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月20日 星期三

【專家之眼】解讀大陸今年經濟成長樂觀中的三項隱憂

◆  【專家之眼】解讀大陸今年經濟成長樂觀中的三項隱憂

◆  【專家之眼】現代貨幣理論恐躍主流 台灣須防備後座力
◆  【專家之眼】抗中「美」夢碎?美國商界與中共超前部署
◆  【專家之眼】遠洋巡護救援理所當然 絕非莫名其妙
◆  【專家之眼】拜登就定位 美中台關係應列最優先項目







【專家之眼】解讀大陸今年經濟成長樂觀中的三項隱憂


2021-01-20 18:01 聯 合報 /   李志強/淡江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副教授
大陸國家統計局在18日公佈去年GDP成長率為2.3%,較原先預期的2.1%為佳。新華社


大陸國家統計局在1月18日公佈了民國 109 年(2020年) GDP 成長率為 2.3%,較原先預期的2.1%為佳,雖然創了改革開放以來的新低紀錄,但在全球都受到新冠疫情衝擊下,表現已經大大優於歐美等主要經濟體,其中第一季至第四季成長率分別為 -6.8%、3.2%、4.9%和6.5%,呈現逐季轉好的態勢

民國 108 年(2019年)大陸 GDP 成長率為 6.0%,由此看來,第四季的經濟增長已經完全恢復常態。在去年低基期的基礎下,加上疫苗問世將紓緩疫情的樂觀預期,外界估計今年大陸 GDP 成長率將達到8%。

不過,仔細觀察去年的成長動力和結構,可以察覺今年的變數仍相當多,從統計數據來解讀,大陸經濟成長有以下三項隱憂:

一是消費依舊低迷。去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增 4.7%,但消費金額衰退 3.9%,主要是因為疫情前期衝擊較大,防疫措施的限制人流以及消費信心低落對很多服務業造成很大影響,尤其是旅遊、餐飲和住宿方面的支出下降幅度最大;12月更因疫情在部分地區再度爆發,消費成長率較11月回落0.4個百分點。

民眾縮減支出充分反映在消費者價格指數CPI的變動上,由1月的5.38%一直下降至11月的-0.5%,為2009年10月以來首次負成長,12月終於轉為0.2%,但已出現通貨緊縮的壓力。

大陸消費率(消費金額/GDP)約為40%,和大部分國家的60%相較雖然有很大的上升空間,但收入結構的扭曲問題一直讓消費率上升緩慢,除非今年開始的需求側改革能有效改善所得分配,收入從國有部門往民間部門傾斜,否則消費短期內不易大幅成長。

二是自發性的民間投資尚未恢復。去年投資成長2.9%,其中跟隨政策方向的國有控股企業增長5.3%,對景氣敏感的民間投資只成長1.0%,兩者的整體占比分別約為44%和56%。由於國企的生產效率普遍較民企低約20%,疫情下的「國進民退」可能會損及經濟效益。

分領域看,提供眾多就業機會的製造業投資衰退2.2%,基礎設施投資小幅成長0.9%;寬鬆的貨幣環境進一步推升居高不下的房價,百城新房價格全年漲幅為3.46%,導致房地產開發投資增長7.0%,商品房銷售額也上升8.7%。

另外,疫情久久不退導致家庭和企業急需資金週轉,據國際清算銀行的資料顯示,已穩定四年的整體負債比(債務餘額/GDP)從2019年第四季的257.6%上升至2020年第二季的280.3%,大幅增加了22.7個百分點,其中家庭部門由55.2%增加至59.1%,企業部門149.4%升高到162.5%,不但增加了大陸的金融風險,也壓縮了今年的舉債空間,使消費及投資的成長動能減弱。

三是貿易順差不易再快速成長。以美元計算,去年大陸出口成長3.6%,進口則下降1.1%,貿易順差為5,350.3億美元,大增26.93%,是歷史上的第二高記錄,減緩了消費衰退造成的景氣惡化。

貿易順差暴增的原因有二,一是疫情改變了全球民眾的生活型態,不少日常活動都轉為透過網路進行,包括在家工作、線上學習、視訊會議、網路購物等,大舉增加了全球對大陸各類居家消費以及電子商品的需求,而各種防疫物資特別是呼吸機、醫療器材等出口成長也相當快。

其次是許多國家疫情的失控導致生產能力受創,全球出口市場產生了明顯的替代效應,不少訂單轉到大陸廠商手上,同時外國供給能力的不足也降低了大陸的進口金額。

不過,考慮到全球疫苗普及後疫情衝擊將逐漸消退,對防疫物資和電子商品的需求下降,各國生產能力也慢慢修復,今年大陸的貿易順差恐怕難以維持去年的高速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