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月19日 星期二

經濟日報社論/科學園區遍地開花的先決條件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361178/web/

◆  聯合報社論/攬功諉過,蘇貞昌自我催眠的政績
◆  聯合報黑白集/綠營洗白楊志良
◆  經濟日報社論/科學園區遍地開花的先決條






經濟日報社論/科學園區遍地開花的先決條件


2021-01-19 00:29 經濟日報 / 經濟日報社論
行政院長蘇貞昌10日宣布,高鐵南延屏東且將保留延伸機會,且將於屏東高鐵特定區設置科學園區。行政院提供


行政院長蘇貞昌指示科技部,研議在屏東和嘉義籌設科學園區,未來這兩園區落實啟用後,西部除雙北與基隆外均擁有科學園區。依照行政院的宣示,這將串起西部的科技廊道,我們樂見台灣科學園區的成功經驗向外擴散,但在這計畫落實前,必須提醒政府要謹慎規畫與投入資源,避免重蹈過往工業區築巢引鳳的缺失。

新竹科學園區已成立40年,從竹科的命名就可看出台灣產業變遷的軌跡。最初竹科全名是「新竹科學工業園區」,隨著科技業的群聚發展,之後刪掉「工業」二字,定名為新竹科學園區。竹科成立時的目標就是要引進台灣當年還沒有或剛起步的科技產業,一開始官員擔心竹科只是複製加工出口區的模式,難以成功,因此從規畫、推動到落實,竹科採用了不同於過往工業區推動的模式。

竹科的成功讓之後的南科與中科有了依循的方向,各縣市也陸續成立科學園區,此次閣揆宣示要在嘉義與屏東兩縣成立科學園區,恰恰是目前西部尚缺科學園區的兩個縣市,首先會讓人質疑,這是否為蔡政府布局民國 111 年(2022)地方大選的政策利多。第二個令人擔心的是,雖然屏科計畫之前已見諸在「大南方發展計畫」中,但該計畫僅經過國發會在去年十餘場次的跨部會討論,在尚未見到詳盡計畫前,閣揆就拋出了政策方向,難免讓人覺得這是先射箭再畫靶。

蘇院長宣布要成立屏東科學園區的理由之一是,高鐵已通車到屏東,這個理由實嫌薄弱用同樣的邏輯來看,嘉義已有高鐵多年,但迄今仍沒有科學園區,可見高鐵絕非推動科學園區的必備條件。從美國東西兩大科技廊道發展的經驗來看,產業鏈、人才與優良的基礎建設和法規環境,是科技廊道成功的關鍵,竹科的成長也是複製類似模式,有領頭的產業、清華與交大等一流大學的支持,加上法規的鬆綁,讓竹科發展至今天的規模。

如今在科技業已成台灣的代表性產業後,從中央到地方都希望多複製幾個竹科,但實際上的成效卻未必如政府的預期。舉例來說,當初科技部南投中興新村成立高等研究園區,希望藉由中科發展的外溢效應,帶動南投首座科學園區,但目前來看中興新村高等研究園區十年來的發展並不成功,被批評為蚊子園區後遭縮小開發規模,朝向降編的方向推動。中興新村高等研究園區的交通便利,開車至高鐵站僅40分鐘,跟南科到台南高鐵站的時間相當,顯見交通並非科學園區成敗的關鍵因素。

從中興新村高等研究園區迄今仍未成功的經驗來看,我們要提醒政府在推動嘉義與屏東科學園區時,不能「為科學園區而科學園區」,更不能只在選舉考量下倉促推動並投入資源。

從前年開始,因美中貿易戰帶來的台商返台投資及外商在台投資潮,都讓國內主要工業區一地難求,政府期望設立新的科學園區引導廠商進駐,廠商考量群聚與供應鏈等因素,未必會選擇新興科學園區,此外,科學園區成立需要相當時間,當前投資台灣熱潮正處在高峰,政府應考慮將現有的資源投放在協助目前就找不到設廠或擴廠的企業找到落腳處,才是面對這股投資熱潮時的優先施政選項。

在台積電與竹科的成功案例帶動下,政府與企業希望有更多的「台積電」與「竹科」,但複製這兩者的經驗不是再成立一個科學園區就能獲得成功,而是應該從產業鏈的發展、人才的培育、法規的鬆綁與水電等基礎投資環境的優化四個面向著手,遍地開花的科學園區未必能快速複製竹科經驗,反而會落入資源錯置的施政陷阱中。











聯合報黑白集/綠營洗白楊志良


2021-01-19 01:09  聯合報 /   聯合報黑白集
楊志良說話常不經修飾,素有「楊大砲」之稱,但也容易遭到斷章取義。圖/本報系資料照片


「北部某醫院」發生院內感染,前衛生署長楊志良一番犀利建議,被掐頭去尾成了「開除說」,引來綠營砲火。蔡英文、蘇貞昌、綠營民代、親綠名嘴一擁而上,對他口誅筆伐,「冷血」、「倚老賣老」等難聽的說詞盡出。彷彿堵住楊志良的嘴,就能堵住防疫缺口

楊志良的發言,主旨在強調醫院的防疫程序、醫護人員警覺心及資訊透明之必要,並非否定所有醫護人員。然而,綠營卻刻意把風向帶成楊志良「仇醫」,要大家「體諒醫護人員」。難道檢討醫院防疫作為、批評特定醫護人員不當,就是不體諒醫護人員?

說穿了,把楊志良當成撻伐對象,有轉移焦點的作用這家醫院爆發院內感染,又是衛福部直屬醫院,指揮中心難辭其咎而楊志良是前朝衛生署長,由他承擔砲火,影射藍營扯後腿」,最能讓民眾的憤怒轉向

問題是,連日有醫護人員染疫,甚至可能導致社區感染,這樣的破口不需要補起來嗎?在這種情況下,楊志良要求嚴格執行院內防疫,其實還更理性。楊志良當然不是「先知」,但在醫言醫,都必須根據科學與專業輿論對他從潑糞到溢美,「洗白」楊志良的,恰恰是綠營自己。

保護好第一線的醫護人員,才是對他們最好的感謝過多的政治操作,只會遭惡意反噬












聯合報社論/攬功諉過,蘇貞昌自我催眠的政績


2021-01-19 01:07  聯合報 /   聯合報社論
蘇貞昌要求各校不准禁止學生增添禦寒衣物。圖/擷取自蘇貞昌臉書


教育部函令中小學不得限制學生在制服外加添禦寒衣物,行政院長蘇貞昌馬上攬為自己的政績,並發表哏圖宣傳安心加外套,政府給你靠」,對學校提出多項訓令此舉立刻惹怒中小學教師,認為政府不尊重教師專業,將他們當成必須受規訓、矯治者,把教師推到學生對立面。這張哏圖,除顯示蘇貞昌攬功吹噓成性,也說明他對專業毫無尊重。

保護學生禦寒是校方的職責,由教育部下令已嫌過分,而今竟是堂堂行政院長拿來自我標榜居功,真是咄咄怪事。「政府給你靠」的語氣,已幾近幫派老大;其潛台詞是,學生若被教師欺負」,可以找政府代為教訓。當然,蘇貞昌可以把問題推給「小編」,說他們措詞不當;但如果不是上級喜歡,為何小編每次做出來都是這調調?

蘇貞昌的「自我感覺良好」,已到了難以壓抑的地步。上周他才細數自己就職兩周年六大政績」,從阻擋非洲豬瘟開始,到同婚專法、到新冠防疫隔離、禁止口罩出口、發行三倍券等;他口頭沒提卻列入政績小冊裡的,還有擴大開放美豬牛」。這些「政績」之中,包含了多少民怨,他都不放在眼裡;他的功勳,都是在自我催眠中編織起來的

蘇貞昌堆砌政績的方式有三:一是怒飆屬下,包括給地方政府難堪;二是對百姓嚴管嚴罰,包括不時出動查水表恫嚇;三是製造哏圖自我吹噓,包括尋找代罪羔羊。如此製造出來的「政績」,仔細檢視,充滿了官威與浮誇,卻不太找得到專業的痕跡。這就是蘇氏政績的實況。

舉例而言,為對付非洲豬瘟,蘇揆上任第一天就到桃園機場怒飆防疫官員,藉此立威。「怒飆」,幾已成為他個人的正字標記。他在立法院為萊豬辯護,也裝模作樣公然對在野黨立委拍桌反嗆,完全不顧閣揆儀節。然而,表面再怎麼威風凜凜,也掩不住決策內裡空洞的真相。今年開放萊豬進口首日,他故技重施再到機場大秀「豬肉儀表板」;但沒幾天就被發現幾個部會的資訊無法同步呈現在儀表板上,這場秀就破功了。包括台灣豬標章的政出多門,弄得業者身陷泥淖而消費者仍無從分辨,證明決策思維混亂,執行荒腔走板。這樣,也能自詡是政績?

蘇揆把「防疫有成」當成自己的政績,則掠奪了醫護人員的努力,也抹殺台灣民眾的公衛意識。如果沒有專業的醫護人員,沒有盡心的基層疫調工作者,沒有主動戴口罩、排隊買口罩、遵守十四天居家隔離規定的溫良公民,光憑蘇貞昌一個人在那裡吶喊,防疫成果會從天上掉下來嗎?何況,過去一年的「口罩之亂」、「三倍券之亂」,乃至「小明們」有家歸不得之苦,眼前的防疫旅館不足之亂,哪一件不是人民付出了時間、精神和人道的煎熬蘇貞昌把人民的付出都當成自己的無本生意,不嫌冷酷

一個每天都要張貼自己政績的人,大概不會曉得什麼叫平常心。因此,只要有人膽敢質疑政府,「查水表」、「打假」的公權力馬上配合檢肅;因此,閣揆要不斷干預警局首長調動,以確保警政體系的忠貞不二;因此,如果有媒體不斷批評,就能出動 NCC 將之排除。蔡政府能迅速變成「一言堂」,才是蘇揆該列為他政績的優先排行。

反萊豬的民怨正在燃燒,蘇揆卻在細數自己政績,這真是奇特的自我催眠景象。蘇貞昌把自己看得那麼大,他眼裡的百姓卻那麼渺小,這才是他打造政績的最大奧祕,就像他為了區區禦寒衣物去貶損教師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