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2月13日 星期四

務實利用AI開源模型 發展軟體產業(十六)

udn 論壇報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400807/web/ 

◆  務實利用AI開源模型 發展軟體產業
◆  川普打國際組織戰 有助我參加WHO?
◆  NCC踩中人民3個地雷
◆  爭鮮乳定義 不如擦亮自家品牌
◆  AI創新 兼顧風險管控
◆  用腳投票!是誰綁住外送員的雙腳?
◆  保障勞工權益與併購競爭審查:雙軌權責,一個共同目標
◆  支持政府之政策下金融整併的利多發酵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上)/我兩度赴倫敦政經學院借閱 2019-09-18 18:2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中)/外殼燙金 內頁像傳真紙 2019-09-18 18:3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下)/兩種編排有異 畢業35年收到 2019-09-18 18:32








務實利用 AI 開源模型 發展軟體產業


2025-02-13 00:43  聯合報/ 王伯元/李國鼎科技發展基金會董事長(台北市)


近期中國大陸 AI 領域新星「深度求索」DeepSeek 橫空出世,憑藉其使用低成本之低階晶片,功能卻不遜於以高資本、高電力打造出的 ChatGPT,震撼了科技界,也引發全球關注。

過去 AI 發展以美國為首,一個大模型動輒需上億美元投入,需要很多 H100 等級的高階 GPU 晶片,這也造就輝達的炙手可熱。中美晶片戰後,美國禁止輝達出售高階 AI 晶片給中國,大家都認為此舉將箝制中國發展 AI 的咽喉。未料 DS 公開表示只用了兩千餘片輝達的低階晶片,就做出功能相近的模型,無疑宣告美國對中國的晶片禁令不足為懼,甚至傳出華為昇騰晶片已可取代

過去我就常提及,美國的晶片制裁,短期內會傷害到中國半導體業,但中長期看來美國不一定是贏家。因為中國早已傾全國之力發展半導體,一旦購買不到晶片或相關設備,定會以各種方式自行研發,達成晶片自主化目標。DS 的發展就是個很好的例子,用不同的設計及演算方法,用很少的錢,縮短研發時間來節省成本,最後達到和 ChatGPT 差不多的表現

在這股 AI 浪潮下,台灣到底能做些什麼?台灣的高科技產業是以硬體代工為主,雖擁有完整的半導體產業鏈和全球供應鏈優勢,但軟體產業發展較落後,所以必須藉由 AI 進行軟體技術的發展與創新。但美國主導的 AI 產業掌握了大數據、大算力的模型,需要大量電力配合,價格昂貴,故對台灣而言,用大型 AI 來發展軟體較為困難。DS 剛好提供另一個模型選項。這個模型不同於 ChatGPT 的昂貴「閉源模式」, 是一個免費的「開源模型」,也就是其「源代碼」是公開的,容許用戶根據需求對模型進行使用及修改,甚至可衍生開發出新產品。最近在巴黎召開的 AI 高峰會,據聞已將開源模型列為重要議題,可見這會是未來發展趨勢。

當然有人對使用 DS「源代碼」有資安顧慮,且目前的確有資料儲存、數據傳輸安全性以及保密技術等問題,但我認為是可解決的,除了可限制其使用領域,就如現在公務部門禁用,現在已有很多源代碼程式的資安漏洞檢查工具,包括靜態代碼分析及動態應用安全測式,應已足解決對 DS 資安問題的疑慮。另外,對於保密技術等,隨著模型發展,將會更加成熟。解決了資安顧慮,所有使用者在使用或修改其結構及演算法後,利用其開源模式,建立屬於自己的 AI 模型,發展各式 APP 等各種小型 AI 模型應用。

台灣很多小規模軟體公司,苦於資源不足,難以和歐美大型軟體公司匹敵。現在利用開源模型可以來撰寫程式,開發應用 APP,這正是台灣軟體工業起飛的契機,以台灣的創新創造能力,或許未來除了硬體代工外,還能再做軟體代工,為台灣科技產業另闢新徑。

從另一個角度來看,用很少的錢、人力及時間完成的 DeepSeek,中國大陸可以做到,台灣為何不能?過去我們認為  AI 模型的訓練和優化需要大量數據、超強算力,但是現在 DS 問世打破了這個神話。我們應藉由提升 STEM 教育的程度與質量,培養更多優秀人才,與現有資源整合,建立自己的輕量型 AI。他山之石可以借鏡,政府應務實地看待我們的 AI 產業,好好規畫部署,不要錯失良機,才能在 AI 浪潮下占有一席之地。












川普打國際組織戰 有助我參加 WHO


2025-02-13 00:48  聯合報/ 宋燕輝/中華民國國際法學會理事(台北市)


繼宣布退出世衛組織WHO)後,川普總統又簽署一項新行政命令,宣布美國不參加聯合國人權理事會UNHRC),美國將審視其在聯合國教育、科學及文化組織(UNESCO)的會籍情況,也停止了美國對聯合國近東巴勒斯坦難民救濟和工程處UNRWA)的資助。

根據此行政命令,未來半年內,國務卿經諮詢美國常駐聯合國大使後,應審視美國作為會員國之所有國際政府間組織、美國資助或提供協助,以及所有美國作為締約國的公約或條約之情況,以判斷這些組織、公約、條約是否符合美國的利益,以及是否這些組織、公約、條約能夠予以改革。國務卿透由白宮國家安全事務助理應向川普總統呈送發現結果報告,並提出美國是否應退出這些組織、公約或條約的建議。

二月三日,世衛組織第一五六屆執行委員會會議在日內瓦召開時,WHO 現任總幹事譚德塞在開幕講話中針對川普所列舉的四大退出 WHO 理由一一提出反駁意見,並呼籲美國重新考慮退出的決定。

WHO 執行委員會召開會議期間,路透社報導川普政府正在考慮一項針對 WHO 進行改革的計畫,其中包括推動讓美國人擔任 WHO 總幹事,如此美國就有可能繼續留在這一全球衛生機構。基此,一年後美國是否真正退出 WHO 仍存變數。

支持台灣有意義參加不以國格為基礎的國際組織,是美國民主與共和兩黨政府的共識政策。

拜登政府執政期間不但延續此立場,更進一步提出重新解讀民國六十年(一九七一年)聯合國大會第二七五八號決議的策略,並於民國一一一年(二○二二年)三月成立「美台國際組織工作小組」,就台灣加入或出席國際組織之方式和策略進行討論。美國強調支持台灣以觀察員身分出席 WHA,參加 WHOICAO 及其他國際組織。

如果美國繼續留在 WHO,對此組織進行改革,並於民國一一六年(二○二七年)譚德塞卸任後爭取提名美國籍人士參選擔任總幹事一職,此發展對台灣申請以觀察員身分出席 WHA 大有幫助。

美國政府的立場是:台灣被排除在 WHA 在內等重要國際論壇之外,對美國人民和整個國際社會福祉構成負面影響,呼籲恢復台灣以觀察員身分出席 WHA 和參加 WHO 活動。

值得注意的是,美國國務院也認為聯大第二七五八號決議並未排除讓台灣參加聯合國體系下的專門機構,曲解聯大第二七五八號決議將剝奪國際社會受益於台灣所提供珍貴經驗及資源的能力。

日前阿根廷宣布退出 WHO,原因之一是指控 WHO 受到一些國家政治影響而欠缺獨立性。正值 WHO 面臨會員國相繼提出退會的要求、面臨未來經費可能大幅縮減的挑戰,及部分會員國對該組織在管理上有缺失和決策過程出現政治不中立等批評WHO 的確出現一個新的政治局面。

第七十八屆 WHA 將於五月十九日在瑞士日內瓦召開。賴政府是否可思考建請友邦提出新議案,申請以觀察員身分參與此專門機構或相關會議?北京是否能接受台灣使用中華台北(Chinese Taipei)名稱和以觀察員政治實體身分申請?賴政府和朝野政黨是否願意接受並協助推動此策略?又台灣內部是否能凝聚足夠共識,要求賴政府這麼做?值得追蹤觀察。












NCC踩中人民3個地雷


2025-02-13 00:46  聯合報/林群嶺/行銷工作者(新北市)


過去幾天,兩起事件在網路上掀起熱議。一是 NCC 宣布海外寄送射頻設備需支付七五○元審查費;另一則是 Netflix 以《分手擂台》風格製作戲劇預告,讓觀眾誤以為是真的綜藝節目。這兩件事看似無關,卻讓網友同樣反應:這是在耍我嗎?

NCC 這筆審查費,官方說法是為了射頻設備安全與反映行政成本,但網友普遍懷疑真正目的是管制跨境電商,甚至是針對中國市場。這種「表面說一套、實際做一套」的模糊操作,讓人質疑這筆錢到底是誰說了算?

Netflix 預告片拍得太真,導致許多觀眾誤以為《分手擂台》真的回歸,最後才發現只是戲劇宣傳。這種「讓人誤會,最後才揭曉真相」的行銷手法,讓觀眾從興奮轉為不滿,甚至質疑 Netflix 的誠意。

這兩件事之所以引爆眾怒,從消費心理學來解釋,關鍵就在於資訊不透明、影響消費權益、社群情緒放大

一、資訊不透明,消費者最討厭被蒙在鼓裡。現代消費者對資訊透明度的要求極高,直接、清楚、有誠意是基本標準。只要發現「你先隱瞞,後來才補充說明」,情緒就會瞬間升溫,從疑惑變成憤怒

NCC 強調是為了射頻設備安全,但消費者普遍懷疑,真正目的是管制特定國家產品,甚至影響跨境購物。這種「政策背後有目的,但不明說」的操作,讓人覺得是否又暗藏玄機?Netflix 則是預告片風格太真,「故意讓人誤會」的手法,讓觀眾從興奮變成失落,進而產生不滿。

當消費者發現 「你根本不是一開始就誠實」,信任感會瞬間崩潰,甚至可能轉為「報復性抵制」

二、影響消費權益,錢和感情是最不能碰的底線。「多花一筆錢」、「感情被欺騙」是消費心理最敏感的兩大議題NCC 這筆審查費,讓人擔心這不只是行政費,而是變相增加消費者的購買成本,甚至影響跨境電商競爭力。Netflix 雖沒讓觀眾花錢,卻影響了「選擇權」與「信任感」當觀眾發現自己是行銷策略下的棋子,憤怒感會瞬間拉滿。只要影響到消費者的錢包或選擇權,負面情緒會遠超品牌預期。

三、當社會正當性被挑戰,社群怒火會迅速引爆。NCC 審查費事件剛出來時,或許只有關心跨境購物的人在討論,但當愈來愈多人將這件事與政府過去的收費爭議連結,輿論焦點便從「費用合不合理」,轉變成「政府是不是又想撈一筆?」當這類疑慮成為集體共識,事件就不再只是單純的政策問題,而變成了對政府公信力的挑戰

Netflix 事件的擴散方式也類似,起初只是少數觀眾覺得奇怪,但愈來愈多人表示「原來不只我一個人誤會」,從「個人覺得被騙」,轉變成「大家都覺得被騙」。品牌行銷變成消費者信任危機,企業就很難收拾

當愈來愈多人認為他們的期待被不公正地打破,這種情緒就會快速擴散,並激發群體的集體反應每個人都會覺得自己是在為「不公平的對待」發聲,這種情緒反應會使整體的情緒強度提升,進一步推動社群的傳播速度

這兩起事件踩中了消費者最不能接受的三件事:資訊不透明、影響消費權益、社群快速發酵這也是政府和品牌最該學的一課:透明、誠實、尊重消費者,不然下次引發眾怒的可能就是你。














爭鮮乳定義 不如擦亮自家品牌


2025-02-13 00:45  聯合報/ 徐世勳/台灣產業關聯學會名譽理事長、台大農經系前系主任兼所長(台北市)


貿易自由化大家都琅琅上口,但對實際做法及衝擊影響就可能不是很清楚。我國於民國九十一年(二○○二年)加入 WTO 時承諾,有課徵關稅的進口貨品同意減稅;有管制進口的貨品、尤其是敏感性的農產品,則同意改以「關稅配額」方式進口,但配額內、外的關稅逐年調降,且配額逐年擴大。

以我國加入WTO液態乳由過去的管制進口改為開放進口為例,第一年關稅配額約一萬公噸,由於國內外價差過大,可預期的將取代國產保久乳及部分鮮乳市場;後續關稅配額逐年增加至民國九十三年(二○○四年)的兩萬公噸,國產鮮乳至少減產兩萬公噸。另一方面,配額外關稅雖高,惟亦逐年降低,且紐澳牛乳生產成本僅為我國之三至五成,以其高效行銷策略加上品質優勢,將進一步占有我鮮乳市場

不過,二十多年來沒有任何主管機關或民間團體質疑過中華民國國家標準對鮮乳的定義:「以生乳為原料,經殺菌包裝後,須全程冷藏供飲用之乳汁。」完全沒有「保存期限在十四天內」的規定

甚至在民國一○二年(二○一三年),我國與紐西蘭簽訂台紐經濟合作協定時,雙方已約定我國的酪農液態乳產業將享有十二年關稅配額保護,慢慢做好產業結構調整包括離牧轉業、轉型與退場、提升酪農議價與自行調適能力等,當時也無任何主管機關或民間團體對鮮乳定義提出異議,也就是說,我國對鮮乳的定義符合國際標準,且大家都沒異議

及至今年,關稅配額保護業已期滿,紐西蘭鮮乳將以零關稅進軍台灣市場,台灣酪農業者突然要求檢討國家標準對鮮乳的定義。不過,在國際貿易盛行下,標準的調整或更改,不是說改就改。根據 WTO 規定,應提早於適當階段公告,經 WTO 秘書處通知其他會員,評論期至少六十日,從公告到實施間隔須滿六個月。有異議的會員國通常會先透過電郵向對方查詢表達訴求,接著會在官方會議要求雙邊協商,進一步在多邊會議提出特定貿易關切,最後在 WTO 提出具強制力的爭端解決。可預期紐、美、澳等國必將對我鮮乳的重新定義及其科學證據提出爭端解決要求。

民國九十一年(二○○二年),祕魯曾針對歐盟有關沙丁魚商品一案申請 WTO 爭端解決。歐盟為保護其沙丁魚業者利益,想方設法,認為祕魯的沙丁魚罐頭裝的不是沙丁魚,不准以沙丁魚為名在歐盟市場銷售;但 WTO 爭端解決上訴機構最後依國際標準判決歐盟敗訴。

以此觀之,我國若真要啟動鮮乳重新定義之戰恐不樂觀。當然我們也可以學川普,民粹式地威脅終止「台紐經濟合作協定」及「台美廿一世紀貿易倡議」,停止 CPTPP 的申請,但我們實在沒這個本錢與本領。

最近農業部發布的新版(強調「台灣鮮乳」)鮮乳標章恐怕才是正途。新版鮮乳標章與國際接軌,全面取代舊版只強調「純」字的鮮乳標章,來與其他國家的鮮乳區隔。市面上各國鮮乳琳瑯滿目,都是鮮乳。但大鮮不言,誰與爭「鮮」?擦亮「台灣鮮乳」的品牌,爭取台灣消費者的青睞才是關鍵。













AI 創新 兼顧風險管控


2025-02-13 00:39  聯合報/ 李永騰/空大公行系教授、輔大校務顧問暨 AI 發展中心顧問(新北市)
巴黎AI峰會11日落幕,61國簽署的峰會宣言並未獲一致同意,美國與英國拒絕加入;圖為出席峰會的各國領袖合影。(路透)


巴黎人工智慧(AI)峰會十一日落幕美國副總統范斯在會上發表上任後首次重要國際演說,闡明川普新政府在 AI 領域看重創新、去管制化、保護言論自由及美國工人等。范斯提到,川普政府認為過度管制將使正起飛的 AI 產業夭折,「我們將盡力鼓勵支持 AI 的政策」;川普政府計畫讓美國持續是 AI 領域龍頭,國際對 AI 的監管體系需促進而非扼殺 AI 科技創造

范斯反對政府過度管制符合共和黨的傳統教義主張:小政府、輕政減稅、市場經濟、個人自由。但川普主義有別於共和黨建制派的是,為了讓美國再次偉大,可不擇手段用關稅逼其他國家讓步。以反對監管為由不簽署 AI 峰會宣言,其實就跟美國退群國際氣候變遷大會一樣的思考對美國不利,就退群。因為管制對美國 AI 產業龍頭的地位不利。

巴黎人工智慧峰會宣言題為「關於包容和永續 AI 的聲明」,強調要「確保 AI 開放、包容、透明、道德、安全且可靠,考量各方國際框架」,並「使 AI 對人類和地球永續」。宣言精神源自歐盟在民國一○八年(二○一九年)提出了「可信賴 AI 的七原則」影響了歐盟和許多國家對於 AI 規範的架構性思考。

世界各國無不競相發展 AI 產業,人工智慧法案與政策即使鼓勵創新,也不可能不顧防弊監管。Open AI 執行長奧特曼於民國一一二年(二○二三年)五月首次出席美國國會聽證會時表示,AI 的影響力可能與印刷機的發明一樣重要,但 AI 技術存有潛在的風險性。其他如比爾蓋茲、祖克伯,以及 TikTok 的周受資等科技業大咖,也都表達應建立 AI 監管機制的必要性AI 若無監管機制導致侵犯人民的隱私權或詐騙的受害者,恐非強調保護美國人民的川普政府所能承受。

歐盟於民國一一三年(二○二四年)三月通過了歐盟 AI 法案,將 AI 分成不同風險等級,如高風險或不可接受的風險,而沒有被歸類到高風險分級的 AI 則是低風險或可接受的 AI歐盟允許業者依行為準則做規範最核心的概念在於歐盟認為 AI 風險是可以預測的;這個風險模型除了被禁止的不可接受風險外,高風險的 AI 有相對應的規範要求,輕微的風險被歸類在限制風險,對於低風險或最小風險,則採用行為準則。

歐盟建立基於風險管控的人工智慧法(AIA),透過監管與罰則保障人權並推向國際。歐盟完成 AI 立法,其他國家多以歐盟指引作為指導方針。我國由國科會主責擬訂並公告的「人工智慧基本法草案」,即參考歐盟範本。基本法草案第一條立法目的指出兩個重點:第一,促進 AI 產業發展;第二,建構 AI 安全環境、保障人民基本權利。而人工智慧法基本法草案的立法精神與歐盟提出的七大原則,可說是一致的

對於 AI 存在的機會與風險,政府應該採取的最佳策略就是「趨吉避凶」:透過公私協力完成的 AI 法規政策,一方面鼓勵AI產業創新發展,同時兼顧管控風險、避免威脅。不論公私部門,皆需確立「以人為本」的治理原則,透過解決道德問題、確保資料隱私和安全、減少偏見和歧視、克服技術和基礎設施障礙、建立公眾信任以及建立強有力的監管框架,有效降低「人受制於AI」的風險,確保政府與企業運用 AI 的力量來提升治理並改善民眾的生活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