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之眼】區桂芝老師的認同並無問題
2025-03-31 06:57 聯合報/ 湯紹成/亞太綜合研究院院長
北一女教師區桂芝(中)29日受訪時向政府喊話,人民福祉是不是應該高過意識形態?本報資料照
基於歷史的原因,台灣的身分認同長期以來是一個多元且複雜的議題,其中「中國人」這一身分在不同的歷史時期與政治環境中,有著不同的詮釋與變遷。對於部分台灣人而言,「中國人」是血緣與文化的象徵,對另一些人來說,這可能帶有特定的政治意涵,甚至與自身認同有所衝突。
自民國八十一年(1992年)起,台灣開始民調,在這30多年的時間當中,中國人的認同鉅降,台灣人的認同驟升,形成鮮明的對比。其主要乃因台灣民主化與本土意識的興起,越來越多台灣人認為自己是「台灣人」,其來有自。此外,由於中國大陸的興起,吾人對於有關中國人認同的內涵已從「我族」變為「他族」,也無可厚非。
但依照中華民國憲法,台灣是中華民國的一部分,因此在政治上也是中國人,但在事實上不等於中華人民共和國,而法律層面另議。勿忘,當前中華民國仍舊是台灣人民的最大公約數。只因在中國人的認同上容易被混淆,尤其兩岸關係敏感,自然會產生一些被炒作的空間。
其實,北一女區桂芝老師認同自己是中國人的立場沒有錯,只是有心人刻意將其認同標的轉化為對岸,以至於紛爭四起。但區老師曾言,「若台灣不認中國的話,無法面對祖先」,此乃屬於文化層面的認同,若能與政治認同分開處理,可能比較沒有爭議。
台灣是我們安身立命的所在,大陸是台灣和平發展之所繫,兩岸都處於全球化的世界中,相互高度依存。為避免台灣意識與中國意識碰撞,若將兩種主張相互融合為「政治上的台灣人,文化上的中國人」,我們都是「台灣的中國人」,政治上台灣是中華民國的代稱,而中國人自屬於中華文化,是否恰當?值得探討。
由於身分認同的變遷受政治、經濟、社會等多重因素影響,例如中國大陸的崛起、兩岸關係的變化與美國對台政策等,都可能進一步影響台灣人對「中國人」身分的看法。無論如何,在全球化與數位時代,台灣的年輕世代有了更廣闊的視野與選擇,未來的認同發展仍將受到內外因素的影響。台灣的中國人認同,是一種尊重彼此的選擇與觀點,或許有助於社會和諧與兩岸共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