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4月18日 星期一

經濟/準財經內閣:老面孔打造新模式

.聯合報社論..新內閣如何避免步唐飛後塵
.聯合報黑白集.蘇嘉全加分或減分
.經濟日報社論.準財經內閣:老面孔打造新模式




經濟/準財經內閣:老面孔打造新模式


2016-04-18 02:24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新政府內閣財經相關首長大致確定,內定由台大應力所教授李世光接掌經濟部,現任財政部常次許虞哲接任財政部長,櫃買中心董事長丁克華轉任金管會主委,再加上日前公布的國發會主委陳添枝、農委會主委曹啟鴻,以及政務委員施俊吉、張景森、許璋瑤等;新政府財經閣員已大部分到位,將由內定閣揆林全領軍,肩負起拚經濟重擔。
準總統蔡英文曾宣示要為台灣打造經濟發展新模式,林全和大多數財經閣員都是政壇老面孔,能否接下此一艱鉅使命,備受各界矚目。
依據我國憲政體制,閣揆權力來自總統的任命,定位上類似總統的執行長;這次財經內閣籌組,看來是由林全完全主導,主要閣員都和林全熟稔,許虞哲、丁克華是林全政大同學及老部屬,陳添枝是林全好友;施俊吉、張景森、許璋瑤是林全擔任智庫執行長的班底;這些「林全幫」的特色可說都是財經老將,經驗豐富,將來施政上可以貫徹林全意志,這是歷來閣揆從未有過的權力,可見蔡英文對林全的信任和授權。有權當然就有責,將來能否在拚經濟上拿出亮眼成績,林全已沒有任何推卸責任的藉口。
就人事安排來看,包括林全本人在內,財經閣員多數非民進黨黨員,有超越黨派和意識形態,全力拚經濟的重要意義;而以財經老將擔綱,再搭配中生代、青壯派的副首長人選,亦有培養治理人才、承先啟後的深遠意義。在政務運作上,由熟悉蔡英文政見的智庫班底出任財經政務委員,在行政院壓陣;財經部會則由資深常任文官或熟悉業務、有經驗的專家學者掌舵,亦有彼此互補,相輔相成的邏輯思考。這樣安排可以讓政府上任後能夠立即接手,全力推動新政,避免新手上路的尷尬。
未來新政府財經施政重點,很明顯著重在「創新」,尤其著墨在包括「綠能科技」、「智慧機械」、「亞洲矽谷」、「生技醫藥」以及「國防產業」等五大創新研發計畫。內定經濟部長李世光曾任職於美國IBM公司研究員,先後擔任工研院副院長、資策會執行長,並曾是能源國家型科技計畫共同主持人兼執行長,他的出線凸顯出未來經濟部首要責任是在落實推動非核家園的新能源政策,並以新科技為台灣產業再造注入新動能。
內定財政部長許虞哲、金管會主委丁克華及國發會主委陳添枝,都有豐富的閱歷及施政經驗,再搭配任期制的中央銀行總裁彭淮南,有利穩定國內總體經濟和財政、金融環境,讓新政府打造經濟發展新模式的努力,無後顧之憂。
不過,準財經內閣也有很多必須克服的挑戰和面對的質疑。例如準閣員年紀偏高,多數超過60歲,如何說服社會這些高齡老面孔有能力打造經濟新模式?如何面對平均年齡50出頭、年輕有活力的新國會?可說是第一關的考驗。
其次,民進黨過去強力批評馬政府都是「鏡子裡找人」,同質性太高,但「政大財政幫」、「林全幫」的譏評,恐怕也是未來新政府躲不過的砲火,如何去除社會疑慮,避免準內閣淪為過渡內閣,是準閣揆林全必須思考的嚴肅政治課題。
再者,行政院「大政委」制固然有助落實準總統蔡英文的政見,但必須面對立法院的是部會首長,政務委員若「過度」干預部會運作,那誰該負起政務成敗的責任?還有,經濟部由科技人擔綱,和同為學界出身、也是科技人的科技政委和科技部長,彼此間若有不同想法,會否形成多頭馬車?如何磨合?在在都是準財經內閣的考驗。
距520新政府上任,只剩下30多天,準財經內閣要如何變成一個有強大戰力的施政團隊,是林全的責任,也是蔡英文的責任,全國上下都將拭目以待。

聯合/蘇嘉全加分或減分


2016-04-18 02:24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肯亞案有四個元素:國際法制、一中原則、一中各表,與罪刑衡量。
在認知上必須理解,基於「屬地主義」等原則,將嫌犯遣送犯罪結果地審判,是國際共同接受的法制。再就罪刑衡量言,大陸既是犯罪結果地,而台灣法制若被認為輕縱罪犯,故罪刑失衡亦是思考本案的因素,不能罔顧被害人的權益。
剩下兩個元素是一中原則與一中各表。由於涉及兩岸,所以不能只講國際法制。如前述,若論國際法制,即須考酌「屬地主義」等競合原則。但由於兩岸涉及主權與治權的爭議,因此在處理時即涉及主權與治權的詮釋。
北京若依「一中原則」處理此類事件,自對台灣不利。因而台灣爭取以「一中各表」的準則處理,即「主權互不承認/治權互不否認」,現今的《海峽兩岸共同打擊犯罪及司法互助協議》就是反映此類思考,建立了台灣司法權的主體性。
不料,立法院長蘇嘉全評論此案稱「台灣人民與中國人民畢竟屬於不同的國家」,這卻是以「兩國論」來詮釋本案,而不是基於「一中各表/治權分立」的角度發言。蘇嘉全的發言究竟將增進兩岸的和解或加重兩岸的撕裂?
蘇嘉全的政治炒作膚淺又暴衝,他甚至想挑唆「整個國家都要動起來」。從甘比亞、亞投行的變化看,倘若肯亞案再升高了北京「一中原則」與民進黨「兩國論」的正面對撞,未來兩岸和平發展的政治基礎已然是岌岌可危了。

聯合/新內閣如何避免步唐飛後塵


2016-04-18 02:24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林全內閣的人事大致形貌已成。儘管新揆信心滿滿,但從組閣過程看,若干部會人事的安排並不如預期順利;就整體布局看,新內閣團隊組合則顯得穩健有餘,卻缺乏讓人驚艷之亮點。未來行政部門與立法部門的互動,如何破除黨政之間的隔閡,共創有助台灣發展的執政績效,恐怕才是新政府成敗的最大關鍵。
觀察這次林全內閣的籌組,大略有幾個特色:第一,除了首波政務委員多為扁朝時代人馬出身,後續公布的部會首長政治色彩並不顯著,不少人為學界出身。第二,刻意任命或留用了若干藍營政務官,如國發會主委陳添枝,外交部長李大維,陸委會主委張小月等,顯示新揆有意塑造超越藍綠的氣氛。第三,大量拔擢次長或事務官出任政務官,如財長許虞哲、勞動部長郭芳煜、衛福部長林奏延,以及政委林美珠、秘書長陳美伶等。
由於上述三個用人特色,新閣布局可能為蔡英文政府帶來幾個正反不同的政治效果。第一,因刻意迴避將色彩強烈的民進黨人物納入新閣,輕則可能導致綠營傳統派系的微詞或不滿,重則可能引發立法與行政兩軌難以同步的扞格,造成蔡英文施政的困難。第二,林全在綠營反對聲中刻意納入藍營人士,顯示其勇氣可嘉,也有突破藍綠藩籬的用心,值得肯定。然而,李大維、張小月等人原不是政治色彩鮮明的人物,因此其象徵意義可能不太顯著。第三,大量起用次長或事務官,具有世代交替的意義,但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在組閣過程中覓才的困難。此外,事務官型人物或較穩健,但是否具有開拓視野的決策瞻矚,則受質疑。
由此看來,林全用人布局確有跨越黨派的用心,也力圖避免進用太過爭議的人選。然而,在趨吉避凶的考慮下,最後呈現的團隊架構便顯得特色和亮點不足,讓民眾難以興起振奮之感。尤其,外界原盼望這是一個以重振台灣經濟為導向的內閣,但最後的布局,卻是財政及科技專家遠多過經濟、產業人才,這恐怕是結構上失衡的遺憾。
在新閣籌組過程,政壇數度傳出「唐飛第二」的評論;有人將林全比成唐飛,有人則將陳添枝喻為唐飛,為其角色下場感到憂心。其理由,無非是擔心太具「客卿」色彩的政務官,可能不符綠營的傳統口味。事實上,以蔡英文和林全的密切關係,自然不能和陳水扁任命唐飛時的一時機巧相提並論。但問題不只是在林全,而在整個林全內閣的組成事實上相當程度偏離了民進黨的傳統立場與利益;這點,會不會引發綠營的不滿或消極不合作,則仍是一個極大的懸疑。即使林全不變成唐飛第二,其閣員淪為政治犧牲品的風險還是很高,這是隱憂。
民進黨日前修改了「政務官免兼黨職」的規定,可見蔡英文已預見了黨政扞格的問題,因此要以總統身分兼黨主席黨政雙駕。簡言之,一個不強勢的閣揆,加上一個性格不明顯的內閣,恐怕需要一個強勢總統的強勢領導,才有足夠的動力推動施政及改革;否則,光是黨內立委在國會的掣肘,深綠基本教義派的拉扯,就可能使新內閣難以動彈。這點,蔡英文恐怕必須謹慎以對。
不可忽略的是,台灣的社會氣氛瞬息萬變。從民進黨元月大勝至今,國內政經、社會各方面不斷有事發生,無論是浩鼎案、特赦陳水扁案、內湖女童案、兩岸詐欺搶人事件、翁啟惠事件,在在影響人們的情緒與思維。尤其,若干民進黨立委的反覆其行或傲慢踰權表現,都可能削弱民眾的支持,並間接影響對新政府的觀感。如今,蔡英文尚未就任,外界對民進黨的期待恐怕已有所不同。正因為如此,我們提醒新政府必須把握「一鼓作氣」的原則,抓緊時間展現施政能力;畢竟,四個月的準備期真的太長,民眾的新鮮感和期待感都快磨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