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專家之眼】西方圍堵 中俄增溫
◆ 【專家之眼】英女王留下的最珍貴遺產:無私公眾服務
◆ 【專家之眼】啥米? 青少年犯罪八年攀升47%!
◆ 【專家之眼】榮家熱舞後的喧嘩 反映社會道德觀的失衡
◆ 【專家之眼】笑死,統一發票也能是社會衝突的武器
◆ 【專家之眼】務實推動台灣政策法 以免空歡喜一場
【專家之眼】英女王留下的最珍貴遺產:無私公眾服務
2022-09-14 08:09 聯合報/ 高永光/政大國發所兼任教授
英國女王伊莉莎白二世辭世,讓全世界的皇室迷感傷。歐新社
英國女王伊莉莎白二世(HM Queen Elizabeth II)在接見新上任的首相保守黨黨魁特拉斯(Liz Truss)兩天後辭世。為此,舉世哀悼,全球喜愛女王的民眾,都表不捨。
英國王室是現在世界上,少數仍然參與政治運作的君主憲政民主國家。英國王室地位受到全球關注,主因歷史上的大英帝國乃「日不落國」,極盛時期太陽永遠會照射到大英國協的50多個國家領土。大英國協內的國家「尊女王為國家元首」,到現在還有15個左右的國家名義上的元首是英王。
其次,1980到1990年代初,現繼承英國王位的查爾斯三世和戴安娜王妃(Princess Diana)的短暫婚姻,及戴安娜充滿神秘的死亡車禍,使英王室的一舉一動,甚至八卦宮鬥祕聞,都成為媒體焦點及國內外關注的話題。各國民眾到英國旅遊,也會特別去參訪跟王室有關的「景點」,如西敏寺、溫莎古堡等。王室的價值也讓王室預算、花費及存廢,增加更多討論的熱度。
伊莉莎白二世女王在位70年,目睹幾乎一世紀的世局變化,以及大英帝國的衰弱,但仍兢兢業業於身為女王的高大責任感,這是女王留給世人的最珍貴遺產!
女王在90高齡後,體力較弱,幕僚經常建議女王要減少出席公務活動,女王仍然堅持要「履行公務」。例如今年五月,女王拄著拐杖,親自參加倫敦地鐵「伊莉莎白線」的通車儀式。她一直告訴身邊的人要讓她的國民看見國家的「王」,女王乃是凝聚英國民眾向心力的原力!
此外,英國新首相在程序上,必須由英王任命,因此女王在任命特拉斯後,於極度衰弱中接見新首相。從照片上可以看到女王小手臂上一片瘀青,一般認為這是長期打點滴的結果。
而英國國王在英國政治上還是有一定的影響力,例如法律是由其御簽後公布生效,起訴是以英王之名;而政策上國會固然對眾議院負責,但每週首相都要晉見女王報告國事,「聽取女王的忠告」是歷任首相都極其尊重的原則。女王超越黨派,維持團結及安定。
不過伊莉莎白女王26歲登基,96歲辭世,在位70年,對於「王室責任」(royal duty)的堅持與維護,才是深植人心的英國「政治文化」(political culture)。女王辭世留給國家、繼位者及王室成員,最珍貴的,就是那份「守護傳統」以及「服務人民」的價值。辭世後的評價絕對高於「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放眼望去,當前世界主要國家的政治人物,能夠做到像女王這樣無私地為公眾利益付出,知道從事公職就是在為「民眾服務」的,前德國總理梅克爾(Angela Merkel)也大體算得上。巧合的是,民國九十四年(2005年)梅克爾宣佈競選德國總理時,她的口號就是單純的「為德國服務」;這個口號,還引起時任總理施若德「一抹傲慢的微笑」。民國一O六年(2017年),當她無預警宣佈競選第四次總理連任時,她的口號還是「運用我自己的天賦與才能…為德國服務」。「無私的為公眾服務」寥寥幾字,又有幾人做得到?
新上任的芬蘭總理馬林(Sanna Marin),前陣子因為在官邸開趴以及與 DJ 親密熱舞照片外流,引發爭議;她卻選擇淚訴,乞求人民諒解,她説:「我也是人,我也渴望享樂」。身為政治領袖,既然擁有極大的權力,就應該做出「為民眾奉獻與服務的全盤犧牲」。反觀英國女王的一生,正是她堅持與無私的付出,才會在去世後得到高度評價,也讓我們看到了世人仍然對於一些高尚道德價值的渴望,也表示這些價值,值得有人持續守護及堅持,就如同梅克爾的競選口號一樣,是這麼簡單與單純的(simple and pure),但是絕不允許在媚俗的享樂及放縱私慾前投降!
英國女王辭世後,君主制度究竟應不應該再存在,一定會再度引發討論的聲浪。如加勒比海國家在女王逝世後,立即有政界與運動人士發聲呼籲,廢除英國君主為國家元首的地位,並要求英國為奴隸制度進行賠償。新任英國國王--查爾斯三世(King Charles III)似已知曉,就在他的就任演說中,已提到自己將面臨極大的挑戰。
政治學者都知道,沒有一個制度是完美的。只有出現願意全力維護大眾利益及無私服務公眾的領袖,才能克服制度設計上的缺陷。就像台灣的憲政民主,執政者把一切的失能,都推給憲政制度的設計不良,其實台灣的民主斷崖式的倒退,正是敗在那些欠缺真正維護民眾利益及私心作祟的最高領導人,不是嗎?
【專家之眼】西方圍堵 中俄增溫
2022-09-14 08:14 聯合報/ 湯紹成/政治大學兼任教授
應俄羅斯國家杜馬主席沃洛金邀請,中國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栗戰書7日至10日對俄羅斯進行正式友好訪問。這是9月7日,栗戰書在符拉迪沃斯托克會見俄羅斯總統普亭。新華社
近日中國人大委員長栗戰書訪問俄羅斯等國,並與普亭總統會面,如今習近平主席也要出訪,也將會與普亭總統會晤,中俄兩國領導人如此頻繁會見,確實意義非凡。
首先,栗戰書將於20大卸下政治局常委的職位的機率甚大,因他已72歲,若尋王岐山(74)模式,自常委退職後,就以陽春黨員的身分擔任國家副主席,黨內無任何職務,但排名僅次於七位政治局常委並享受其政治待遇,此乃習近平刻意不設接班人的安排。如今栗戰書此次出訪,是否在為他未來的職務暖身,可能性不得排除。除俄羅斯之外,栗戰書還訪問蒙古國、尼泊爾及韓國,也是疫情以來首名出訪的中共政治局常委,拉攏蒙古與韓國,確實有意對抗美國,而尼泊爾則屬印度的勢力範圍。
除了在海參崴參加第七屆東方經濟論壇,並會見總統普亭之外,栗戰書也來到莫斯科分別與俄國下議院國家杜馬主席沃洛金,上議院聯邦委員會主席馬特維延科分別會談,還並會見國家杜馬五大黨團負責人。雙方並重申俄中新時代全面戰略協作夥伴關係具有特殊性和重要性,雙方都對兩國關係和各領域的合作成果感到滿意。
其中值得注意的是所謂「協作」關係,這與一般的合作關係不同,因為這裡牽涉到軍事合作的問題。尤其,在兩岸關係方面,俄羅斯還提出四不政策,就是美國的三不再加上不賣武器給台灣,可見中俄關係緊密的程度。
依照最新消息指出,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將於14至16日出席烏茲別克撒馬罕(Samarkand)「上海合作組織」峰會,並訪問哈薩克及烏茲別克,此乃習近平自疫情爆發兩年多以來首次出訪,更顯示在中共20大召開前,習近平的權力已穩固,他同時也會與普亭總統會晤。
而上合組織的前身是上海合作會議,此乃民國八十五年(1996年)當時俄國總統葉爾欽訪問上海,並驚嘆其繁榮發展,因而決定以上海為名的合作機制。直至民國九十年(2001年)轉化為上合組織,其中中俄兩國為主導,再加上中亞國家以及近年來的印度與巴基斯坦,而伊朗也將加入,被西方世界視為是亞洲的北約,而此次習近平參加上合組織高峰會,自然有強化與俄國合作的意涵。
由於中方保持低調,直至12日才正式宣布習近平出訪,這當然也與美國參議院14日正準備審查「台灣政策法」有直接關聯,再加上與普亭總統會面,都事涉敏感。而習近平是否也與印度總理莫迪會面,亦值得關注。一方面近年來在中印邊界不時衝突,而印度也暫時退出與美國的 IPEF,可能因印方至今曾購買大量俄國石油而遭美方斥責有關。
依照當前美中關係情況觀之,計畫11月份在泰國G20會議上的習拜會是否照常舉行,好似岌岌可危。雖然美國行政機關對於台灣政策法有所疑慮,但是國會兩院的意志堅定,這對於美中台三方必會產生極大的震撼。由此可見,這已經使得從大西洋直至太平洋的海權國家,圍堵歐亞大陸的中俄兩國的態勢儼然成形,但西方國家越圍堵,中俄兩國越緊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