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3月12日 星期五

經濟日報社論/正視寬鬆貨幣政策不斷加碼的後果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362706/web/

◆  聯合報社論/能源政策再不調整,將成民進黨大包袱
◆  聯合報黑白集/難以超越的經典緋聞
◆  經濟日報社論/正視寬鬆貨幣政策不斷加碼的後果





經濟日報社論/正視寬鬆貨幣政策不斷加碼的後果


2021-03-12 01:32  經濟日報 /   經濟日報社論


近期美國長天期公債殖利率明顯上升,源於各界樂觀看待今年美國經濟復甦,卻也帶動金融市場對未來通膨上揚、可能使現行大規模貨幣及財政刺激方案面臨縮減的憂慮,尤以對貨幣政策是否提早轉向最為敏感。為此,聯準會(Fed)一再重申在美國達到最大就業及通膨率達2%一段時間之前,都將維持當前極低利率與無上限購債的極寬鬆貨幣政策,意在消除市場擾動。

問題是極寬鬆貨幣政策續行,未必能讓實體經濟與金融市場長期安穩無憂。誠如經濟學宗師凱因斯在民國 25 年(1936年)出版的《就業、利息與貨幣的一般理論》所指,貨幣政策有其不足之處,關鍵原因是央行雖然能透過寬鬆政策釋放流動性來刺激經濟,卻無法完全將流動性導引至預期位置。

凱因斯更以喝水為喻,他說貨幣猶如刺激經濟之水,可能會有幾滴水珠從杯緣與唇間滑落。但凱因斯沒想到的是,後世居然推出愈來愈寬鬆的貨幣政策,令寬鬆貨幣政策不再是以杯飲水,而是以桶灌頂。這種不斷加碼的寬鬆貨幣政策不但最終會趨於無效,甚至會出現難以顧及的後果。

先就對經濟的刺激效果終將無效來說。極寬鬆貨幣政策在短期確有激勵消費的作用,但若長期維持極低利率,將助長消費者以舉債方式提前增加消費支出。隨著債務負擔加重,長期消費反而會受壓抑,產生跨期不一致的現象;其次,極低利率導致長期消費成長速率減緩,滿足未來消費的相關投資也會放慢。研究顯示,過低的借貸成本會鼓勵企業藉由併購提高市占率,而非透過投資研發取得市場競爭優勢;同時,低利率讓企業偏好以借貸資金回購股權,推動股價上漲而獲得資本利得,惟資金未用於增加生產性資本累積,無助於長期生產力。

再者,不斷加碼的寬鬆貨幣政策將帶來難以顧及的後果有三:一是著名經濟學家明斯基曾提出的「穩定催生出不穩定」之警語。具體地說,在持續低利率的環境下,由於獲利空間被壓縮,銀行、保險及退休基金等金融業者將轉而擁抱有較高報酬且高風險的金融資產。一旦經濟遭逢重大衝擊,將引發風險性資產的拋售潮,讓金融市場更不穩定。

二是持續的低利率環境會鼓勵銀行向不良殭屍企業放款,並因尋利行為大量購買其債券,這形同讓過多的生產要素配置在低生產力的企業手中,導致整體經濟生產力遽降,並抑制景氣長期低迷時最期盼的再通膨步伐;三是隨著外溢流動性湧向新興市場,尋利行為讓信評不佳的新興市場債券成為搶手貨,也使這些新興市場外債規模來到高風險水準,對全球經濟穩定帶來威脅。

至此,極寬鬆貨幣政策持續過久的危害已昭然若揭,但為何各國央行遲遲未撥亂反正?主要是過去十餘年來的超低利率環境,讓各國政府與民間債務規模臻於歷史高點,若各國央行貿然啟動貨幣政策正常化,債務人的債務維持費用將增加,被迫縮減消費與投資,屆時難保經濟不會陷入債務陷阱之中。另一方面,民國 109 年(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重創全球,令各國政府即使深知大規模財政與貨幣刺激政策的副作用甚大,且以債務問題最嚴重,卻得冒險為之,以免民眾生計、企業營運難以為繼。

那麼,在疫情威脅看似有望解除的情況下,各國政府該如何做,才能讓經濟步向穩健的復甦路徑,又不引發更大的債務陷阱困境?目前看來的可行方法是,只要確認景氣復甦,各國政府應恪遵財政紀律,在景氣擴張時奉行財政緊縮,民間債務的部分亦必須有序地進行債務重組。至於各國央行則應超前部署,亦即對貨幣政策正常化的進程如推動時機、各階段力度等進行規劃,以確保能在維持經濟與金融市場穩定的情況下前行。











聯合報黑白集/難以超越的經典緋聞


2021-03-12 01:33  聯合報 /   聯合報黑白集
「鏡週刊」日前報導,民進黨立委王定宇與民進黨發言人顏若芳疑似同居,但兩人澄清僅是房客與房東的關係。 記者陳正興/翻攝


政治人物捲入桃色風波,王定宇不是首位,也不會是最後一位。但論事件「經典」的程度,王定宇的「八千元廉租」加上「溫馨接送情」,恐怕很難超越。

王定宇的全國知名度,始於民國 94 年(二○○五年)率眾堵截連戰訪問大陸,三年後又在台南孔廟推倒海協會副會長張銘清。十幾年來,他扮演深綠急先鋒,對政敵大拋「賣台」大帽子,極盡尖刻諷刺。包括吳育昇的「薇閣事件」,多年之後,王定宇還不忘對他冷嘲熱諷。今天若是在野黨人物被狗仔拍到與女同居,辯稱兩人是房東與租客關係,第一時間跳出來譏嘲者,必定有王委員在內。

但相對於吳育昇的公開道歉,王定宇卻毫無愧色;神隱兩天後第一篇臉書發文,大吹自己的國會人權外交成績。如此有恃無恐,當然與他身為「湧言會」要角有關。湧言會派系領袖林崑海是電視大亨,同時控制頻道與系統台,旗下媒體和相關綠媒竟都對這個緋聞事件視若無睹,一反平日羶色腥本色,也不介意收視率損失

綠媒如此護航,只怕是蔡總統也未必有的待遇。昨天王定宇再出現在電視上義正詞嚴批判政敵,大家也不必意外。

政治人物的雙標和偽善,以及媒體與特定政治勢力赤裸裸結合,能夠演繹到如此極致。你說,還有比這更經典的緋聞嗎?










聯合報社論/能源政策再不調整,將成民進黨大包袱


2021-03-12 01:59  聯合報 /   聯合報社論
蔡政府「非核家園」政策,2025年再生能源發電占比要達到20%,其中以太陽光電及離岸風電為主。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波波漫畫


藻礁公投連署達標,重啟核四公投也先一步成案,引發蔡政府焦慮。行政院長蘇貞昌聲稱,核四和深澳不可能重啟;蔡總統更宣示,核四絕非選項。府院砲口對準核四,其實是煙幕彈,在轉移藻礁議題。蔡政府目前更迫切的,是面對能源轉型政策方向錯誤和即將跳票的現實及時調整;否則,這將成為民進黨沉重難解的包袱。

蔡英文在日本福島核災十周年重申反核四,目的是喚起人們對核災的恐懼,以期進而排斥核能但國際社會反省福島核災,卻有不同思維。英國《經濟學人》即主張,不應捨棄核能,因為這是相對乾淨而穩定的能源,有助於地球「減碳」。「減碳」正是被蔡政府能源政策輕忽的盲點,當許多工業國家和中國大陸都開始實施「碳交易制度」,台灣的碳交易卻無聲無息;原因就在國內排碳及空汙問題遲無進展,政府只能裝聾作啞。

這些年,民眾已認清燃煤排碳對健康與環境的危害;林佳龍丟掉台中市長寶座,就是蔡政府追求非核不斷增加中火燃煤,因而大傷民心。但是,減碳不力還不是蔡政府能源政策最大的病灶它更嚴重的盲點,是為了開發新能源而縱容破壞環境苗栗為例,短短三年太陽能裝置容量成長了廿五倍,其中七成位於山坡保育地上,三成在農業區從衛星畫面看,大片樹林被砍光剷平,鋪上刺眼的太陽能板,其中還包括石虎的棲地如此破壞山林、剝削環境換得的「電力」,好意思稱之「綠能」嗎?

為了興建中油第三天然氣接收站而不惜破壞藻礁,正是出於同樣的錯誤:為了趕工發包增加發電量,不惜破壞珍稀自然遺產。經濟部長王美花辯稱,如果三接改設在台北港,工程將延宕十一年,並造成北部地區缺電。事實上,如果蔡總統真的珍惜藻礁,五年前即可指示中油將三接移往台北港,何需等到此時才喊來不及。台灣工程層層轉包陋習,施工過程對環境的破壞最後往往沒人認帳,政府雖宣稱占用藻礁面積很小,但幾年施工下來,誰能保證藻礁不破壞變形死亡?

再說,北部地區可能缺電,又是誰造成的?不正是不思前想後卻一意孤行的蔡政府嗎?蔡總統一上台,就急著將核一廠兩個機組先後除役;上月,又宣布核二廠一號機六月要提前除役,核三廠也將在民國 114 年(二○二五年)除役。將原本安全無虞亦無汙染的電廠提前關閉,為的只是滿足蔡總統民國 114 年(二○二五)「非核家園」的口號,這不是倨傲無知是什麼?屆時,當北部地區出現缺電災難,蔡英文已經卸任下台,所有洶湧的民怨必將指向民進黨的政策錯誤,綠營消受得了嗎?

民國 114 年(二○二五)非核家園是蔡英文的政治豪賭,正因為這個賭注很大,把台灣的電力供應、環境破壞、國家安全都賭了進去,變成民進黨必須捨命背書的支票。但如今看來,這張大支票跳票的可能性已越來越高。這不僅是千年藻礁上該不該興建三接的問題,也不只是核四要不要重啟的問題,而是整個能源政策的結構配比必須重新務實調整,民國 114 年(二○二五)「非核」期程必須重新修正。否則,屆時蔡總統卸任走人,留下一個空汙蔽天、供電不繼的環境,人民深受其害,民進黨將如何面對這一敗塗地?

事實上,三年前的「以核養綠」公投遭蔡政府踐踏後,現在核四重啟遙不可及,台灣的能源困局更形深重。蔡總統不必再重彈「核四不是選項」的老調,人們想要知道的是:在安全、乾淨、環保的前提下,她還能提供什麼好選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