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2日 星期三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談素養前 應先談學識

udn 論壇報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359660/web/

◆  人資+風控 防理專盜款
◆  鼓吹高雄新產業 別忘了傳產
◆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談素養前 應先談學識
◆  看戰亂分合 故宮仍是故宮
◆  綁死教師的管教緊箍咒
◆  當側錄器取代粉筆黑板
◆  家庭理財教育 造就獨立「成年人」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談素養前 應先談學識


2020-12-02 03:49  聯合報 /   李家同(作者為清華大學榮譽教授)
最近教育部非常強調素養,對眾多的家長和同學來說,究竟素養是什麼,使他們非常困擾。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最近教育部非常強調素養,對眾多的家長和同學來說,究竟素養是什麼,使他們非常困擾。根據教育部的說法,核心素養有三面九項,九項中,包含規畫執行與創新應變、系統思考與解決問題、道德實踐與公民意識等等。對高中學生來說,恐怕他們根本不懂這些項目的意義。比方說,系統思考是什麼我相信老師也很難教學生如何會有系統思考的能力

可是大多數人都認為教育部所公布的核心素養是非常抽象的,而且也是少數人才有的,需要有這些素養的人應該是社會上的菁英分子。如果我們要培養總統、政府高層官員、大型企業董事長,這些素養的確是有其需要的。比方說,規畫執行與創新應變,社會上的領袖人物當然需要有這種素養。

素養中強調解決問題的能力,這一直是大家討論的議題。試問,有一架電子顯微鏡出了問題,要解決這個問題,最重要的乃是要有學問。你必須了解電子顯微鏡的原理,才能解決這個問題。再舉一個例子,如何解決巴勒斯坦問題?有些孩子連巴勒斯坦和巴基斯坦都搞不清,他如何能夠解決問題?

絕大多數的孩子其實最需要的是學識,我們國家不是一個非常落後的國家,很多先進的工廠不需要太多靠勞力的工人,而需要有能力操作儀器的技術員。我們辦教育,總是應該在腦海中想到多數的孩子,而不能只想到菁英分子。令我感到遺憾的是,教育部最近很少提到學生的學業程度問題,而一再強調素養。這有如一家公司沒有好的工程師,但是卻有幾位非常能幹的高階管理人員。這家公司做不出好的產品,在市場上毫無競爭力,這幾位很能幹的高階管理人員也不可能發揮任何功能。

我們國家應該有務實的教育政策,應該要知道教育雖然普及,但仍有相當多的孩子在學業程度上是非常落後的。這些孩子將來進入社會,會發現自己毫無競爭力。政府必須用社會福利政策來支持他們的生活,他們本人不能過很好的生活,無法對國家社會有很好的貢獻,而且還成為國家的財政負擔。

因此,我在此建議教育部應該重視學生的基本學識。教育部有責任保證絕大多數的學生在社會上都有立足的能力,這包含基本的學識,也包含有用的技術。實在不要再高談抽象的素養,教育部所談的素養只對社會的菁英分子有意義,但是辦教育的人不能只想到菁英分子。











人資+風控 防理專盜款
王培煜∕企業財務長、曾任銀行內控/聯合報


儘管主管機關同意備查銀行公會訂定「銀行防範理財專員挪用客戶款項相關內控作業原則」(俗稱「理專十誡」),但預計明年檢送主管機關的銀行內控查核還沒正式上路,事實上已經「被證明」只不過是官樣文章。

賺取手續費收入的銀行財務管理業務,以往是不用計提資本準備,因此國內外銀行無不大力推動財管事業群。然而,理財專員這種西方大型國際性銀行所設計出來的個人金融商品銷售員角色,在我國不同的銀行卻存有少數不肖人員,一再發生盜領或挪用客戶款項的事件。

那是銀行內部沒做好KYC(Know Your Customer)不了解客戶風險屬性,還是銀行財管事業群主管不了解所任用的員工KYE(Know Your Employee)、沒做好定期監督管控以防範於未然?設若銀行內部從業務與作業單位自行查核、法遵風控以及內稽檢查這三道防線「管理失靈」同時發生,理專弊案就不再是個案,而是社會各界普遍關注的制度性問題。

真正大型財富管理銀行看待理財專員的方式,其實就是尊重專業,除了業績目標、超高薪資獎金與福利,最重要的是給予理專各種業務支援,包括金融商品開發與即時資訊服務(例如儀表板Dashboard)。理專可以充實本身學能,進一步掌握市場動態、商品設計,讓客戶滿意最好的方法就是讓客戶的資產組合與動態交易在市場波動中多賺少賠。平心而論,讓個人金融商品銷售員在有限的上班時間,能夠專注客戶關係管理職務內容,沒有多餘空檔時間也沒有任何可乘之機可以花心思、動腦筋挪用客戶資金,實際上連號稱國內銀行經營的模範生也沒能做得周全。

面對舞弊情事一再上演,作業交割單位、法遵、風控及內稽任務的加重,並非「理專十誡」所應描繪的重點,財管事業群如何管理好員工,包括理專與理專主管,才是重中之重。

銀行高層與執行主管要首先認清,不要再放任財富管理業務單位一味承擔風險,財管事業群最高主管要帶頭形塑新的文化,配合人力資源業務夥伴HRBP(HR Business Partner)與作業風險管理人員確實了解業務同仁觀念與操守、辨認風險發生機率與嚴重程度,才有可能將高風險、高報酬的財管業務重新回歸到合理可接受範圍,並符合股東權益與社會大眾利益的正常軌道。

銀行若想繼續發展財務管理業務,除了重建理專的考核獎酬制度與金融科技控管機制、試圖重拾高資產客戶的信任,恐怕還要面對主管機關要求增提的損失準備。遏制理專挪用客戶款項,其實可以換位思考。既然國人習慣把存摺、密碼、空白交易授權委託他人,金融機構何不合法推廣「金錢信託」業務,小小建議提供業者思考,當年推動信託法、信託業法的現任主管機關高層也可參考。



   
鼓吹高雄新產業 別忘了傳產
鄭榮郎∕正修科大工管系副教授(高/聯合報


高雄市政府大力、宣導、鼓吹「5G Auto國際大聯盟」,宣稱引進國際級加速器及新創團隊進駐,打造5GAIoT產業生態系,結合在地企業、資源與人才,開發端對端解決方案,發揮「整廠輸出」海外的潛能,力助高雄與台灣產業鏈結國際協助產業導入創新應用、升級轉型。

看似熱鬧滾滾大內宣,這5GAIoT概念其實還不成熟,還有很長遠的路要走,再仔細了解高雄產業特性,與其鼓吹5G產業發展,不如探討如何落實後疫情時代在地傳統產業轉型計畫,更有急迫性。

政府之前推動十大建設許多與高雄產業有關,其中大煉鋼廠(中鋼)、大造船廠(中船)與石化工業(中油高雄煉油廠)三大建設都是以高雄為基地,開展出鋼鐵、石化和造船等重工業,奠定相關產業基礎,隨著疫情時代時間的演進,重工業競爭力如何再提升,應是高雄市府團隊更要重視的政策,因其相關就業人口將近一三○萬,幾乎是大高雄人口一半以上人數;要重視天邊的彩虹(5GAIoT產業生態系),亦不要忘記路邊的小草(傳統產業)。

高雄傳統產業仍擁有相當的基礎與發展潛力,應在既有技術上朝高質化發展。如鋼鐵業可發展具有重量輕、高強度的高精密度特殊金屬材料,支援高科技產業、扣件、切削工具、造船(軍艦與遊艇)、頂級汽車、機械與假牙等產業。傳統石化業亦可研發半導體材料專用的化學溶液、化學氣相沉積材料等,建立台灣供應鏈,取代進口原料。傳統產業有以下可努力的方向:

一、產業價值鏈的連接:從產業鏈角度來看,將上游之鋼鐵業當作核心,把下游如汽車零件、船舶製造、手工具業等金屬相關產業納入考量,整個大鋼鐵金屬產業鏈分布極為廣闊,連接南台灣產業聚落的範圍。

二、物流產業的整合:雖然高雄港具有先天港灣與航線優勢,面臨全球區域協定、兩岸經貿逐漸分離等壓力,以及全球運籌管理的趨勢之後,高雄港區應意識到必須轉型,維持並提升高雄港之競爭力。

三、潛力產業的開發:在追求未來經濟發展的同時,留意新興潛力產業對民眾生活品質的提升度。從大高雄地區現有的經濟和產業條件來看,包括傳統產業升級、海洋產業、低碳能源產業、文創觀光產業、物流產業和精緻農業產業,皆為未來值得開發的潛力產業。

發展大高雄未來潛力產業時,持續深耕石化與鋼鐵金屬產業兩大核心產業,應為市府團隊首要之務,而觀光休閒、精緻農業、綠色能源暨生物科技及文化創意等產業,可作為進一步的重點潛力產業。










看戰亂分合 故宮仍是故宮
王慶康/台藝大博士候選人(新北市/聯合報


外傳隸屬於行政院「國立故宮博物院」,擬議改隸文化部,並更名為「華夏博物館」,引起各界議論。但令人錯愕之關鍵恐怕是名稱。

故宮歷年出展的豐富經歷,有如一部中國當代外交史。早在民國 19 年(一九三○年)代,為反制日本對華侵略,故宮分別在民國
 24、30 年(一九三五年及一九四一年)參加在英國及蘇聯的「中國藝術展」,告知世人,中國才是東方文化的代表,而不是日本。當時的中國毫無疑問,就是中華民國。

民國 38年(一九四九年)國府遷台,民國 60 年(一九七一年)被迫退出聯合國,故宮出國展覽,名稱需考量到與海峽對岸的中國區分,在全名之外,就被迫加註「台北」或「台灣」。例如:「中華瑰寶赴美展,國立故宮博物院(台北)」-民國 85 年(一九九六年)美國展、 「物華天寶—台灣國立故宮博物院精品展」-民國 97 年(二○○八年)奧地利展、「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神品至寶」-民國 103 年(二○一四年)日本展…

故宮的名稱本就相當複雜。據考據,接收外雙溪這塊地作為博物館建地之時,正是故宮及中央兩個博物院成立聯合管理處的時候,新館奠基時,當局將中央博物院的文物,暫交故宮博物院代管,於是奠基石就只寫故宮一個博物院,沿用迄今。

故宮博物院成立於民國 14 年(一九二五年),是從紫禁城的清宮轉化而來;中央博物院成立於民國 22 年(一九三三年)屬現代博物館,目標在展示現代學科成果,包括田野考古與科學調查。一為陳列傳統帝制皇室文物,一為展示現代學術成果,兩者性格截然不同。

民國 54 年(一九六五年)十月,新館建築接近完成,總統蔣公來視察,知道開幕日期定於十一月十二日,是國父孫中山先生百年誕辰紀念日,他說了一句,把這個博物館訂名為「中山博物館」豈不更有意義?贊成的人很多,於是新館定名為「中山博物館」,交給故宮博物院使用。

據推測,開館時掛上「中山博物院」牌匾,原意可能是為將來「反攻大陸」後,故宮與中央兩院返歸大陸舊址,外雙溪院廈可仍以「中山博物院」之名繼續營運,以當時情勢而論,此推測應屬合理。

近年隨著政權輪替,及故宮頻頻對外擔負文化外交使命時,常須因應主客觀需求而被迫使用不同名稱,其錯綜複雜程度,實已令人迷惑不已。如今又憑空飛來一個「華夏博物館」,無怪乎會造成國人瞠目結舌。

中國有四、五千年歷史,政治面沒有連續性,但文化面。故宮就是活靈活現的例子,在不同時期,它面對不同人群,人們復因自我定位有異,對不同認知而有截然不同的作為。

時光不斷流轉,星移而物不換,故宮文物還是故宮文物,與自西周起就顛沛流離的毛公鼎作伙,靜坐在外雙溪的「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裡,如如不動,凝視著數千年來歷朝歷代的戰亂分合。

以故宮為問題意識的核心,嘗試解讀文化對西方世界、中國、台灣甚至兩岸關係的影響,別具意義。從台北故宮文物從事的各種文化外交實例,使吾人得有更深更長遠的視角,了解台灣在國際、兩岸關係中,過去、現在及未來的定位,真是個百千萬劫難遭遇,可以作為認識自我文化與國情的無上瑰寶,台灣有此殊勝際遇,能夠護持故宮文物,允宜珍惜、珍惜、再珍惜。



   
綁死教師的管教緊箍咒
李方遠/國中教師(台南市)/聯合報


最近一則學生對老師嗆聲,校方請警察到場的新聞,在教師社群間傳得沸沸揚揚。

學生對老師拍桌並不是筆者教書生涯中看過最誇張的行為,在學務處實習的那幾個月,就看到一個十四歲國中女生當眾對其班導師賞耳光,也曾聽聞學生因導師告知家長,在學校和別班女生有親密行為,心生不滿,恐嚇老師要帶西瓜刀來斷其手腳,導致老師請長假不敢到校上課。當然這些行為乖張的學生並不是校園常態,會造成這些學生乖張的原因,往往是家庭功能不彰所致,問題來了,面對這樣的學生,正向管教有用嗎?

當兵的時候違規,最怕的是被禁假,嚴重一點還可以關禁閉;警察執法,面對刁民的挑釁,可以依妨害公務強制帶回處理;踏入職場,素行不良的員工,直接請你明天不用來上班。從小到大,在不同的團體各自有所謂的規定與罰則,約束團體中比較不能安分守己的個體,這些規定與罰則必須能有效恫嚇這些不守法的個體,才不會影響到其他守法者的正常生活。

這幾年的校園零體罰政策,方向絕對是正確的,以暴制暴非但不能解決問題,反而會在學生心中埋下仇恨的種子。長官不斷的對基層教師三令五申,要正向管教,要愛與包容,輔導與管教辦法一修再修。

日前的下課不能對學生施以管教措施,引起基層極大反彈,做出修正。但老師心知肚明,現在的校園生態丕變,管教學生過程的遣詞用字務必精準拿捏,情緒控管務必合宜,只要任何一個環節被學生或家長抓到小辮子,儘管初衷是為了學生好,說了些重話,但白紙黑字的規定拿出來,如孫悟空頭上的緊箍咒。

老師的教育專業在現行規定下,綁手綁腳,進退維谷,學校老師看不到長官拿出一套能有效恫嚇學生的辦法,只是一味地要老師在現行規定之下感化每一位學生,宛如阿湯哥的電影,簡直是「不可能的任務」。

我相信絕大多數老師遇到學生犯錯,一開始都會用正向管教方式導正學生錯誤的價值觀,不得己才動用校規處分,但國中生被記過有任何恫嚇效果嗎?記滿三大過頂多影響畢業資格跟升學分數,學生根本不痛不癢。連絡家長到校,來個相應不理乃家常便飯。校方拿學生沒轍,間接影響到老師的教學及其他認真上課學生的受教權。

人權團體一味地站在老師的對立面,彷彿所有的學生,只要用講道理的方式就能感化;彷彿老師們都有病,天生就喜歡罵學生。麻煩這些人親自到教學現場來示範,不要只是光說不練,關在象牙塔裡的專家學者,請走入凡間體驗庶民生活,你們才會知道自己的論點有多荒謬。




   
當側錄器取代粉筆黑板
蕭福松∕台東大學教師(台東市)/聯合報


在「作之師,作之親」的年代,教室是老師的王國,如今「傳道、授業、解惑」的使命感仍在,只是王國已淪為遊樂場。學生不懂尊師重道,老師則多所顧忌,深恐稍有不當管教要求,被學生扭曲渲染,不得不私裝側錄器以求自保。

師生間缺乏互信尊重,導致側錄器自保,手機偷拍蒐證,都讓本應傾囊相授、快樂學習的校園徹底變質。

上周到國小和老師分享教學經驗,我問:「現在社會重視尊師重道嗎?」老師都搖頭,再問:「老師能自主教學嗎?」依然是搖頭。不要怪老師跟不上教育部的腳步,而是太多專家學者的實驗理論紊亂了老師的正常教學,而上級對老師的種種要求與設限,也澆熄老師熱忱,最後成了只要學生不出事,薪水照領的教書匠,這豈是教育目的?

聯合報報導,教育部針對教師教學不力或不能勝任工作事實發布函釋,引起基層教師反彈,批評函釋內容定義不明,恐成為「恐龍家長的護身符」。

基層教師的擔憂不是沒有原因,只要有下列任一情況,包括教學不力、班級經營差、行政不配合、人際關係不佳、情緒管理不當、欠缺和家長溝通能力…,都可能被視為不適任教師。甚至學生間的吵架鬥毆、為維持上課秩序必要的管教,聯絡簿上對學生在校動態的反映,都可能讓家長到校理論。

一位調至都會區的老師說,她上課第一天,一個婦人站在教室外看她教學,她以為是督學,一問才知是家長。這位女家長不但伴讀,還會提點:「老師,那個不是這樣解釋的。」讓她上課備感壓力。

一位調皮學生因一再干擾教學,被老師叫去教室外罰站十分鐘,不巧被家長撞見,立即找校長理論,又找民代聲援究責,指老師剝奪他小孩的受教權,忘了他小孩妨礙其他學生學習在先。

一位低年級學生因常爆髒話,學生向老師反映,老師便在聯絡簿上請家長適時管教小孩的不當言行。沒想到第二天一早,單親男家長就到學校興師問罪,一開口就先三字經問候,然後理不直氣卻壯的說:「我就是不會教,才送他來學校給你教,怎麼你反過來要我教,你做啥小老師?」

基層老師個別面對的情況很多,遠不是教育部治絲益棼的函釋所能涵蓋,討好家長或屈從民代,只會斲損老師對教育的熱忱。

老師投身教育,都想為下一代,特別是資源不豐的偏鄉盡點心力,家長實應給予肯定支持;教育部也應給學校及老師更大的自主空間,而不是用很多條條框框,規定老師這個不能做那個不能管,或許更有助親師互動及學生學習能力提升。




   
家庭理財教育 造就獨立「成年人」
朱建州/會計師(台北市)/聯合報


立法院一讀通過,預計二○二三年起,十八歲起就是「成年人」。當大家都在討論選票和結婚等議題時,十八歲的「成年人」是否能理解金錢的意義?對金錢的誘惑是否能有判斷力?卻很少有人關心。

廿歲,大學多元開放式的教育、打工賺錢的經驗,加上異地求學實際支配零用錢,偶爾奢侈一下後要吃幾天泡麵或向同學借錢過日子,大多數人開始對金錢和信用的意義和維護,有了一定的認識。

但二○二三年將滿十八歲的學子,現在約高一,現行以升學為導向,連工藝和家政課都可能被挪用的教育現實下,十八歲的「成年人」是否對金錢支配和誘惑有判斷力?學校老師是否有足夠能力引導學生金融理財知識?若在中等教育階段不趕緊強化「金融理財教育」,可能會讓開心得到公民權的成年人,變成信用瑕疵戶。

相信金融業、電信業、汽機車業、甚至建築業,一定開始籌畫如何爭取年輕客群。在尊重成年人已有完全行為能力且人格成熟的「假設」下,立法限制成年人自由交易的行為,將是不切實際的想法。

在無法完全期待學校教育下,家庭教育更顯重要。我們家就試著從買東西或外食時請小孩算錢並去結帳;跟小孩討論房貸、車貸、信用卡帳單和家庭日常收支問題;讓小朋友知道父母收入情況…這時再跟他們聊22K、台灣平均受僱員工薪資是42132元…,年輕人就會更有感。買個房子為何要不吃不喝十四年,買輛車負擔到底有多少…引導青少年及早思考。

大兒子高二到美國交換一年,接待家庭要求他和自己孩子一樣每天記帳,每月回報「資助人」;準備出遊時,草擬預算向在台灣的「資助人」爭取經費…,接待家庭讓他了解,沒有無條件向父母拿錢的權利。接待家庭也讓他了解自己各項收支情形,甚至在新冠疫情導致被資遣時,也跟他討論家庭財務問題。這樣的家庭教育,在潛移默化中形成年輕人理財觀念。

十二年國教「素養導向」的新課綱,就是期待培育出能因應多變而未知世界的公民。受限於大學考招制度及現行中學師源,家庭教育應扮演更重要的角色,我們應打破傳統習慣中,在家不談錢的陋習,愈早且愈深入地了解錢是什麼,也愈早有機會能掌握、控制它。懂得理財,也才能完整規畫自己的人生,這才是真正實質上經濟獨立的「成年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