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月14日 星期二

【專家之眼】饒慶鈴見宋濤恐遭懲 兩岸是誰疼台農民?

◆  【專家之眼】饒慶鈴見宋濤恐遭懲 兩岸是誰疼台農民?
◆  【專家之眼】郭部長智商堪慮?從購電菲律賓可見









【專家之眼】饒慶鈴見宋濤恐遭懲 兩岸是誰疼台農民?


2025-01-14 07:00  聯合報/ 楊穎超/銘傳大學副教授
台東縣長饒慶鈴10日出席雲南路通車典禮,針對陸委會日前她率團赴陸與中國大陸國台辦主任宋濤會晤,未事先報備,將做適當處置。她回應表示,為了台東她只能概括承受。(記者尤聰光/攝影)


最近有上海知名涉台學者訪台,並和媒體指稱與綠營友好的智庫交流。陸委會除證實有「適當安排」與他們互動外,並強調兩岸智庫交流有助雙方理解,「交流互動就是好事情」。

然而,對台東縣長饒慶鈴日前率團訪陸,卻只因臨時有見中共台辦主任宋濤行程,未向陸委會報備,就揚言未來可能禁止她前往大陸。平平都是兩岸交流,為何陸委會只准州官放火呢?

陸委會官員表示,在去年12月31日,國台辦就已對媒體發出採訪通知,指1月4日有會見,顯然事先就已經安排好,所以在申報時「不能說不知道」。這是縣市長赴陸都應遵守的規範。並說,根據《臺灣地區與大陸地區人民關係條例》,縣市長或簡任11職等以上的公務員進入中國都需要申請,在申請表上會請他們填具參訪對象有無包含大陸地區縣市及以上的黨政軍機關首長或副首長。官員強調,在表格上如果勾選「無」,但是去了有,就表示當初填報是「不實在」。

但是根據〈直轄市長及縣(市)長赴大陸地區須知〉第六條「直轄市長、縣(市)長經許可赴大陸地區後,行程如有變更,應於考察報告內載明。」考察報告於縣市長返台一個月內交即可。換句話說,現行規定是容許變更行程,事後補上的,陸委會卻拿著雞毛當令箭,這並非認為兩岸交流互動是好事的立場。

而饒也解釋說,「跟宋濤見面,我們事先也不知道啊,這是意外的接觸,我們落地的時候才知道啊」。至於陸委會說這場會晤為事先安排好,陸方要宴請誰?她根本不知道,陸委會自己的連連看,她認為他們要自己去解釋,而不是要來問一個不知道的人。對於中央將做出懲處,饒說,「對於一位捨不得農民、水果銷不出去的縣長,我做所有的事情,我都會自己概括承受」。

或有人以為,出訪前未填就是心虛,但如果對大陸事務有所解,就不會誤會饒縣長。熟悉兩岸交流人士早已指出,一般會見中共高層官員,多應是在當天,最早也是前一天才會收到確定通知。這或許跟他們業務繁忙有關。而饒縣長前一天還在台灣,陸方更不會冒著洩密風險,隔海告知饒會見官員層級,所以饒說飛機落地的時候才知能見宋濤應屬事實。

至於陸委會稱中共國台辦在去年底已向駐北京台媒發出採訪通知,宣告「我辦領導」將於4日傍晚在釣魚台國賓館會見「台灣客人」一事,這恐怕也不能說饒知道此就是指他們。

因為宋濤才剛被媒體比較與前任不同處之一,在接見「遍地開花」,也就是說,宋濤是較常見客的,即便收到通知的記者也不確定客人是誰,所以當時有新聞寫的是「官方口風甚緊,遲遲未向媒體確認具體是哪位台灣人士」,並只用排除法刪去政黨高層。因此,陸委會要台東縣府先拿到北京採訪通知、猜這行程是自己,再填表給陸委會說有會見,這未免也太強人所難了。難怪饒要用「連連看」形容陸委會的判斷。

陸委會高層此次展現對兩岸交流活動的雙標,只讓人看到黨派立場,未見中央高度,其實是可惜的。中共過去一向有爭取台灣民心的宣示,但對待台東多產的釋迦政策,卻出現反覆,連政治局常委表達過關切也似過眼雲煙,而此次饒縣長透露有向宋主任爭取釋迦減稅,尚未獲得回應,陸委會本可就此有所發揮,顯示對台東農民的疼惜,現在卻只想拿為此多次訪陸溝通的縣長開刀,在宣傳上未免太不高明,也似乎反映出忘記了該以生民為念。而經此一番折騰,饒縣長最後感嘆「我只能概括承受」,恐怕也是綠紅惡鬥下,受影響人民的無奈心聲。













【專家之眼】郭部長智商堪慮?從購電菲律賓可見


2025-01-14 06:00  聯合報/ 曾志超/中華經濟與金融協會副秘書長
經濟部長郭智輝去年十月表示,將尋求在菲律賓、日本等國蓋綠電電廠,再透過船運或海底電纜把電帶回來供應國內廠商所需。(記者余承翰/攝影)


近期基隆外海的海底電纜再次遭船隻損壞,政治人物直指是在附近作業的中國大陸籍權宜船進行「非單純事故」,係大陸意圖測試台灣對外通訊的脆弱性與應變能力此說法正直接打臉經濟部長的採購菲律賓綠電計畫

台灣周圍海底電纜多次遭到破壞,由於中國大陸船隻懸掛第三國船籍的「權宜輪」在周邊異常航行;加上他國也有類似的案例;且美媒也報導大陸浙江省麗水學院的6名工程學者曾在民國一O九年(2020年)1月在中國國內申請「快速切斷海底電纜」技術專利,媒體與立委因而認為,該事件乃中共意圖測試台灣對外通訊的脆弱性與應變能力。此一事件縱然還在調查中,已凸顯地緣政治的風險。

我國半導體、人工智慧(AI)與雲端運算等耗能產業發展快速,能源需求驟增,然按照政府的能源規劃,過去居重要發電來源的核電廠逐一退場,核三廠二號機預計於民國一一四年(2025年)5月退役,核電將進入歷史,規劃作為替代的綠能進度卻大幅落後,將使台灣能源供應愈加吃緊。

為解決能源供應困境,經濟部長郭智輝去年10月中對外拋出,已透過美國在台協會(AIT)協助,尋求在菲律賓、日本等鄰近國家興建綠能電廠的可能性,再以海底纜線將電送回台灣。此說法立即引發輿論譁然,事後郭部長改口,這件事僅是論壇上的意見交流,沒有具體計畫。

然部長若無具體計畫,豈敢公開指名去年7、8月就開始接觸美國在台協會處長谷立言(Raymond Greene),有討論過此事。AIT 發言人亦未否認此事;且國內再生能源業者也已先插旗菲律賓,顯示此構想並非部長個人的構想,應屬經濟部已規劃許久的計畫。

如部長所言,新加坡已計畫向4,800公里遠的澳洲買綠電,而菲律賓呂宋島距台灣僅300多公里,在技術上並非不可行,而且成本上也可能有優勢,未來運回台灣的綠電,價格也會低於本地綠電價格。

看似可行性極佳的能源外購方案,卻忽略了地緣政治的風險,該地正處於國際上緊張的南海區域,美中二國角力的重心,菲律賓政治傾向隨著菲律賓領導人更迭而轉向,現任為親美政府,但下任總統若轉而親中,我國相關投資是否會付諸流水?

尤有甚者,從近期的海底電纜破壞事件,更讓人憂心能源供應的穩定性與安全性,資料傳輸海底電纜還可利用其他電纜或是發展低軌衛星等方式傳送惟能源海底電纜倘遭切斷,我國的電力供應恐立即陷入供應危機,政府不可不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