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9月10日 星期二

經濟日報社論/擴展國際空間切忌炒短線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397235/web/ 

◆  聯合報社論/長期問題一籮筐,賴政府卻只想假裝解決
◆  聯合報黑白集/預算暴增中的雞肋
◆  經濟日報社論/擴展國際空間切忌炒短線








經濟日報社論/擴展國際空間切忌炒短線


2024-09-10 02:50  經濟日報/ 社論
擴展國際空間切忌炒短線。 美聯社


最近執政黨立委準備提出聯合國2758號決議不涉及台灣的提議,政府也陸續推動「台灣入聯」活動,以彰顯兩岸互不隸屬的事實,突破台灣參與國際空間的困境。不過,這些動作應先評估是否確實有助於台灣加入國際組織,以及可能衍生的影響。

聯合國民國六十年(1971年)通過2758號決議,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是聯合國下代表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決議雖未提及台灣,但卻成為往後國際認定「一個中國」的主要依據。特別是一些不隸屬聯合國的國際組織,也會根據此決議而做出不利於台灣的結論。

例如台灣曾是世界貿易組織(WTO)前身關稅暨貿易總協定(GATT)的創始會員,GATT 並不隸屬於聯合國,但在台灣民國六十年(1971年)退出聯合國後,GATT 立即援引2758號決議,撤銷我國在 GATT 觀察員資格台灣國際化時程也因而延宕。

台灣在民國七十九年(1990年)正式申請加入 GATT,由於中國大陸在民國七十五年(1986年)即提出申請加入,兩岸申請案具有高度政治敏感性。當時中國大陸經歷民國七十八年(1989年)天安門鎮壓事件,面對多國制裁抵制,加入 GATT 進程也停滯。而台灣則得到不少支持,特別是來自美國的背書,入會形勢看好。然而最後還是基於政治情勢,GATT 援引聯合國2758號決議,一個中國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原則,台灣不得早於中國加入 GATT 的決議,而被迫接受此模式。雖然台灣早於中國大陸完成入會談判,也必須配合中國進度,中國大陸及台灣則分別在民國九十年(2001年)12月及民國九十一年(2002年)1月加入 WTO。由 GATT 的案例,可以了解2758號決議幾乎與一個中國劃上等號。許多國家在與中國的建交公報中,均載明是基於一個中國原則,甚至直接援引聯合國2758號決議。

兩岸目前均申請加入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CPTPP),中國大陸將此問題泛政治化,罔顧 CPTPP 任何亞太經合會(APEC)成員均有資格加入的規定,以一個中國原則,強力反對台灣的申入。

加入 CPTPP 必須在年度的執行委員會中,在共識決的基礎下成立工作小組,才能展開後續談判。台灣在先前爭取成立工作小組的過程中,主要論點是台灣經貿體制,不但符合 CPTPP 的高標準,而且台灣加入對 CPTPP 整體有所助益;另外也直指大陸經貿體制與 CPTPP 要求差距甚大,不具加入的條件,兩岸已經在隔空交火互不相讓。

不過台灣真正的訴求應是 CPTPP 可以回歸經濟層面,儘速成立台灣入會工作小組。對於中國大陸申請加入,台灣也可以主張中國大陸必須加速經貿體制改革,未來兩岸才有機會在 CPTPP 架構下互動。

今年 CPTPP 執委會將在11月底在輪值主席國加拿大召開,由於 CPTPP 成員均與中國大陸有正式外交關係,一些 CPTPP 成員,雖然表示歡迎台灣申請加入,但是基於政治因素,官方並未表態支持台灣申入;甚至還坦承由於政治複雜性,會增加台灣入會困難度。

例如最近 CPTPP 成員之一澳大利亞國會通過「2758號決議不涉及台灣」的挺台決議,得到台灣高度支持。但澳大利亞政府不但從未公開支持台灣申入 CPTPP,先前官方還曾以政治因素反對台灣加入 CPTPP。澳大利亞是明年 CPTPP 輪值主席國,台灣不可過度樂觀而應審慎面對。

近年來由於兩岸關係不佳,在政治上早已進入非你贏即我輸的「零和賽局」,台灣CPTPP 執委會議前拋出此議題,無疑促使 CPTPP 成員提前選邊站,兩岸加入 CPTPP 走入「有我即無他」的趨勢,可能降低台灣成功申入 CPTPP 的機率。

加入 CPTPP台灣朝野已有的共識,也是加入 WTO 後拓展國際經貿空間最重要一役。我們當然無法接受受制於中國大陸,但卻是台灣必須面對的政治現實。在台灣無法克服政治干預,而做到政經分離;現階段提早亮牌而炒短線,只會加速兩岸經貿提前進入「零和賽局」,對台灣並非有利。












聯合報黑白集/預算暴增中的雞肋


2024-09-10 00:46  聯合報/ 黑白集
海基會。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海基會曾在兩岸交流中扮演關鍵角色,但隨著兩岸關係急凍,它卻越來越像「雞肋」:食之無味,棄之可惜。這樣的「雞肋」單位,近兩年預算卻暴增今年比去年多一成,明年又比今年多兩成,政府補助更大增超過四成,不知必要性何在?

過去八年,海基會的連結詞一直是「已讀不回」。每遇兩岸重大事件,海基會的回應永遠是「已發函對岸,但對方已讀不回」。疫情期間如此,司法糾紛時如此,海上爭議時更是如此。海基會功能,只剩下「發函」。

從近年預決算書,即可看出海基會的「雞肋」程度。「兩岸溝通協調聯繫交流費」前年編一百萬元,分文未花;去年降為四萬元,仍一毛錢花不出去。三大業務的文教、經貿和法律,預算也都花不完。但相關預算都照編不誤,文教業務甚至倍增。

最誇張的是人事費,今年比去年多編近二千萬元,平均加薪超過一成,平均年薪直逼一六○萬元。海基會的業務大宗「處理台商糾紛」,馬政府時期每年處理六、七百件,蔡政府則不到三百件。如此業務量,裁減都不為過,還能加薪

海基會宣稱自己「必須承擔責任」;但它承擔了什麼?近來大陸學術團來台被卡,海基會竟說「交流不能只有一種聲音」,基本態度就是「反交流」。如此海基會,好意思談責任、增預算?















聯合報社論/長期問題一籮筐,賴政府卻只想假裝解決


2024-09-10 00:41  聯合報/ 社論
碳費三子法公布後,產業界相當關心如何多抵減些排放量、少繳碳費。圖為林園石化工業區。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政府明年將開徵碳費,後年開始繳納,至於費率應訂為每噸三百元或五百元,環境部正召開審議會商討。行政院盤點減碳工具,則將建築減碳列為重點,要擴大推動「屋頂光電」。內政部甚至要求,國家公園所轄建物均應裝置屋頂光電。此舉,遭在野黨質疑破壞景觀,環保團體也認為迴避問題,無濟於事。

賴政府推動減碳,起步已經慢三拍;但迫於國際壓力,不得不然。以現有政策看,首波僅針對年排碳量超過二.五萬公噸的大戶,包括鋼鐵、水泥、半導體、石化等業,效果並不樂觀。但對某些傳產而言,碳費的衝擊則非常劇烈,將嚴重侵蝕獲利。和碩集團董事長童子賢近日在「台灣永續峰會」指出,企業節能頂多貢獻一成的減碳效果;若推動「無碳電力」,則可貢獻九成效果。問題是,政府要求企業繳交碳費時,卻從未意識到自己的責任。

根據蔡英文的非核家園政策,民國一一四年(二○二五年)天然氣占發電比重為五成,燃煤三成,綠能為兩成。但政府兩年前確定綠能無法達標,只能達到一成五;亦即,天然氣加燃煤的所謂「排碳電力」,總計將高達八成五。這正是「非核家園」最大的諷刺:民進黨關掉「無碳」的核電廠,卻「火力全開」地大肆燒煤和天然氣,然後又伸長手向企業界課徵碳費。政府難道不知道,台電才是全台最糟的「排碳大戶」,其禍首正是蔡英文的能源政策?

長期看,錯誤的能源政策帶給台灣的災厄共有四重:一是供電不穩及電力不足,影響民生及產業;二是排碳驟增汙染空氣,危害人民健康;三是發展風光電力躁進,四處造成環境破壞;四是電力結構不當導致成本驟升,台電不堪虧損,民眾要負擔高電價。賴清德上任後,從未提出解決之道,卻不斷召開外部會議來迴避問題。政府敲鑼打鼓開徵碳費,對自己錯誤的電力政策卻不思改善,這種顢頇的態度如何讓人民心服?

政府一方面蠻橫關閉運作良好的核電廠,一方面又強迫魚塭、民宅和國家公園要設置光電。如此化簡為繁卻無濟於事的作法,不僅是自欺欺人,也在耗喪國家的資源和社會的元氣。

事實上,從蔡英文的第二任起,民進黨這種「只求短效」的心態已處處可見。例如,為了應付疫情,高端疫苗根本不做人體實驗,僅用「橋接」方式就蒙混過去。每遇施政不利,就濫發各種名目的補貼,以杜民怨。遇到蛋荒疫苗荒,便擅開後門,圖利相熟的派系企業。遇到選舉,就端出「新青安」這樣的政策收買人心,從而種下金融體系更嚴重的禍根。為了遮掩醜聞,多少行為不檢、外遇生子、言行乖張、能力不足的官員,都能繼續高坐廟堂。觀察賴政府一百多天的表現,除了強勢用政治手段將「國會改革法案」卡關,又表現了什麼改革意志?解決了什麼問題和積弊?答案是,人們看不到!

以東台灣的交通為例,四月花蓮大地震後,花東交通便不時癱瘓;上周末一場豪雨,鐵公路又告雙斷。科技越發達,花東反變得越遙不可及,賴政府不慚愧嗎?廿五年前的九二一地震,中橫公路被扁政府閹割;如今,花東居民靠僅剩的鐵公路都回不了家,卓內閣卻每天在那裡東一塊西一點地「補破網」,這算什麼治國鴻圖

施政要長期瞻矚和短期政策並進,光憑文宣和口惠,無法治理好國家。就像賴總統主張在極端氣候下,「下午不要打棒球」;看似關心球員,但多少人必須在烈日下勞動、送貨,這些族群又該如何?問題會因「假裝」而解決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