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1月21日 星期六

聯合/松山機場遷建案宛如一場家家酒

.聯合報社論..松山機場遷建案宛如一場家家酒
.聯合報黑白集.如果副手有聲音
.經濟日報社論.兩岸半導體產業應由競爭進入合作
.聯晚午後熱評.我們堅持守護農地,你們呢?






聯合/松山機場遷建案宛如一場家家酒


2015-11-21 01:56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柯文哲手上多少改革大話仍無以為繼,最近他又宣布台北「天空解嚴」,要在二○二○年完成松山機場遷建。對此,除桃園市長鄭文燦忙不迭地附和,代表蔡英文出席的綠委姚文智也連聲支持。連主客觀條件和配套都沒想好就剋期遷建,除反映柯文哲的好大喜功,也暴露其自我中心主義。
就首都圈人口和土地的發展極限而言,松山機場的遷移是遲早要做的事,這點並無疑義。問題在,如何解決遷移過程中勢必遭遇的各種問題,這需要的是跨部會和跨區域的協調合作,同時要考慮對民眾的影響,以及政府的效能能否支應等等;這些,都不是喊幾句大話就能充數。當柯文哲宣稱松機將於五年內遷建完畢時,他向台北市民描繪了中央公園、溼地景觀、新增土地等種種好景,卻沒說明這些「嫌惡設施」的噪音、衝擊要留給誰承受;而這些部分才是癥結所在。
松山機場遷建,涉及多項主客觀條件的因素。先談主觀因素:松山機場屬於交通部管轄,其中部分軍用機場則屬國防部管轄,在這種情況下,台北市以為自己是「地主」身分,就可以任意決定五年內遷建,顯示柯市府自我膨脹到了什麼地步。更可笑的是,在這場所謂「首都圈論壇」中,號稱邀請三位總統參選人出席,結果僅有三名不成比例的「分身」與會,台北市卻將預設的結論當成「跨黨派共識」般大聲放送。這樣的決策模式,簡直像一場首都圈的「家家酒」。
再談松機遷移的客觀條件,這有三方面的因素需要考量:一,桃園機場的擴增速度及容量,是否足以在二○二○年完全吸納松山機場移轉的載客量;二,松山機場轉移至桃園機場的運載和環境干擾,桃園的交通條件是否足以承受,這加諸於當地居民的噪音及天空干擾是否更形恐怖;三,離島及花東居民高度仰賴松山機場運輸之便捷,是否因此受到剝奪。
目前桃園機場兩座航廈設計容量,是年載客三千二百萬人次;但隨著境外旅客激增,去年已「爆棚」達到三千五百八十萬人次。目前桃園機場是超負荷狀態,這從入出境大廳的擁擠已一目了然。若計入近幾年旅客年成長三百萬人次的速度,政府因此必須利用第二航廈擴充與新建限用窄體客機的第四航廈等工程來應急。第三航廈第一階段工程預計二○二○年完成,將提供兩千萬人次運量;屆時,若將松山機場每年六百多萬人次的旅客全數轉向桃園,馬上會變成桃機狀況吃緊。
桃園機場要進行大規模的擴建,須仰賴航空城計畫,將場區大幅向北擴充。航空城原本預訂二○二五年完成,但因徵收民地規模空前而造成嚴重爭議,去年底政黨輪替後,新市長鄭文燦裁示全面重新檢視,已註定該計畫不可能如期實施。鄭文燦一邊以民眾抗議為由卡住航空城計畫,一邊卻又向柯文哲示好表示樂意承接松山機場之運量;請問,天下有這種兩面投機而得逞的好事嗎?
簡言之,如果明年綠營執政,除非台灣的國際航空市場頓時停滯縮水,否則在航空城計畫完成前,桃園根本「吃不下」松山的載客量,這是很簡單的事實。再說,松山機場有二百八十萬人次國內線旅客,其中絕大多數是往來於花東、離島的居民。一旦廢除松山機場,這些居民要遠赴桃園搭機,其間付出的金錢、精力和時間將難以計數,返鄉路途更遠。這些外島偏鄉旅客的權益,北市府考慮過嗎?
松山機場的遷建有利有弊,但對於「嫌惡公共設施」的處理,必須全盤考量,絕不該變成一人決策。所謂「天空解嚴」,其實是一個迷幻名詞:首都居民理當享受寧靜空間和公園水岸,至於機場帶來的噪音和不便則應移到其他地方,留給外縣市居民承擔。這種唯我獨尊的思維,有什麼民主精神?包括日前柯文哲宣稱要將北投復興崗營區納入開發,也是一樣目中無人,想到哪裡就踩到哪裡,拿別人資源做自己的績業。而這種離譜行徑,卻也自視為英雄。
近年來,「先有結論,再想問題」的惡習,普遍存在於政府決策中。政治人物用最聳動的語言敘說未經大腦的事,對於如何達成目標、要付出什麼代價,卻含混其詞。「二○二○廢松機」如此,蔡英文的「二○二五非核家園」如此,馬政府「跳票」的募兵制亦復如此;這難道是因為選民腦袋變淺了,只能聽簡單的事?


聯合/如果副手有聲音



2015-11-21 01:56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三組總統參選人的競選搭檔都已就位,合縱連橫者有之,形象互補者有之。外界當然有各種看法或質疑,例如陳建仁馬上被重提論文抄襲風波,徐欣瑩強調的兩黨「合作不合併」也令人狐疑是理想主義或功利主義。最有話題性則是王如玄的重出江湖,朱立倫為此特別強調,絕不會讓副總統沒有聲音。
王如玄早先當律師即以捍衛女權和勞權出名,擔任勞委會主委時也有「拚命三娘」的形象,能力和操守都不差。但大家記憶猶新,她在馬政府任內為基本工資案憤而辭官,下台後仍高分貝宣達個人立場,批評當時政策走向,一度掀起不小的波瀾。如此資歷和如此個性的人,當然不會是沒有聲音;問題是,現在進了選舉這個高熱度的戰場,王如玄能表現出多少自己的聲音?
政壇生態常常有違人性。強悍如呂秀蓮,留下最出名的副總統語錄大概就是「深宮怨婦」四字,可見深有無法發聲之嘆。但呂秀蓮後來並未閒著,甚至卸任後為營救阿扁之事奔走不遺餘力,可見兩人多年合作的「革命感情」頗發揮作用。
論捍衛人權,論特立獨行,王如玄與婦權前輩相比不遑多讓。或許這也是被朱立倫相邀搭檔的原因,希望為國民黨長年受議論的金權形象有所匡正,對選情有補強作用。但她才出線,即被輿論指出擔任國民黨黨產小組召集人卻無作為的紀錄。換言之,王如玄若要證明自己是正義執行者,要監督國民黨重建清廉形象,都還有很長的路待走。
王如玄是會繼續發正義之聲,還是會謹守「沉默副手」的界限?受考驗的不只是王本人的聲譽,更是國民黨的改革決心。

聯晚/我們堅持守護農地,你們呢?


2015-11-20 14:58 聯合晚報 午後熱評



聯合晚報以「終結農舍亂象遏止炒作大修法」系列報導,拿下第14屆卓越新聞獎即時新聞獎,新聞團隊歷經七個多月追蹤和監督,發揮輿論力量,促使農業用地興建農舍辦法順利公告,讓農舍起造人的身分,限定為農民,堵住六成非農民起造農舍的漏洞。
農發條例開放農地自由買賣後,台灣良田多出許多豪華農舍、民宿、餐廳、土雞城,在刻意炒作下,台灣農地價格翻倍成長,想耕種的青年農民買不起農地,嚴重危害台灣的糧食安全。
然而,農業用地興建農舍辦法雖公告實施,卻被20多位立法院的「利委」由備查改為審查,準備大肆刁難;其他立委忙著選舉,加上不願擋人財路,以致於限制農舍移轉人資格也必須是農民的農發條例18條,仍被擱置不理。
台灣地小人稠,優良農地所剩無幾,捍衛優良農田攸關生死,是任何政黨都不應該迴避的問題。農業政策的何去何從,正在關鍵的十字路口,政府不該放任農地被恣意破壞,讓農民無法安身立命,反而讓農地與農舍成為商業炒作的商品。
近年來,全民抱怨食品黑心,但可耕作安全食物的良田,卻用來興建豪宅,幾乎動搖國本。該做的事情就應做,政府及立委應嚴守農地農用政策,不容許模糊地帶與空間;聯晚會繼續監督行政與立法,看看是哪些政客殘民害物,堅守正道,為台灣守護最後的農地。
選民手中的選票,可以決定台灣農業的未來,不管藍綠,如果想獲得台灣人民的認同,就應保護優良農地,為後代子孫留下一畝良田開始做起。


經濟/兩岸半導體產業應由競爭進入合作


2015-11-21 01:56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近來中國大陸紫光集團在官方資金支持下併購動作不斷, 7月時釋出擬以230億美元收購美國DRAM大廠美光,但因各方反對而未成功;但至今已購併包括大陸的展訊與銳迪科,以約25億美元收購惠普旗下的新華三51%股權、以38億美元取得硬碟大廠威騰15%股權、透過威騰併購SanDisk,總交易價約190億美元。在對台灣產業方面,10月時挖角南亞科總經理高啟全出任全球執行副總裁,參股6億美元投資封測廠力成,持有25%股份;最近更放話若台灣政府願意開放陸資投資IC設計產業,願意讓展訊、銳迪科與聯發科合併,兩岸攜手超越美國高通。究竟應如何看待此一事件?面對兩岸半導體產業的競局該如何應對,相信各界都很關心。
觀察大陸半導體產業政策的發展脈絡,不難發現許多台灣經驗的痕跡。我國早年透過多項政府推動的大型計畫,從無到有創建了半導體產業,逐步孕育出獨步全球的半導體價值體系與聚落。目前台灣在晶圓代工、IC封測等領域已躍居全球領先,因此我國的半導體產業推動政策,也成為大陸推動其半導體產業的「樣板」。大陸無論在官方或民間,動輒以我國的台積電、聯發科、日月光為師,自然也不意外。
不過,放眼全球半導體產業,台灣雖然在領先群中,但無論是半導體製造技術、IC設計能力,仍有如Intel、Qualcomm(高通)等美國企業居首;在車用半導體、感測器、工業用半導體等領域,日系與歐系廠商仍居領先;韓國三星更執記憶體領域之牛耳。因此,從大陸發展政策的角度而言,如僅以超越台灣半導體產業為目標,也無法讓大陸躍居全球半導體第一大國。亦即,若大陸業者展訊有朝一日超越了聯發科,在國際手機晶片市場中也仍落後於高通。甚至可能因展訊與聯發科的激烈競爭,使在前的領導業者高通有機會進一步擴大領先優勢。
由於兩岸在多數半導體領域中尚非單獨領先者,從競局的角度而言,對雙方最有利的策略,必然不是彼此對抗的零和遊戲,反而是以合作取代競爭,共同超越在前的龍頭業者,也就是聯合次要敵人、打擊主要敵人。兩岸若能透過透明的協商機制,以開大門、走大路的方式,商討雙方在半導體產業的互補與合作,以台灣的經驗協助大陸發展本土半導體產業鏈,同時將台灣半導體產業既有的元素置入大陸半導體供應鏈中,使大陸半導體供應鏈崛起的益處由兩岸共享,當可避免囚犯的困境發生在兩岸半導體產業的競局之中。
此一策略思維的調整,已可見於近期兩岸半導體產業的微妙互動中。近期積極欲與我國產業發展合作關係者,當屬大陸的紫光集團。由於紫光集團被歸類為大陸國家隊的一員,從其近期的積極作為中應可見大陸戰略思考的轉變。紫光不但可與聯發科化敵為友,共同開發手機晶片市場,挑戰高通在全球市場的領導地位,紫光亦可與台灣及美國業者結盟,共同發展本土記憶體供應鏈。雖然目前紫光集團尚無法直接與美光或東芝合作,但已轉向透過美光與東芝的供應鏈業者或合作廠商,如南亞科、華亞科集團、力成、SanDisk等,間接發展美中台三方的合作關係。
若未來兩岸的產業結盟可進一步具體成形,在手機晶片上最受威脅者當屬高通等龍頭廠商,在記憶體方面兩岸則可共同挑戰韓國三星。因此,若能以多元的競合思維取代傳統的對抗意識,對兩岸產業未來的發展應較為有利。
期待兩岸政府可察覺此一競局思維之轉變,共同建立互信,發掘多元的產業合作契機,那麼台灣與中國大陸的半導體產業才有機會在未來共同挑戰全球半導體產業的龍頭地位,達成真正的互惠雙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