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報黑白集.如果想討好每個人
.經濟日報社論.全球化新階段 掌握新脈動
經濟/全球化新階段 掌握新脈動
2016-11-30 03:36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美國總統當選人川普爆料,他與蘋果執行長庫克通過電話,向他表示若蘋果能夠回美國設廠,會考慮對蘋果大幅減稅。對於川普的呼籲,庫克僅簡單回應:「我明白。」川普並非第一個批評蘋果將生產移往海外的人。2011年2月,歐巴馬曾詢問蘋果已故執行長賈伯斯:「要怎樣才能讓iPhone回美國生產?」賈伯斯回答:「這些工作機會是不會回到美國的,因為只有中國勞工可以在三天內輪班趕出200萬支iPhone。」這兩段故事,加上川普誓言要終結TPP在國內外引發的巨大震撼與爭議,都顯示了長久以來的全球化終於走到了困境──進退維谷。
近代全球化從18、19世紀的英國主導,到20世紀以來的美國主導,算一算也有兩、三百年了。這個過程,是全球化的第一個階段:「正」。所謂「正」,是指全球化基本上是全面快速地向前推進,儘管在這個漫長階段中,經常有不少反對全球化的現象出現,但總體上,還是難以對抗全球化大浪潮,兩股力量的對撞,最多就是出現一些泡沬,最終還是被吞噬於大潮流之中。
這個「正」的階段大致又分為兩個進程。前一個由英國主導,主要是重商主義加帝國主義加殖民主義,所以普遍出現了剝削與被剝削的現象,也自然對全球化產生對抗,具體表現在二戰之後全球風起雲湧的獨立運動及反殖民現象之上。
英國之後,接下來的主導者換成了二戰結束之後的美國。時代不同,美國不能再搞殖民主義,換成了霸權主義。其綜合內容包括了美元霸權、美軍霸權、美國價值霸權,各種手段相互為用,目的都是讓所有落後國家打開大門,讓美國長驅直入,憑著優勢的核心競爭力,無止境地吸走這些國家的資金、人才、資源,除了一開始在這些國家也創造了一些就業與繁榮外,接下去,給他們帶來的往往更多的是生態破壞、環境汙染及對傳統價值、風俗與信仰的衝擊,這當然會產生許多反思與反抗,但這些地區本身實力不夠,為他們站出來打抱不平的是國際間一群正義之士組織的NGO(非政府組織),於是很長一段期間,只要是帶有全球化色彩的組織如WTO、APEC、G7開會,就會引來一大批NGO人士進行抗議。但基本上這些行動還是阻止不了全球化的大趨勢。一直到公元2000年,全球化無論是英國主導還是美國主導,始終都處於「正」的階段。
拐點出現在2001年。進入到新世紀之後,一連串因全球化而產生的副作用蜂起群擁地在美、歐等發達國家出現:(一)全球化必然導致的文明衝突,通過911事件及恐怖活動頻繁爆發;(二)原本是將汙染輸出到落後地區,卻發展成全球暖化,反撲到了發達國家本身;(三)發展中國家得到了資本與技術,加上當地的其他廉價生產要素之後紛紛成了生產基地,搶走了發達國家的就業機會;(四)全球化在各地導致的貧富惡化引發了政治動盪並產生了難民問題;(五)難民問題又加劇了發達國家原本因為移民問題就存在的社會矛盾。所有這些,就匯聚成了近來出現的英國脫歐、美國川普現象以及後續將出現的許多西方國家右翼政黨的興起。這些紛至沓來的反全球化力量與早前的NGO不同,它們是會真正動搖或改變既有的全球化大趨勢的,故可謂之「反」。
按照辨證法,正之後為反,是必然;反之後,則為合,也是當然。那麼接下去的趨勢又怎麼看呢?全球化如果出現了「合」,主導者又將是誰?
就現在形勢看來,全球化走勢的下一個階段很有可能是中國主導的新版本,核心內容是一帶一路、RCEP,甚至是一個更大範圍的FTAAP,其主要特色是:在商言商(少碰政治)與基建(高鐵、港口、亞投行)並行;進而以「天下主義」體現出平等、包容與相互增長。
從19世紀英國的殖民主義,到20世紀美國的帝國主義,再到21世紀中國的天下主義,這即是全球化的「正.反.合」。
聯合/如果想討好每個人
2016-11-30 03:36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總統蔡英文。 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蔡英文出現執政危機,政策爭議烽火遍地,民意支持度更是雪崩式下滑,有人已擔心她將成「朴槿惠第二」。關鍵問題可能出在:總統是不是太急著討好每個人了?
兩岸關係險峻,本來也是蔡英文個人的姿態該負責。卻見她一面派宋楚瑜出席APEC,想運用宋習會的話題;另方面又邀獨派大老擔任資政,卻連彭明敏都不領情。想像有人一手拉著宋楚瑜,一手拉著彭明敏,是什麼樣的畫面?既非藍綠和解,也不可能左右逢源,徒勞無功可想而知。
面對勞工問題,蔡政府一開始就製造出今年放假大亂的局面,勞工放假公務員沒放假,安親班放假學校沒放假,結果當然誰都不高興。如今一例一休政策還在野火燒不盡,蔡英文卻說「勞工是心裡最軟的那塊」。此情此景,這樣的言語會不會太肉麻?
總統掌握權力制高點,理應盱衡全局,作出符合社會最高利益的決策;如今卻急著在華航罷工、同性婚姻立法這些個別議題上表態,只想樹立個人開明形象,討好民意的心情急切到令人訝然。於是,一方面高聲主張反核家園,一方面對日本核輻射食品進口政策開始立場鬆動。一方面強調「司法改革責無旁貸」,另方面對包括黨產會在內一樁又一樁「行政力超越法律」的個案視若無睹。這樣的矛盾例子俯拾皆是,誰能說得出民進黨政府的核心價值是什麼?
想討好每個人,結果必定是誰都討好不了。勞工團體、青年團體、反核團體……,如今一批一批移向民進黨的對立面。這才是蔡英文的執政危機。
聯合/做了棄卒,還要當饑餓哨兵?
2016-11-30 03:36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美國總統當選人川普宣告施政將依循「美國優先」原則,並將在就任當天退出跨太平洋夥伴協議(TPP)。 美聯社
川普要退出「跨太平洋夥伴協定(TPP)」,已無懸念,台灣頓失所依。形勢嚴峻,蔡英文的政府若僅故作鎮靜,仍毫無作為,她的聲望恐將一路探底,而當她失去民心,再作任何變革,亦都將藥石罔效。
川普當選是世界浪潮反轉的戲劇性一幕,美國從二戰末期開始主導世局的全球主義,在這一刻突然劃上休止符;而中國大陸卻欲迎向其「中國夢」黎明前的微光,用不同的倡議,嘗試塑造這個世界。川普的新孤立主義,與習近平的「中國夢」,鮮明地呈現了彼消此長的情狀。
美國從歐巴馬中東撤軍就預示了這個戰略收縮的趨勢。希拉蕊.柯林頓雖替歐巴馬制定了「亞洲再平衡」戰略,以遏制中國崛起,但從南海較量中可看出,美國已是色厲內荏,TPP就是其遏制手段的主角,如今卻難以為繼。
況且,同一期間,中國大陸提出一帶一路倡議,成功推動亞投行,連英法德義等美國盟友都集體加入,南海造島穩步形成戰略固守;今年更首次舉辦全球治理最重要的平台G20峰會。
世界正走上一個重大的分水嶺,當「中國夢」與「新孤立主義」並存,一個新的兩極體系的世界將逐步成形;但蔡英文的政策卻還僵固地留守在舊世界裡,只注目於柯林頓身上儼然還在閃爍的世界霸權餘暉,卻看不見美利堅帝國已經嚴重褪色。
當蔡英文誤讀了趨勢又單邊押寶美國,當然就造成了川普反TPP主張一夕成真對台灣的衝擊效應。這個曾被柯林頓經濟顧問霍爾邁茨形容為「亞洲版北大西洋公約」的經濟協定,其實是一個包圍與遏制中國的聯盟,當它未成形即告瓦解,台灣頃刻成了經濟與戰略上的國際孤兒。
TPP瓦解後,全球目光轉向「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RCEP)」以及倡議中的「亞太自由貿易區(FTAAP)」,兩者都由中國大陸主導,台灣恐皆不得其門而入;至若洽簽雙邊協定之路,也恐更加坎坷。蔡英文竟猶一派輕鬆狀,宣稱要推動雙邊與多邊經貿協定,甚至早在十月交給英國《經濟學人》有關明年趨勢的專文裡,夸言要把台灣再變為猛虎。
這等情境可有兩解:其一,蔡政府已如盲瞽,看不見台灣面臨危殆之境;其二,蔡英文雖知台灣已體弱病虛,卻被意識形態挾制,觀望瞻顧,但求拖延,走在暗夜裡,只好吹哨壯膽。若是前者,從觀光慘業到興航解散所揭露的經濟真相,能否搖醒昏睡的蔡政府?若是後者,則試問,難道台灣成了TPP的棄卒後,還要勒緊褲帶,無怨無悔地繼續在亞洲充當美國的饑餓哨兵?
作為執政者,蔡英文的職責是面對冷酷的現實作出正確的決策。全球的新格局已經揭示,台灣不能放棄雙邊協定,但更須全力尋求加入RCEP與FTAAP的區域整合。這個轉身對蔡英文而言,其實並不真的那麼困難,只要在她就職演說基礎上往前一步,表明依據憲法,兩岸並非兩國關係即可。
北京近期幾個動作值得注意。習近平月初在北京接見了洪秀柱,月中卻讓馬英九在馬來西亞碰了一鼻子灰,儼然是要從「九二共識」中剔除「各表」,只留「一中」;但同時間,則未對蔡英文派往秘魯APEC的宋楚瑜橫加干預,而宋楚瑜行前複誦「兩岸一中、反對台獨」卻留下一些線索。捧洪、卡馬、會宋,北京應是在看蔡英文何時填上那份「未完成的答卷」。
《經濟學人》專刊封面以塔羅牌為背景,占卜二○一七全球趨勢,其中「川普星球」隱喻著一個全球治理的黯淡開端。區域整合進程撲朔迷離,無序博弈更形激烈,台灣卻不自知手上只剩什麼牌。蔡英文必須清醒地認知,若不想步陳水扁後塵,就必須拋棄虛幻主張,大膽更張路線,否則因循泄沓以致失機僨事,她將淪為深綠裹脅的政治傀儡。機會之窗稍縱即逝,莫待答卷收走,猛虎餓成病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