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1月29日 星期二

聯合筆記/金馬獎是台灣的驕傲

.「沒有妳,我不會站在這裡」
.聯合筆記/金馬獎是台灣的驕傲
.保存慰安婦故事 世代平權無暴力
.登革蚊也傳茲卡 北市要備戰
.全民司改 回歸全民
.台灣變猛虎? 總覺「藍瘦香菇」…
.2017 台灣燈會 點亮虎尾歷史之光
.禁煤 燃油天然氣要安全考量
.貼近需求 放寬ATM、超商繳費管制








聯合筆記/金馬獎是台灣的驕傲


2016-11-29 03:07 聯合報  游其昌

第五十三屆金馬獎,舒淇(左)擔任頒獎人與主持人陶晶瑩互動。圖/本報資料照


當最佳影片、最佳導演、影帝、影后四大獎全部頒給了大陸電影,有媒體以「血洗」字眼來形容台灣的潰敗,有人譏諷「金馬變金雞」,「愛國主義」成為最簡單的答案,頓時人人「比川普還川普」,卻沒有看到,其實金馬獎才真是台灣的驕傲。
誰拿獎不是問題,問題是人家如何看待金馬獎。最佳影片「八月」導演張大磊從沒來過台灣,上台時還嚼著口香糖,緊張得說不出話來。張大磊在台上直唸著金馬獎在他心中是個神壇,台灣電影前輩更是他的啟蒙老師。「八月」是部簡單而富創意的電影,成本不高,卻能打敗一堆商業大製作,證明金馬獎真是個公平而讓電影人自尊自傲的獎項。
也只有金馬獎,能讓兩岸三地的大導演、大明星緊張而在乎發抖,以得到同行的肯定為榮。馮小剛導了一輩子戲,卻是先拿影帝才拿最佳導演,他說自己應該拿「最佳演員新人獎」,這話也證明了,金馬獎不論資深資淺,許冠文、曾志偉這樣的老戲精一樣遭到滑鐵盧,卻也不會忘記推崇范偉這種老演員「很淡卻很深」的功力,不管他來自那裡。
得到年度台灣傑出電影工作者的趙德胤,是個來自緬甸的孩子,一個「出生在鄉下不敢有過生存之外夢想的小孩」,他說,拿到這個獎「是一個勵志故事,台灣是世界上讓我這個勵志故事發生的地方」。也因為台灣的自由、多元、民主,讓他一個學設計的人能推向電影,跟著台灣一群堅持、不放棄的電影人走下去,他要感謝台灣電影,感謝台灣。
豈只是趙德胤而已,蔡明亮原也是來自馬來西亞的導演,這一屆的最佳電影原創歌曲獎頒給了季小薇,這是首馬來西亞歌曲,描述著種族分歧、融合及希望的「球場之光」故事,藉著歌聲激發人心的正面力量,不因語言差異,減損了弦律優美動人的共鳴。
別忘了,就在金馬獎五十周年的大日子,最佳影片頒給了新加坡的「爸媽不在家」,這個新加坡小男孩的故事能打敗「一代宗師」,導演陳哲藝當場向台灣新浪潮的楊德昌等導演致敬,就和「八月」的張大磊一樣,他們都以台灣電影為師,以金馬獎為夢想,金馬獎也從不吝於給這些年輕人掌聲。
就像小野說的,他很以金馬獎的獨立、包容、開放感到光榮。台灣還有多少事情,能像金馬獎讓普世華人一致的推崇嚮往?金馬獎所以能得到這樣的肯定與地位,正因為它一再堅持以電影為本位,不輕易妥協,不追求政治正確,願意超越地理、政治的侷限,評斷電影人如何創造記述人生與藝術,讓兩岸三地,甚至東南亞的觀眾與電影人為之折服。這難道不是我們共有的驕傲嗎?難道不是「新南向」、「新台灣」所期待追求的發展價值與目標嗎?以開放的心,擁抱多元、自由、民主的環境,讓不同地域的人,都可以在這塊土地上堅持理念,創造藝術,實現夢想,就和趙德胤一樣,每個人都能有個「台灣夢」,這才是我們的真驕傲。

「沒有妳,我不會站在這裡」


2016-11-29 03:07 聯合報  彭懷真/東海社工系副教授(台中市)

本屆金馬獎雙影后周冬雨(左)和馬思純開心慶功,兩人親密合影共享喜悅。 記者王騰毅/攝影

我喜歡看金馬獎、金鐘獎、金曲獎,因為每位得獎人都充滿感恩,謝謝別人是重點。今年的金馬獎首度出現雙影后馬思純先謝謝搭檔周冬雨,說:「沒有妳,我不會站在這裡。」
我也注意到得獎者對自己理念的宣示,既然脫穎而出,證明自己也少不了,馬思純接著說:「沒有我,妳也不會站在這裡。」獲得最佳導演的馮小剛為了他的影片要用「圓形」多次辯護,從頭到尾,一再說他對圓形的堅持。
在職場打拚,為自己辯護固然重要,對人感恩也不可少。獲得博士碩士的,還記得寫卡片給指導教授嗎?參加面試脫穎而出獲得工作的,知道要寫卡片表達謝意嗎?被主管拔擢的,有多少人還買張耶誕卡寫幾句感恩的話?走投無路陷入困境時大力相助的貴人,會記得寫耶誕謝卡嗎?
不僅感恩少了,與感恩相反的敵意則顯然增多了。「揚善於公堂,歸過於私室」原本是老祖宗提醒人際互動的禮貌,在公開場合感謝對方,若規勸叮嚀,則以私下為宜。但這樣的道理已經被淡忘,無數人鮮少感恩,倒是花大力氣公開批評、攻擊、傷害、詛咒,媒體與網路充斥這樣的訊息。
因此,好人少了,壞人則無所不在。編寫一百二十部劇本,今年獲得金馬獎終身成就獎的張永祥先生如此致詞:「一百多部劇本的主角,沒有壞人,都是好人,也許那個時代沒甚麼壞人吧!」聽到老人家緩緩陳述,走過台灣黃金年代的我幾乎落淚。
我最近反省自己三十多年來對社會問題的倡議及教導是否過了頭。當講述一個問題時,總是要強調其嚴重性,難免會誇大該問題。既然有問題,就要改變,如何改變呢?人們總是認為要訴求社會行動,文字的行動以批判為主,社會運動則以抗爭居多
每次在電視或網路上看到昔日的學生綁白布條大聲疾呼,有些已經是立委了,不分青紅皂白痛罵政府官員,我都有些感慨。她/他們凸顯問題是在關心社會還是在凸顯自己呢?是在為某個弱勢群體謀福還是為自己牟利呢?是讓台灣向上提升還是向下沉淪呢?
有些輿論認為世局只會向下沉淪,因為川普的當選顯示凸顯自己、證明自己、標榜自己有助於成功,各種吹牛的言詞使他獲得了總統寶座。溫良恭儉讓等美德退位,大剌剌罵人者掌權。道德、教育、做人道理彷彿都不重要了,因為無助於成功。
我雖然悲觀但不絕望,因為人總是要靠其他人才可生存,「沒有妳,我不會站在這裡」是大道理。他人幫了自己,總該說聲謝謝。自己再大,聲音大、行動大、脾氣大,終究還是要靠大夥幫忙。在群體中,使自己變小,才可以做些大事。電影、電視、歌壇如此,任何職場與家庭,也如此。

保存慰安婦故事 世代平權無暴力


2016-11-29 03:07 聯合報  康淑華/婦女救援基金會執行長(新北市)

婦女救援基金會自一九九二年起,展開前台籍「慰安婦」調查工作及進行對日求償人權運動。二○○四年我們開始醞釀夢想,希望能找到一個場地,保存「慰安婦」阿嬤的生命故事,記錄她們為女權發聲、不凡且堅毅的生命力量。
籌備期間歷經許多波折,如果不是因為堅定的信念,阿嬤的故事也許就會隨著時間被社會遺忘。雖然公部門曾允諾協助尋找場地,可惜最後無疾而終。歷經多次挫折,我們決定抹乾眼淚,要靠民間力量來為阿嬤找到一個家。終於在二○一五年十一月,我們在台北大稻埕找到一棟典雅的古老建築,並決定長期承租。它剛好也位於小桃阿嬤幼年曾就讀的國小附近,並與小桃同年出生。當時阿嬤正在病床上,我想我們為阿嬤找到了一個永遠的家!
「阿嬤家」於二○一六年三月八日揭牌,其後展開募款與籌建工作。感謝來自各界的支持及一路陪伴協力建館的許多夥伴們,「阿嬤家」終於得以在十二月十日世界人權日正式開館。這是台灣第一個由民間募資興建的女性人權館,將以「慰安婦」人權運動為基礎,作為當代女性人權議題展示及女性培力的多功能社會教育基地。她的成立,奠定了台灣廿五年來「慰安婦」人權運動追求社會正義與人權價值的里程碑。我們期許在「阿嬤家」記憶歷史,持續關注當代女性人權;我們邀請所有的性別共同攜手,超越生命創傷、激發前行力量,為台灣的世世代代,實現尊重、平權、無暴力的未來。
籌備過程非常辛苦。最大的壓力,莫過於資金募集困難。這個館,幾乎是靠支持民眾一筆筆的小額捐款累積的。我永遠記得Flying V募資得標那剎那的感動,及日本友人柴洋子在日本到處募款,交給我一百萬日幣時卻不好意思地告訴我「只有小錢,對不起」,我痛哭流淚。記不清有多少日子我為了資金的不足而失眠,碰壁無數次,也不乏許多冷淡反應。如果你為阿嬤的生命故事所感動,誠摯邀請您一起支持「阿嬤家」!

全民司改 回歸全民


2016-11-29 03:07 聯合報  廖緯民/中興大學法律系副教授(台中市)

司改國是會議籌委會名單已經公布,從名單看來,實質上依舊是法律背景人士占多數。此已不甚符合蔡總統當初宣示「全民司改」的宏旨。究其實,蔡總統提舉的全民司改,象徵著「庶民正義」與「在地化、人文化」的勢頭,挑戰西方理性文明舊典範,原有其時代縱深與歷史意義。以下發抒一點淺見,以供再思考。
司法品質如何判定,歷來難有定論。但從法律的本質與人民的實務困擾而言,則英美法的可預見性德國法的法安定性,應屬核心質素。反面而言,如果人民面對法院,卻對將到來的裁判結果毫無把握,甚至充滿焦慮(現代版的訟則終兇),則難言文明。台灣現時之司法確實難免此一指摘。從法律規定真意為何?律師如何尋找與節制?檢察官如何蒐證與求罪?法官如何檢驗其心證?程序上有何規則?程序外有何潛規則?…等等,多深深困擾當事人。造成此結果之原因經緯萬端。從人民關注的角度以言,概分為二項。
其一,實質正義,亦即法院的價值觀。從解嚴民主化、黑箱定義、轉型正義、廢死、平權、同運…等等,過去卅餘年法律人在一波波社會進化中,以「追求正義」的拚勁建構了社會認同。在應接不暇的「人權標準」中,人民難以感受其精隨。法典所示,法官所據,真是現時社會的集體共識與個體信念?以恐龍法官與奶嘴法官之評而觀,尚應存疑。此造成當事人質疑法院理岐心異,難以悅服。
其二,形式正義,亦即法院的作業方法台灣法學深陷方法論的爭議,無法掙脫德國法典釋義,也未能掌握英美法的實證與開放。其結果,法律適用之資訊管理無法工具化、實用化。如海的法務發展實況與訴訟引用文件,連專業人士都望之卻步;而卷宗浩瀚下又造成多少的便宜、怠惰,甚至錯漏與脫逸?允宜深思。
由以上二項簡單分析,可知法院判決尚難以細化、精化、穩化。台灣司法卡在形式論法的生澀匠氣中,難以深入個案同理之心。作者在此權且提出初步建議:就開放人民自治吧!在歷經參審制、陪審制、觀審制皆付諸無成果下,有準司法之稱的「替代性紛爭解決機制」,既合現時法制、又是國際潮流,為何不助其大步開展?仲裁象徵社會次領域(公會、社區、社團)的自我管理;調解回應多源且多元的法意識表達;此正合人民之參與要求。只要願意正面回應,積極予以現代化管理,承認其專業服務的市場運作空間,則今日在歐美已展現的活潑且有效的紛爭解決產業風貌,在台灣亦能產生。這才是廿一世紀台灣法治應有的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