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陳國樑/財政分權平衡城鄉 快修財劃法
蘇益仁/全球新冠疫情的最後拼圖揭曉
2022-12-19 04:42 聯合報/ 蘇益仁(作者為國衛院名譽研究員、前疾管局局長)
世衛祕書長譚德塞14日表示自己希望「明年某個時候,新冠疫情不再被視為全球緊急事件」。(歐新社)
中國十二月發生的「白紙革命」引發中國新冠防疫由動態清零進入解封政策,也繼而引發全國各大城的疫情急遽上升,專家預測未來幾個月將有數億人確診及數百萬人死亡。這樣的發展其實在數個月前公衛學者即已好奇,全球新冠疫情的最後一塊拼圖會不會出現,或何時會湊齊。而今答案已然揭曉,科學最後還是勝過了政治的豪賭。
美國國會最近在檢討美國三年來新冠疫情的諸多缺失,其中以民國一○九年(二○二○年)早期對疫情預測的失誤及防疫系統性資源不足為最。雖然美國疾管署(CDC)及英國防疫系統在過去皆以超前部署及決戰境外著稱,但受限於對 SARS 的認知,直到民國一○九年(二○二○年)三月新冠疫情在全球散播開來,造成大量疫情及死亡,才猛然覺醒,世衛組織(WHO)也遲至三月十二日才宣布全球緊急疫情(pandemics)。
此一百年大疫的發生,各國政府似乎並沒有自民國七年(一九一八年)的流感大流行吸取經驗而心存觀望及僥倖,犯下了新興傳染病防疫的大忌。與民國七年(一九一八年)流感的持續一樣,新冠疫情在肆虐三年後已逐漸毒性減弱,絕大多數確診者為輕症,或流感化,死亡率近千分之二,且大多數為老年人及高危險群病人。
但與民國七年(一九一八年)流感不一樣的是,西班牙流感的流行病毒確認直到九○年代才經由北極冰封病毒檢體的基因定序才揭曉,疫苗及抗病毒藥物也直到八十年後才開發出來,而新冠病毒的疫苗及藥物都在一至三年內即已上市施打及治療使用,凸顯了人類科技及醫藥百年來的突飛猛進,是百年大疫下不幸中的大幸。美國疫情初始雖犯了大錯,但科技醫藥的進步,卻在此次新冠疫情下展露無疑,令科學界驚艷。
中國新冠疫情正剛展開序幕,未來六個月將會有數億人感染。但因屬新冠疫情的尾端,因此絕大多數確診者皆為輕症,在防疫策略上可以仿傚台灣目前的措施,即著重在老年人口及高危險群的疫苗施打及藥物治療。大陸防疫專家鍾南山最近提出呼籲,認為感染新冠病毒與施打一次疫苗相似,民眾不必恐慌。此一說法與民國一○九年(二○二○年)三月英國首相強生的佛系防疫說法相似,只是時機上更契合 Omicron 的防控措施。
與台灣四、五月疫情初期一樣,民眾的恐慌,尤其物資及醫藥缺乏的搶購,及對疫情的不瞭解,以致大量病人擠爆醫療體系,加上百工百業受到疫情的影響,中國在未來的六個月要如何度過,確實與動態清零一樣,都是當政者莫大的考驗。
新冠疫情於民國一○八年(二○一九年)十二月初發於武漢,在民國一○九年(二○二○年)一月十三日武漢封城後,五百萬人逃離,而將疫情擴散至中國各省,繼而在新春後由中國散播至全球。經過三年,病毒經過至少六波的演變,於今疫情又回到中國武漢及各大城。這一個全球新冠疫情的發展真給全球公衛界、政界、社會及生技醫藥界上了寶貴而殘酷的一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