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月16日 星期六

經濟日報社論/出版品免稅別淪為政治工具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

◆  聯合報社論/eID、天網、亡者資料:失控的數位巨靈
◆  聯合報黑白集/恨在疫情再起時
◆  經濟日報社論/出版品免稅別淪為政治工具






經濟日報社論/出版品免稅別淪為政治工具


2021-01-16 02:33  經濟日報 /   經濟日報社論
示意圖。圖/報系資料照片


日前文化部召開討論圖書出版品免稅的座談會,突然拋出未來授權在台灣出版的陸書,須先經文化部審批才可以取得免稅。此議一出,立即引起社會輿論譁然與反彈,圖書應否免稅已不再是主題,大家擔心的都是政府藉此出版審查,創造綠色恐怖時代,讓台灣自由民主大倒退。在一片失焦與混亂中,出版免稅問題反而未受到應有的關切。

出版業近年遭遇龐大經營壓力,文化部基於扶植圖書產業的立場,對出版品免稅自始即傾向支持。根據文化藝術獎助條例第 30 條規定,「經認可之文化藝術事業得減免營業稅及娛樂稅」,只是文化部本來並沒有將出版納入「認可」的文化事業,以致未能享受該項免稅優惠。

直到去年7月,文化部預告「文化藝術事業減免營業稅及娛樂稅辦法」修正草案,才確定給予圖書出版銷售收入免徵營業稅

其實,營業稅法第 8 條本就有對出版業免稅之規定,惟僅限於「各級學校所用教科書及重要學術專門著作」二者文化獎助條例意圖擴大其適用範圍,卻在執行辦法中將免稅優惠限縮於「展覽、表演、映演、拍賣等文化藝術活動」,以致非「活動」性質的圖書銷售收入無法適用免稅,此亦即文化部日前修法另將「出版或進口之圖書出版品銷售收入」納入其中的由來只是此破口一旦出現,其他文化藝術事業必將要求比照適用,文化部這種「會吵的孩子有糖吃」的做法不啻作繭自縛

政府為了增強國民納稅意識,經常提醒民眾納稅是國民應盡的義務也是責任然而,同時間政府卻又常以免稅來遂行政策目的,等於教育民眾原來不納稅是可以爭取的」。在這樣一個充滿減免稅的體系下,寄望國民納稅意識能夠堅強,根本是緣木求魚。文化部或許不懂這個道理,但財政部沒有扮演稱職的守門員角色,則難以推脫責任。

文化部說此次修法係因圖書出版產業受到數位化與多元化資訊發展的挑戰,希望用免稅來紓解產業衰退且穩定知識根基。我們很難想像,免稅竟然被當成產業的「救星」。姑且不論其是否真的有效,更重要的是,免稅既不是拯救出版業的充分條件也不是必要條件。給予免稅,不保證出版業就能重生沒有免稅,也不表示出版業就必絕望。文化部可以且應該做的「正事」很多,免稅,或可錦上添花,但雪中送炭則難。

政治上,免稅是一項最廉價的政策工具,在利益團體相互競逐與模仿下,極易失控、氾濫成災。由於納稅者權利保護法規定,所有租稅優惠皆應明定實施年限並以達成合理之政策目的為限」。依此,文化部在修正辦法草案中,新加入一段文字,說明該免稅實施期限為五年。問題是,自採行租稅優惠以來,我國有幾項免稅是按期落日的?納保法的立法原意與要求,根本形同具文

至於陸書審查,自從民國 88 年(1999年)廢除出版法以來,台灣已是出版自由的國家,即使兩岸人民關係條例規定陸書入台仍須經許可,但歷任政府實際上皆未如此做。未料文化部竟藉這次免稅,從「歷史灰燼」中找到對陸書事前許可的權力,試圖復辟令人深惡痛絕的思想審查時代,無怪乎社會罵聲連連。

文化部在修正免稅辦法時,還特別將舊法中原規定「損害國家利益或民族尊嚴者」不得享受免稅的條款廢除,其理由明白寫著「現行條文因概念模糊並涉及言論自由範疇,爰予刪除」,孰不知自己卻正在做傷害言論思想自由的事。今夕何夕?出版審查、思想禁錮的時代,竟然可能幽靈重現。就算政府為振興圖書文化事業而決定予以出版品免營業稅,也萬萬不能把免稅變成是思想審查的共犯











聯合報黑白集/恨在疫情再起時


2021-01-16 02:43  聯合報 /   數位身分證黑白集
前衛生署長楊志良一席「開除說」,引發醫界及網友鋪天蓋地批評,但楊回應,「批評他沒有意見」。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新冠病毒攻破國境,緊急應變醫院失守,軍情告急,民眾卻是經由綠媒爆料得知。更詭異的是,府院黨大舉出征楊志良;但民眾最關心的是:指揮中心找到破口了嗎?疫調雙標,甚或煽動仇恨對立,無助病毒退散,蔡政府別再為防疫破功轉移焦點。

機師染疫,台灣再現本土病例,指揮中心資訊不透明,台北市府與民代自力救濟,指揮中心揚言提告並送調查,但機師劣跡曝光,也迫使政府修補破口。而醫師染疫的醫院,就在衛福部轄下,先前已遭檢舉門診兼作病毒自費篩檢;陳時中叫媒體不要獵巫,卻由綠媒與鄭文燦發布疫情,雙標的危機管控是在保官位,還是保國人?

指揮官遮掩事態,總統院長急籲「團結防疫挺醫護」,於是追問感染真相的楊志良,立馬變成「防疫戰場」,除慘遭醫界萬箭穿心,還得承擔綠營劍指藍營的政治砲火;楊志良談話刺耳,此刻卻更像陳時中的代罪羔羊。

人民再陷疫情恐慌,蔡蘇暗批楊志良說風涼話,替側翼網軍添油加柴,網路重現去年疫情方起時的仇恨對立。蔡政府口說疼惜醫護,卻當政治棋子擺弄,毫不關心前線為何失守;呼籲全民「同理心」,實為號召黨同伐異。

人民怕病毒,府院終於找回萊豬風暴前的威風,藉疫使社會仇恨相對,比疫苗效力更讓統治者安心。











聯合報社論/eID、天網、亡者資料:失控的數位巨靈


2021-01-16 02:42  聯合報 /   聯合報社論
蘇揆接受黨內立委意見,暫緩數位身分證等建議,被評為「正向改變」。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爭議逾年的數位身分證eID),終於由行政院長蘇貞昌拍板叫停,先立專法或修法後再說。長期在質疑聲浪中裝睡叫不醒的政府,這回在數位治理上總算有些遲來的回應。

喧鬧數年、耗費鉅資的 eID,證明政府對人民數位自主權的不在乎,更演成資安鬧劇。即使中研院及各大學的電機、資安、法律學者連署反對,要求須解決隱私與資安破口。但內政部鐵了心,eID 標案接二連三開標,估計已逾四十四億元。

面對反對聲浪,內政部長徐國勇竟說「eID 晶片是台灣的護國神山台積電製造的」,絕對不會有問題。此言更令人擔心,內政部長連「駭客攻擊的是資料庫,而不是晶片」都不知嗎?他若非無知,就是蓄意糊弄人民,還拖拉台積蹚渾水

人民原寄望「天才 IT 大臣」唐鳳能以專業發聲,她卻說「可以善用不透明膠帶保護個人隱私」,只要貼掉條碼跟機讀碼這兩個欄位,就安了。另有人權團體傳出,唐鳳說若不信任 eID,放入微波爐微波破壞晶片就行。這都令人驚駭:唐鳳若不是「反串」說胡話,那真的很難理解,政委不阻止錯誤政策,卻教人民自保小撇步,豈不失職

原本 eID 計畫一月要在澎湖、新竹市及新北市板橋、中和試辦,七月全面換發。但去年十二月各地臨陣倒戈,連民進黨執政的新竹市都不願成為資安小白鼠。蔡總統去年十一月就表達質疑,試辦喊卡後,蘇貞昌終於鬆口 eID 暫緩推動。

eID 之外,「天網同樣引發爭議。跨年夜首度出動的天網,在跨年會場揪出或勸離數十名自主健康管理者,一戰成名,但缺乏法源、侵害隱私議論隨之而起。在將屆的春節年假再度撒出天網之前,政府有義務向人民釋疑。

天網雖改名電子圍籬2.0」,但其最受詬病的爭議,包括這樣的監控是否「超譯」原有法律授權?監控數位足跡,用在感染性低的自主管理者,符合比例原則嗎?政府宣稱「所有防疫隱私資料都在廿八天後銷毀」,可有人監督這項承諾一切都是政府說了算

台灣防疫有成,當然靠數位技術動員建功,鑽石公主號、磐石艦、清明連假熱點警示簡訊等,都是靠跨部會的資料庫串接與電信監控來達成。已有學者示警:台灣在「超前部署」下的成功防疫經驗,是否讓政府躍躍欲試變身為「數位利維坦巨靈)」?

政府對數位人權的漠視,不只是對活人而已,亡者也不得安寧。去年十月健保署決定開放三百五十萬身故者的健保資料,包括病史、就醫紀錄、處方箋等,供學術單位及企業研究。

台灣健保資料庫早就是研製新藥的金礦,即使抹去識別,仍有目的外使用的爭議,也未徵得當事人同意。現在乾脆挑選不能發聲的亡者,企圖繞過個資法適用,任由外界撈資料。如此利用死者,豈不可恨?

我們正在見證後疫情時代的數位治理術;但從 eID、天網到亡者健保資料釋出,都顯示台灣是數位人權落後國度。我們要提醒政府防疫是重中之重,但別以防疫之名,走向國家監控;請拿出法源說服人民,民主不該是數位治理術下的犧牲品。

台灣人民更須思考,哪些數位監控已侵害到基本人權?哪些需要更強化正當法律程序,強化民主監督?又如何確保司法救濟和當責歸屬?這些都是民眾身為數位公民必須有的素養及反思,並採取行動發聲,才不會在不知不覺間,天網罩頂、數位足跡畢露、電子腳鐐縛身;甚至失控至數位信用評等取代身而為人的價值時,才知已身處「數位獨裁」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