機構認為最近通膨及經濟數據出現減弱信號,Fed預測未來一年半的升息幅度仍為4碼,也並不完全符合市場預期,原因同樣是通膨與經濟減弱。因此目前利率期貨市場預測今年內還會再升息1碼的機率已降到50%以下,公債殖利率也下降,顯示投資人對Fed的緊縮立場並不買帳。
其實金融市場一向是「逢升必反」,因此對升息有所質疑毫不為奇。再者,過去兩年來每當美國或全球經濟轉弱時,Fed都會延後升息,市場早已習慣此種思維。
但是現在Fed已經改變決策模式,不再拘泥於「一切看數據」的戰術層次,而轉向「貨幣政策正常化」的戰略高度。現在利率雖比升息之前「相對」提高1個百分點,「絕對」利率卻仍然超低,市場必須體認到此一事實,不應懷抱超低利率環境永久不變的幻想。
Fed這次會議最重要的動作,就是首度揭櫫QE退場的原則與細節,而且宣布時機也比預期要早。依據計畫,第一年將縮減資產負債表規模3,000億美元,第二年起每年將縮減6,000億美元。先前決策官員曾經預測QE退場將於五年內完成,依此計算縮減總額共達2兆7,000億美元;換言之當退場結束時,資產總額將低於2兆美元;雖比目前的4.5兆美元減少約一半,但仍比QE之前的水準高出一倍以上。
至於啟動退場程序的確切時點,Fed也未明示,只表示一旦確認升息過程「進展順利」後便啟動。Fed理事布蘭納德曾暗示,「進展順利」意指聯邦基金利率升到1.5%;換言之,也就是在下次升息之時,而花旗、高盛與摩根士丹利都預測時機將在今年9月;屆時既升息,又縮表,金融市場緊張一番將不言可喻。當然,退場程序要能順利落實,先決條件是五年間美國經濟不會明顯惡化,這主要得靠川普的三大成長政策─減稅、法規鬆綁及擴大基建支出能夠發功。
QE退場,理論上將造成貨幣供給量下降,公債價格勢必下跌,利率水準相應上升,對美國經濟自然造成下壓,但實際上未必如此。第一,退場流程顯然將採取「冰河移動式」的速度,而且Fed將依據經濟情勢調整速度,在必要時還會不退反進;其次,升息與退場主要是拉升短期利率,受影響的是市場投機活動;而真正決定大宗消費與投資關鍵的是長期利率,上升速度相對較慢。
再者,歐洲及日本央行仍在繼續實施QE,Fed的緊縮行動將使歐、日過剩的資金繼續流入美國,抵消部分Fed退場的效應。投資人真正應該關注的其實是美國長、短期利率差距將縮小,並依此來對資產組合做出相應的調整。
從Fed這次會議的大動作,凸顯出Fed落實「貨幣政策正常化」的意志已相當堅決。現在如果延後升息,則一旦川普的成長政策造成赤字擴大,升息只會更難,因此先升就是先贏。至於QE退場計畫提前宣布,固然是基於強化對外溝通,更重要的是主席葉倫的任期可能來日無多。葉倫任副主席時曾強力支持QE進場,而QE退場則是她賦予自己的使命。
進場靠技術,退場則是藝術;QE如此,葉倫本人同樣如此。就算她無法在任內完成,但至少在卸任前必須制定全盤計畫,並且親自按下啟動紐。退場之劍已經出鞘,出招的時機也就為時不遠了。

聯合/烽火→務實→不讓步?


2017-06-16 03:07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漫畫 季青


台巴斷交,台灣陷入近年最嚴重的外交危機。島內卻還在爭吵同一個問題:該怪中國打壓,還是怪政府無能?
小英總統一馬當先,稱巴拿馬斷交乃「北京片面改變台海現狀」,強調絕不讓步。但大陸國台辦的答覆也很簡明: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基礎,就是承認九二共識;換言之,是蔡政府不承認九二共識,率先片面改變了台海現狀。
這種爭辯,沒完沒了,也沒有意義。對台灣民眾而言,細數二十年來外交起伏,其實牽引著台灣發展的生命線。李登輝時代的兩國論,讓台灣的「亞太營運中心」之夢戛然而止。陳水扁時代的烽火外交,最後「迷航」以終,當時響應政策到海外投資的台商損失慘重,甚至要求國賠。
馬英九時代的務實外交,至少交出了一百六十多國免簽證或落地簽證的成績,也讓台灣護照的「好用度」在全球排名不差。兩千三百萬人口,去年出國民眾人次達一千四百多萬,享受免簽的便利,不會無感。
如今蔡英文的外交風格,無以名之,或可曰「不讓步外交」?小英本人頑強地塑造個人「絕不讓步」的形象,但執政高層一再聲稱「維持現狀」,忽而轉向表示「親中愛台」,一遇挫則立刻又說絕不妥協,施政的中心思想到底是什麼?
小英不理會民調的雪崩式下滑,或許仍在期望個人的歷史評價定格於「不讓步」。但若為此賠上國民全體福祉,於國家主權尊嚴亦未見其利,代價太高了吧?

聯合/看見矛盾:何美玥帶企業赴美投資


2017-06-16 03:07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總統府國策顧問何美玥率領的「2017台灣企業領袖訪美團」已於13日出發,有24家企業會隨何美玥赴休士頓、舊金山考察美國投資環境。本報資料照片


鴻海集團董事長郭台銘捐贈台大醫院癌醫輻質治療中心,苦等十年,計畫方才開工。郭董為此感嘆,台灣行政效率遠不如美國,稱「如無必要,不想回台投資」。事隔一天,國策顧問何美玥率領台灣菁英企業團赴華府參加「選擇美國投資高峰會」,計有八十四家企業、一百四十名代表出席。行政院經貿辦公室並宣稱,近期台商對美國投資額將達三四一億美元。
這兩件事擺在一起,讓我們看見了台灣奇怪的矛盾景象。郭台銘二○○七年即捐出一五○億元給台大醫院,要興建光子治療及質子治療等先進治癌設備,卻因台大的建置計畫一再修改,延宕至今方才動工。這十年,國外醫療技術不斷翻新,國內病人卻無福享用,郭台銘捐款的善意也被閒置。這筆捐款不是用於工商投資,而是投入醫療用於救人,卻因各種行政效率問題一拖再拖。試想,台灣對用於救命的一五○億元鉅款都不以為意,對長達十年的虛耗亦毫無所感,這個國家怎麼會有競爭力?又如何提供人民有效的服務?
再看何美玥率團赴美投資的問題。「選擇美國」峰會是歐巴馬總統任內發動的計畫,蕭萬長四年前也曾率企業家與會,並促成台塑在德州投資廿億美元;但其主要目的,是在外交親善及爭取參加TPP。而這次何美玥率團與會,川普已宣布退出TPP,政府則把重點擺在響應川普的「製造業返美」政策,誇示台灣企業在美投資三級跳的能力。諷刺的是,最近台塑、義聯等企業決定赴美投資,都是因為台灣的投資環境太不友善而選擇出走;但政府不設法改善國內投資環境,反而領著大批企業赴美投資,這是明智的決定嗎?
郭台銘捐一五○億在台興建癌醫輻質中心,卻被冷漠官僚一拖十年;川普號召製造業返美,蔡政府卻急急派何美玥率隊響應。兩個景象對照,能不令人感慨嗎?不僅如此,台積電三奈米晶圓廠的五千億投資,因為憂心台灣缺水、缺電及環評刁難,傳出可能被迫轉而赴美。如果連台積電這樣的模範企業都難以繼續投資台灣,還有什麼企業能夠安心在台灣投資?對投資環境的惡化,政府難道已習以為常?
十幾年來,我們愈來愈少聽到外資企業來台投資的消息;更常聽到的,則是外資企業陸續從台灣撤資的故事。近幾年來,我們也愈來愈少聽到台資企業在台擴大投資的消息;聽到更多的,是本土企業遭到不友善對待而掉頭他去的故事。其中,當然不乏經濟成長與環保意識的拉扯,也有政治煽惑及社會反商的因素。但無論如何,當本土與外資企業逐漸將台灣定位為「不友善」的投資地,各界卻表現得毫不在乎,也難怪台灣的經濟光環就一日一日褪色了。
台灣的經濟日漸消頹,年輕世代的薪資倒退至廿年前的水準,其實都與這種官方和社會「不在乎」和「無警覺」的心態有關。以外資企業為例,為了吸收本地人才,他們往往提供優渥的薪資來爭取;也因此,其薪資也就成為一個市場競爭的參考點,可以刺激本地企業薪資的提升。然而,當外資企業不再前進台灣,這個上位的參考點也就消失了;當台灣本土人才逐漸被以數倍的薪資挖角到海外,留在台灣的,就是更多溫水煮青蛙的低薪工作。再說,鴻海已是一家足跡遍及全球的跨國企業,僱用人數達一百卅萬人,連川普都對郭台銘禮遇有加;但在台灣,許多人仍認為它只是一家總部位在土城的本土企業,覺得沒什麼了不起。
這就是我們看見的矛盾:有意投資台灣的企業,卻受到漠視與杯葛,甚至遭到地方官員和民眾羞辱;另一方面,則是政府高層率企業集體赴美響應他國的投資號召,彷彿投資在台灣已成多餘。看到這個矛盾,就不難理解台灣經濟停滯的癥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