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月23日 星期六

經濟日報社論/國家創新體系也該與時俱進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

◆  聯合報社論/用課稅手段箝制出版,是可恥的政策
◆  聯合報黑白集/外交別拿來打臉
◆  經濟日報社論/國家創新體系也該與時俱進






經濟日報社論/國家創新體系也該與時俱進


2021-01-23 02:42  經濟日報 /   經濟日報社論
示意圖。 圖/本報系資料照


教育部最近提出國家重點領域產學合作及人才培育創新條例草案,帶動大學治理模式創新,讓大學研發成果帶領產業技術領先,並引導企業研發資源結合大學研發能量,帶動國家重點領域產業發展,此一條例於去年底經行政院會議通過,目前正在立法院審議中。

教育部表示,創新條例主要是由研究頂尖的國立大學與研發領先的企業合作設立國家重點領域研究學院,藉由放寬組織、人事、財務、設備資產、人才培育及採購事項,讓產業能有效、有序地參與產學研發。國立大學可以透過研究學院以八年至12年為期來推動創新,擴大延攬人才。

對於政府勇於提出創新構想,針對目前產學合作及大學創新困境研擬突破性的試點做法,值得肯定。觀察全球主要國家的創新研發體制,大部分的知識創新來源多以大學及研發機構為主,配合健全的產業發展環境,許多創意得以源源不斷出現。

由於歐美等國大學及研究機構與其產業界的緊密結合,因此研發標的選擇、研發的執行與銜接,以及所呈現出來的成果與績效相對較佳,而這個緊密結合的體系,除了大幅降低可預見的風險外,更即時地契合產業與市場的需求,當然也促成了創業行為的蓬勃發展。

事實上台灣過去資訊電子產業的高度發展,即受益於配合當時環境所需要的國家創新研發體制。就產業端而言,當年產業規模尚小,本土傳統電子廠商亟思轉型升級,需要技術及人才,個人電腦市場的快速成長更帶來許多創業的機會,只要有創意與技術就有機會成功。

過去大學培養出許多的資訊電子方面人才,部分至外商歷練後轉戰本土廠商或新創,更多的人則到國外深造,工作一段時間後回國投入產業或創業,提供了產業所需的大量人才與技術。

此外,政府所屬的許多研發法人,如工研院與產業的緊密合作,加上創業投資產業的興盛,帶動整體創業風潮。同時在政策與法規上,政府提供各項租稅獎勵優惠,如股票面額課稅等誘因,造就台灣個人電腦產業的盛況與奇蹟。

不過,現今環境已大不相同,從市場面而言,個人電腦發展已呈現停滯,智慧應用與雲端服務蔚為主流,台灣擅於製造的代工體系拙於應對,急迫需要轉型;就產業面來說,台灣高科技產業今非昔比,許多廠商研發經費都比政府研發法人高出許多,甚至研發能力及國際研發網絡都比大學及研發法人更強、更綿密。

大學受困於法規及僵固的薪資體系,無法招聘卓越的國際人才,難以有突破性的知識創新,技術也不容易商品化及產業化,更遑論與台灣頂尖及領導企業銜接

因此,如何配合環境的變化,重新建構適應未來所需的國家創新體系,攸關產業是否能夠順利轉型升級。這不應僅只有教育部提出「重點領域產學合作及人才培育創新條例」而已,而是國家創新體系組成要素,除大學之外的研發機構,政府的相關法規措施,都需要重新檢討與盤點,資源也應重新部署規劃。舉例而言,目前各部會都有所屬的研發機構,包括科技部、經濟部、國防部、農委會等,年度配置的總經費達數百億,如何整合分工,配合產業發展所需的關鍵技術擬訂目標與方向,才不會重複浪費,而且都投入在產業已有已會的技術項目的研發。

綜上而言,國家資源有限,不能什麼都想做,應選擇與聚焦進行深耕。亦即應分析各產業所遭遇的根本問題,嘗試找出國內所欠缺的關鍵基礎技術項目,進行研發與技術深耕並生根,透過整合與分工,重整國家創新體系,才有機會突破現狀,再創產業高峰。











聯合報黑白集/外交別拿來打臉


2021-01-23 03:04  聯合報 /   聯合報黑白集
美國總統拜登就職典禮,我駐美代表蕭美琴出席致賀。圖/取自蕭美琴臉書


不知從何時起,「打臉變成了台灣政治生活的日常。每天不是在野黨打臉執政黨,就是網軍打臉在野黨,再不然就是互相扭打成一團。這發生在外交場域,更是斯文掃地。

以拜登就職典禮為例,我駐美代表蕭美琴現身現場,終於解除了大家對她是否受邀的疑惑。曾發文譏她受邀「門都沒有」的藍委馬文君,隨即遭到綠營打臉。接著綠委羅致政吹噓,蕭美琴是台美斷交後首位收到正式邀請函的代表;藍營立刻反譏,馬政府時期駐美代表金溥聰即出席了歐巴馬的就職典禮,還派了立法院長王金平率團,程建仁也說曾獲邀。

這還沒完。有網紅質疑蕭美琴所站位置似乎只是在「草地打卡」,也未見佩戴出席證;綠網軍立馬出征代答,說典禮本來就是在草地舉行。至於外交部門炫耀蕭美琴上周即收到主辦單位的邀請函,只是低調未公布;對此,藍營又叫陣應秀出邀請函以昭公信。

為了是否受邀,各方如此交互打臉,到底意義何在?事實是,拜登就職典禮因情況特殊而縮小規模,加上疫情嚴重,大家都站得很遠。倘若蕭美琴真秀出邀請函,就能堵住閒言閒語嗎?

外交關係必須悉心經營,不能光靠嘴炮。蔡政府先前押錯寶,已失去誇口的本錢。重要的是,大家別再拿外交彼此打臉,那傷的都是台灣自己。











聯合報社論/用課稅手段箝制出版,是可恥的政策


2021-01-23 03:06  聯合報 /   聯合報社論
文化部長李永得。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波波漫畫


文化部宣布,二月一日起大陸授權台灣出版圖書將全面審查,若未經文化部許可將無法申請書號,亦無法享受圖書免徵營業稅的優惠此舉引起出版業者強烈不滿:第一,這是利用稅制手段箝制出版自由;第二,這是蔡政府的反中政策擴及兩岸文化封鎖;第三,這是《出版法》變相復活,也是台灣的民主倒退。

為了一本童書等爸爸回家》,文化部採取倒退的手段來箝制出版,暴露了蔡政府的粗暴和狹隘。對出版界的反對,文化部長李永得不僅不聽取建言,反而以充滿意識型態的官僚言詞攻擊出版人。他宣稱,出版陸書須經許可並非「思想審查」,而是「民主防禦機制」,避免不具善意的國家對台灣進行「文化侵略」。他直指,像《等爸爸回家》這樣宣揚中國抗疫的書,就是中共「認知作戰」的一環。李永得甚至疾言厲色地指責出版界,說反對這項管制,就是在台灣「幫中國強權維護他們的威權」。他並反譏台灣出版界「欺善怕惡」,質問他們:「敢跟中國要出版自由嗎?」

一個文化部長,為了自己的退步決策作出這種顛倒黑白的辯解,非常可議。李永得除模糊了文化侵略、民主防禦機制、認知作戰等概念,又對台灣出版人作出莫須有的攻擊,這除反映蔡政府的粗暴威權,也暴露民進黨缺乏自信,才需要用如此低級的手法來控制人民思想。

所謂文化侵略」,是指一個國家對另一個國家進行政治理念、文化理念、風俗習慣、價值觀的有計畫的征服行為。根據國家圖書館書號中心」統計,台灣每年約出版二、三千種大陸書籍,範圍涵蓋人文、生活、文學、社會科學領域。這在台灣每年近四萬種新書中,所占比例極低,遠遠不及來自美、英、日等國的翻譯書。且其挑選,都是出版界根據市場需求而定。要說一本談抗疫的童書,就能對台灣構成文化侵略,民眾會相信嗎?

今天成長於七○年代中國大陸的這一代人,常提到當年如何受到瓊瑤、三毛等等台灣作家的影響;包括蔣勳、龍應台等人在大陸也都是極受歡迎的作家。相對的,台灣也出版了余秋雨、莫言、高行健、王安憶、劉慈欣等大陸作家的著作。人們看這些書籍,會說這是兩岸文化交流」,而非文化侵略

至於「認知作戰」,李永得則更是抓到草繩當成蛇。今天全球談中國發展的書籍何其多,有關中國的報導日日翻新,網路傳發的中國訊息從未間斷,台灣出版的中國書籍是數量極少的部分。李永得認為,一般人民對於中共黨政軍宣傳品沒有分辨能力,他也假設台灣出版人沒有判斷能力,所以才要交付審查。然則,一個不相信人民判斷力的政府,算什麼民主政權?人民又要如何相信,它有能力代替全民決定什麼書該出、什麼書不該出?

防衛性民主有一個基本的原則就是不能犧牲民主,更不能以壓制言論及出版自由為手段。言論自由是人民的基本權利,大法官釋憲早已確立除非面臨「明顯而立即的危險」,才能採取必要限制,以保障自由民主憲政秩序。但李永得為區區一本童書,迅即將「民主防禦機制」推進到作戰階段,不惜採取違憲手段。最可恥的是,他祭出課稅這樣低下的手段來威嚇出版人,行徑如同文化血滴子

 只要有事先審查以取得出版許可,就是違背出版自由,這是出版自由的鐵律。文化部長的職責,就在保護這個取得不易的出版自由,而不是在挑釁、傷害這個自由。否則,李永得和威權劊子手有何兩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