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1月28日 星期一

經濟/美國重返製造 台灣準備好了嗎

.聯合報社論..神聖的改革,卻用極權手段達成
.聯合報黑白集.藍養老院變綠養老院
.經濟日報社論.美國重返製造 台灣準備好了嗎







經濟/美國重返製造 台灣準備好了嗎


2016-11-28 02:22 經濟日報  社論

美國準總統川普要推動製造業回流美國,創造工作機會,他甚至在蘋果公司執行長庫克電話致賀時,向庫克要求蘋果回到美國生產。川普的美國重返製造政策,首當其衝的就是中國大陸和台灣,而兩岸台商又是蘋果產品的最大代工廠商,一旦川普政策付諸實施,台商在兩岸分工、「以大陸為工廠」的代工出口經營模式,可能成為重災區,因而台灣經濟戰略必須盡快轉向,才能穩住陣腳,化危機為轉機。
事實上,在歐巴馬總統八年任內,已大力推動美國重返製造政策,從2009年開始,美國政府陸續實施「重振美國製造業框架」、「國家出口倍增計畫」、「美國製造業促進法案」、「先進製造業夥伴關係計畫」等政策措施,從工人培訓、稅制、補貼、法規修訂、反傾銷稅等貿易措施著手,鼓勵製造業回流美國,創造新的工作機會。此等政策實施對製造業就業的貢獻相當顯著,自2010~2015年美國製造業新增就業人口達84.2萬人,可說是歐巴馬政府的重大政績。
不過,美國經濟結構早已轉變,生產條件並不適合製造業持續擴大,歐巴馬任內在美元大幅貶值及頁岩油開採加持下,製造業出現難得一見的榮景,但就業人口迄今仍未回到2008年金融海嘯前的水準,製造業占GDP(國內生產毛額)及總就業的份額仍在持續下降,顯示近年美國經濟復甦的主要動力來源仍是非製造業部門,即使重返製造政策奏效,也難改這樣的長期趨勢。
在競選總統期間,希拉蕊認為製造業外移是趨勢,未來美國經濟振興仍應以服務業為重心,但川普認為製造業具有高度乘數效果,每增加一個製造業工作,可以創造四個其他行業的工作機會。他還指出,20年前美國製造業占總就業人口比重超過兩成,如今降至不到一成,反觀德國一直都維持兩成左右,兩國經濟榮枯高下立判。
是以,未來川普政府推動製造業回流,勢所必然,問題關鍵在側重何種製造業及採取何種手段。川普在競選時,公開向蘋果與福特汽車等製造業者喊話,並疾呼政府須有所作為,讓這些美國廠商在國內生產製造其產品,而不是在其他國家。一般預料,大量委外生產的美國品牌廠商如蘋果的手機、電腦,福特的汽車及零組件等,都可能面臨返美設置生產線的壓力。另外,川普鼓勵開發頁岩油、氣,全面取消美國能源出口管制等,將有利於煉油及石化相關產業發展。
至於川普將採取何種手段促使製造業回流,一般認為,不外乎鬆綁政府管制,降低企業高稅率,以及採取貿易保護措施。不過,川普在競選期間聲言要對大陸商品徵收45%懲罰性關稅等激進手段,牴觸世界貿易組織(WTO)規範,美國不可能為所欲為。所以,川普最可能、也最有效的手段,是對企業大幅減稅,尤其是將規模可能高達2.5~5兆美元企業海外獲利稅率從最高35%降至10%
儘管美國重返製造政策很難成為長期經濟主流,但川普主義來勢洶洶,台灣經濟戰略必須快速轉向,台商也須作好因應準備工作。台灣要盡快走出目前「以大陸為工廠」的代工出口模式,邁向多元合作的貿易及投資模式,例如:在創新及知識密集產業方面,台灣可以和美國建立夥伴關係,共同開發包括中國大陸在內的全球市場;在新南向和大陸市場開發上,兩岸合作空間仍然很大,建立新的兩岸產業合作模式,是當務之急。至於以美國內需為主的產業如石化業,應結合政府和民間力量,前往美國投資就近掌握市場。
政府除了要有明確、精準的政策方向外,也要有完整的配套措施,鼓勵及協助兩岸台商盡速進行結構性調整,將川普海嘯轉化為升級的契機,這才是面對新挑戰應有的正確做法。

聯合/藍養老院變綠養老院


2016-11-28 02:22 聯合報  黑白集

民進黨立委日前修理考試院,質疑目前十九位考試委員人數過多,應縮減員額。時代力量也痛斥「機關冗員,浪費公帑」,已成國民黨「養老院」,應逐步汰除才叫改革。
台灣的政府單位及包括國家捐助的財團法人等周邊機構,確實有不少功能不彰,冗員充斥,成為酬庸人事的工具。此問題存在非一日之寒,顯著的例子像是監察院曾經歷過「凍存」風波,一度讓人忘了它的存在,足見其「雞肋」角色。蔡英文以民進黨主席及總統候選人身分,都曾多次力主廢除監察院,令人對改革有所期待。
但民進黨一旦大權在握,對這些「養老院」到底如何處理?蔡英文改革之言猶在民眾耳邊,忽聞總統宣布將對監察委員十一名懸缺進行補提名,啟動審薦小組作業。輿論譁然,總統府卻宣稱廢除監院的立場並無改變,這種「此地無銀三百兩」、無法自圓其說的邏輯是怎麼回事?無人能懂!
又如兩周前剛公布的資政名單,從綠營前朝大老、卸任官員到深綠學者,具資歷和聲望可為國政諮詢者寥寥無幾,其中多人高齡接近、甚至超過九十。若被譏為「養老院」,恐怕非過甚之詞。
民進黨向來對於「國民黨養老院」的叫罵,真是為節省國家資源,針對「養老院」欲有所改革?或其實是貪求國家資源,針對國民黨欲取而代之?目前老百姓所見,難道竟只是一場「藍養老院變綠養老院」的權力爭奪大戲而已!

聯合/神聖的改革,卻用極權手段達成


2016-11-28 02:22 聯合報  社論

不當黨產處理委員會主委顧立雄,說明中央投資公司及欣裕台公司均屬國民黨不當黨產,將收歸國有。 記者陳柏亨/攝影


黨產會決議沒收國民黨的中投公司欣裕台公司,連國民黨中央黨部也「收歸國有」。黨產會主委顧立雄侈言不當黨產條例的落實,是走向民主的最後一哩路;我們則擔心,顧立雄和黨產會的橫行,正在砌起民主法治的第一塊墓碑,而鐫刻其上的黨產條例,也將是民主法治的第一篇墓誌銘。
識者早就勸告國民黨拿出改革勇氣,清理歷史遺緒,讓黨產歸零,不僅丟掉包袱,重新出發,也建立更公平的政黨競爭環境。但國民黨難捨近利,無視長害,既然戒不掉黨產奶嘴,切不斷利益糾葛,當然就掙不脫綠營選舉時的一路夾纏,更躲不過民進黨掌權後的政治追殺。敗選後的國民黨,已若喪家之犬,而今更被逼向抄家滅產的絕境,當捨不捨,招禍取咎,無不自己也。
然而,黨產會以行政院下屬機關,跨越行政、立法、司法分際,毋需詳實調查,不理程序正義,不但有罪推定,還要法溯既往,逕自「判決」國民黨黨產來源「不當」,更假中華民國之名,奪產抄家,沒收充公。國民黨黨產敗散不足惜,民主坍塌才教人心灰,法治裂崩也教人心憂,憲政破毀更教人心痛。
顧立雄高舉轉型正義大纛,許多人看到的卻是民進黨為永保執政,必欲殲滅國民黨的意圖,切其金脈,斷其命脈。但以當前現實政治而言,藍綠兩大黨去其一,政黨政治即告失衡,民主體制隨時可能傾覆。果真國民黨橫遭滅門,民進黨一黨獨大,民主政治的運作,缺乏實質制衡力量,洵非好事;而民進黨即使能夠總攬權力於一時,缺乏政黨的自主競爭,也難永保政權,卻先葬送了民主。
問題的關鍵,在於手段的正當性。改革是必要的,但不能以極權手段來達成;轉型正義目標崇高,更不能以濫權踰法違憲手段為之。然而,從訂頒黨產條例到黨產會成立,政治針對性極強,清算鬥爭味極濃;尤其顧立雄,恃其剛悍,顧盼自雄,既視程序正義如敝屣,復視法院判決如無物,更視民主法治如草芥;卻一副大義凜然之貌,對可預期的法律戰,一方面教訓國民黨要「體認轉型正義的真諦」,一方面指導法院要「體會轉型正義的價值」。顧立雄掄著黨產條例大刀,耍得虎虎生風,於是現代台灣,吹起半世紀前的大陸文革歪風,橫掃一切民主法治。
但最可怕的,還是面對權力的心態。蔡英文叮囑「謙卑、謙卑、再謙卑」,已如馬耳東風;「溝通、溝通、再溝通」,更成明日黃花。民進黨在野時捍衛的民主價值、法治原則與程序正義,當政後統統成為施政的絆腳石。完全執政,豈容權力被關進制度的牢籠裡?既曰正義,何須等待正當的行政與司法程序?改革神聖,手段極權、踰越法治又何妨?有這種心態,就會有黨產會和顧立雄這種權力怪獸。
狠遭掐喉的國民黨,要背水一戰都很難施展。不過,國民黨撂了一句話,「山水有相逢」。這既是勸人行事應留餘地,不要做得太絕,因為人生總有相遇的機會;也是揚言忍一時屈辱,未來十倍奉還。然而,不論國民黨能否置之死地而後生,或者終究淪為阿Q式的精神勝利戰法,令人悚然而驚的是,在民主政治體制下,我國的政黨競爭難道最後會走向相互報復的循環?
事實上,民主的原則、法治的精神、憲政的分際,都有一條不容踰越的紅線。一旦紅線遭到破壞,就很容易走向擴權濫權、專制獨裁的道路,或者陷入民粹當道、政治失序的亂象;更且演變成社會對立撕裂,仇恨因陳相襲,終致循環報復,永無寧日。
我們要改革,但不要濫權或民粹,更不要極權手段,而致民主崩解,法治蕩然,憲政破毀。我們相信蔡英文的改革動機,但要提醒的是,如果操之過切,鴨霸蠻幹,越法踰憲,即使是善意,也可能鋪成一條通往地獄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