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7月22日 星期五

經濟/如何面對陸客減少的新常態

.聯合報社論..經濟不振都是央行總裁害的?
.聯合報黑白集.打壓漁民算什麼?
.經濟日報社論.如何面對陸客減少的新常態





經濟/如何面對陸客減少的新常態


2016-07-22 03:40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圖為台北一○一大樓前,一車一車前往參觀的陸客。 聯合報資料照片 記者胡經周/攝影



市場傳言多時的大陸將全面封殺陸客來台旅遊,加上遼寧旅行團火燒車意外,使得兩岸已經薄弱的互信,再蒙陰影。雖然台旅會表示這是個謠言,但大陸方面的旅遊相關網站在「2016暑期出境遊TOP 10熱門地」中,去年名列前茅的台灣已經不見蹤跡。在對岸今年暑期出境旅遊人數是去年3.2倍的情況下,台灣旅遊業面對如此冷熱消長的局面,應該是滿腹辛酸。
無獨有偶,日前還有台灣網友以「沒有中國客的台灣」為題,製作一組旅遊文宣,暗指沒有陸客下的台灣更清幽、更美,引來大陸網友群情激憤,嗆聲不再到台灣旅遊,逼得觀光局出面闢謠,看來陸客來台困境只會雪上加霜了。雖然有些人還在期待蔡總統調整說法,以換取旅遊業的生機,但相關各方仍須有心理準備,要面對一個沒有「九二共識」下,陸客迅速消失後的兩岸「新常態」。如何因應與扭轉如此不利的旅遊大環境,將是新政府和相關業者的重大課題。
新政府面對此一困境的新政策,是要拓展東南亞和印度的旅客來源,包括先提供泰國及汶萊旅客入境免簽,其他東協國家旅客有條件免簽,即過去十年內曾獲得美、日等六個先進國或歐盟申根簽證或居留權者,即可在上線登記獲得免簽待遇。這個政策看來不錯,因東協國民要獲得這些國家的簽證並不容易,因此可以在不產生太大負面效果的情況下,顯著提升這些國家旅客的到訪人數。
然而,若想從東協旅客的增加,來填補420萬(或總境外旅客四成)的陸客總額,卻不是一件簡單的事。去年全東南亞到台旅遊的總人數不過是140萬人,即使在新方案加持下成長20%,也只能增加約30萬人;就算再加倍,60萬人也難以填補數百萬人的龐大數字。因此,如何讓一般境外旅客人數大幅成長、讓國人在境內旅遊的人次提高、讓入境旅客的停留天數和花費增加,都成了業者和政府必須努力的方向;否則,這幾年大量投資在旅遊業的企業,即將成為海峽兩岸政策動盪下的犧牲者。
其實,台灣的觀光表現並不差。以亞太區熱門旅遊目標而言,台灣在2014年名列第十,僅次於中國大陸、香港、馬來西亞、泰國、新加坡、澳門、韓國、日本和印尼。若不計前六個大量旅客可經由陸地往訪的經濟體,則台灣僅次於韓國、日本和印尼。而如果考量這三國的地理和人口規模,台灣的表現其實是超越它們的。但這種表現,是靠大量陸客協助才有的績效,沒有了陸客之後,要名列前茅就變得非常困難。
但這並不表示我們就完全沒有機會,端賴於我們如何去做。旅遊業是投資效益比較高的投資,因為它通常是汙染較少、資源可和國人共享,投資效益更為永續的,因此值得朝野共同努力,透過深入的研究來創造更高的吸引力,讓國際旅客和國人難以抗拒地一而再、再而三地造訪,提升旅遊者的生活品質和受訪地人民的收入。
一個值得深入研究的旅遊評估,是世界經濟論壇(WEF)公布的「旅遊競爭力報告」(The Travel & Tourism Competitiveness Report)。這項評比詳細評估了141個經濟體14個面向、90個個別指標的競爭力、台灣在去年的總排名為32名,和韓國、墨西哥和希臘類似,算是不錯的。但是,還是有部分指標排名落後,值得研究改善。排名在百名外的包括:僱用外國人員容易度(128名)、國家品牌策略(125名)、大型租車公司的能見度(120名)、旅遊預算占政府總預算(118名)、每百萬都會人口之機場密度(113名)、受威脅物種(112名)。
針對這些項目,政府和業者都還有很多功課要做,但無論如何改善,都別忘了陸客除了可以在經濟上貢獻台灣外,其訪台後對台灣的正面評價,還構成了台灣最好的國家安全瓣,絕非其他境外旅客可以提供的。

聯合/打壓漁民算什麼?

2
016-07-22 03:40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屏東縣東港漁民20日啟航前往太平島宣示主權行動。 聯合報資料照片 記者劉學聖/攝影


漁民自組船隊前往太平島,宣示捍衛漁場及主權,卻遭漁業署官員百般阻撓,又是威脅要罰款,又是恐嚇要扣船、吊照,一路逼退。這種行徑令人難以理解:政府居心何在,究竟想不想護土、護漁?
南海仲裁案宣布前後,政府的表現除了低調,就是軟弱,看不出嚴正維護海域的決心。民進黨更推稱,太平島被降格,無關「主權」問題。試問,原有二百浬海域,一夕變成了十二浬,怎會無關主權和國格?連基層漁民都知道必須奮起護土,為何在上位者反而覺得被矮化也無所謂?
民調顯示,六成九民眾支持蔡英文登太平島宣示主權,但總統府面對民意卻無動於衷。就連先前誇稱將如何建設太平島的國防部長馮世寬也退縮,拒陪立委前往;總統府官員竟說出「又不是奪島」的風涼話,為其緩頰。那麼,等到漁民在海上遭他國船艦驅趕逮捕,政府有何妙計以對?
更讓人錯愕的是,蔡總統召開國安高層會議,竟作出推動太平島作為「人道救援中心」及「運補基地」的結論,開放與國際組織和NGO共同管理。這正暴露出新政府無意護島的心思,所以希望將它「國際化」,然後假藉一個「人道」的招牌,解決它眼中的「雞肋島」。
對台灣漁民要出海護土都百般打壓,這樣的政府,卻奢談國際「人道救援」,豈非掩耳盜鈴!如此「對外軟弱,對內強硬」,一味看美國臉色,要說心中有自主意識,誰能相信?

聯合/經濟不振都是央行總裁害的?


2016-07-22 03:40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台灣經濟長期不振,政黨輪替後亦未見緩解,各界咸感焦慮。最近有財經雜誌對中央銀行提出嚴厲批判,質疑總裁彭淮南應負相當責任,甚至用了「佛地魔」一詞。央行為此提出卅三頁的說明,逐一反駁,但仍遭批評這是「十三A總裁的傲慢與偏見」。
對經濟沉疴提出深刻的反省與檢討絕對是重要的事,如此,才能集思廣益,籌謀對策。但台灣財經問題複雜萬端,堪稱百病叢生,甚至被形容為「多重器官衰竭」。且看近期媒體的相關議題,涵蓋了工資偏低且多年凍漲、出口連十幾黑、年金潛藏高負債、財政負債餘額瀕上限、產業創新動能不足、所得分配日益惡化、房價飆升居住不正義等;如此複雜的症狀,需要多重解藥,若僅從單一面向切入,怪罪單一部門、單一政策,極可能以偏概全。把問題全推給中央銀行,顯有過度簡化之失。
中央銀行職司貨幣、利率、匯率、物價穩定,其組織法二條四款也說,「要在上列目標範圍內,協助經濟之發展」。可見,央行主要責任在物價與雙率的穩定,行有餘力則應協助經濟發展。貨幣政策與匯率政策當然攸關經濟,但並非核心,更不可能得到「低利率造成房價飆漲、干預匯率使人才外流、不當貶值打擊出口競爭、央行政策阻礙廠商技術升級」等推理。亦即,要中央銀行為經濟不振負全責,似未命中問題關鍵。
舉例而言,最近有不少中國大陸廠商想要併購台灣企業,這背後有關鍵技術掌握的企圖、有垂直分工加值的綜效、有競爭對手的合縱連橫、有市場試練場域的銜接等不同戰略思考。但國內若干僅著眼財務操作的名嘴,硬將問題簡化為「台股本益比偏低」。以這類「唯報表分析派」的論調,外資有興趣來台併購企業,就是因為台股股價太低,因此對抗之道就是要「拉高本益比」。如此簡化的分析,與譴責「央行要為台灣經濟負責」一樣,都未中的。
這種簡化法,固可使繁重的經濟病症看起來顯得單純,卻也容易開出錯誤的藥方。以台灣的房價飆漲為例,其背後的原因複雜,包括:台灣獨特的房地分離課稅因素、二○○二年土增稅減半的扭曲、二○○九年降遺贈稅吸引大量熱錢回台作祟、躲避外國金融海嘯而來台暫棲的資金、傳統產業主的投資炒作、其他實體投資機會的欠缺等,在在都是原因。在這些因素之外,央行利率政策當然有其角色,但放著諸多實質面因素不談,獨指央行利率政策導致房價上漲,顯然太不明就裡了。
央行之所以成為外界批判的焦點,主要原因是台灣的經濟始終未見起色。蔡政府上台已兩個月,林內閣不但要處理士兵虐狗、飛彈誤射、缺電危機、南海仲裁、颱風釀災等危機,更不時有閣員失言與凸槌惹禍,而在提振經濟上則幾無建樹。眼看多年宿疾了無起色,坊間卑之無甚高論的簡化論述從名嘴口中說出,也就似乎有了賣點。然而,「一切都是央行的錯」,恐怕不是真正有效的診察,更遑論解方。
央行遭到圍剿,自和彭總裁的強勢作風與他在位十八年、政策缺乏變化有關,但這也反映出民眾對於經濟提振無方已漸漸失去耐心。蔡政府上任後所面臨的困境,其實與馬政府並無太大不同:危機事件一樁接一樁、官員風波一件接一件、限電危機迫在眉睫、勞動條件拉鋸難解,再加上兩岸關係陷於惡化。這些問題,最後的癥結都在政治環節,若不從政治的根源去把脈,經濟沉疴如何能解?
在黨產、課綱、轉型正義、年金制度等議題上,新舊政府的立場確有差別;然而絕大多數人民關注的,應非「差異項」,而是「共通項」。一旦大家共同關心的經濟沒有起色,那麼財經問題就極可能被簡單化、標靶化、民粹化。因此,央行成為箭靶,恐怕只是序曲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