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2月15日 星期五

經濟日報社論/2018五大央行貨幣政策展望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http://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321241/web/

.聯合報社論/光修勞基法,無法解決低薪問題
.聯合報黑白集/人體發電?用腦發電!
.經濟日報社論/2018五大央行貨幣政策展望







經濟日報社論/2018五大央行貨幣政策展望


2017-12-15 03:09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美國聯準會Fed)13日決策會議一如預期,將聯邦資金利率提高1碼,並預測明年共將升息3碼。展望2018年全球經濟與資產市場的最大風險之一,就是各主要央行將同時縮減寬鬆政策的規模,即落實「貨幣政策正常化」。基於全球經濟成長出現罕見的同步上升勢頭,也為各大央行的「正常化」行動創造了有利條件。美、歐、日、英及中國五大央行將如何舉措?亞洲新興經濟體在貨幣政策上又將如何因應?
Fed率先且持續推動「正常化」,不僅先後共升息5碼,且開始縮減資產負債表。Fed預測2018年將繼續升息,且縮表金額將由每月100億美元逐季擴大到500億美元,緊縮的效應將次第顯現;加上川普減稅案在年底前通過的希望升高,Fed「正常化」的空間將更大,實現升息3碼的機率也更高。目前市場對利率水準尚未充分反映潛在的緊縮力道,因此必須調整目前的預估;不過以Fed規劃的升息與縮表路徑,還不至於攪亂金融穩定或阻礙經濟成長,何況至少在未來一年間歐洲及日本央行仍將維持量化寬鬆(QE)政策,從全球來看並不會使金融情勢驟然吃緊。
歐洲央行(ECB)14日也召開會議。ECB已於10月宣布2018年的QE計畫,將每月的購債額從600億歐元縮減到300億歐元,因此眼前並沒有任何急迫且重大的決策。ECB的最大變數,在於決策委員會對「正常化」的速度仍立場分歧;總裁德拉基決定明年9月之後仍無意結束QE,但一些「鷹派」的核心成員卻認為經濟復甦已經夠強,足以在明年9月之後便停止QE。明年如果經濟成長續強,帶動通膨加速上升,ECB終結QE的壓力終將來臨;而且ECB決策官員對外溝通的說法不一,也可能造成市場恐慌。
日本銀行(央行)目前的作法是購買公債不以金額為基準,而是以維持10年期公債殖利率在零上下為目標。這是一種「隱形式」縮減購債規模的作法,因為日銀可以少買資產,卻不必正式宣布。
2018年日銀能否走出「正常化」的第一步,即提高10年期公債殖利率目標,真正的關鍵在於安倍政府須落實「第三支箭─結構改革」,帶動工資及通膨升高,否則日銀仍很難從超寬鬆政策脫身。
至於英國,面對的困境是經濟成長下修,但通膨率仍高於目標,與美、歐、日恰恰相反。英格蘭銀行11月已經升息1碼,就是基於通膨居高不下。所幸英國與歐盟間的脫歐談判已獲得突破,即將展開第二階段協商,使「脫歐」對經濟造成的不確定性下降,央行進一步升息的機率因而升高;但以英國的經濟規模,對全球經濟及金融市場的影響相對有限。
中國人民銀行將不會隨Fed而調高基準利率,貨幣政策仍持續偏重「宏觀審慎(Macro Prudential)」 措施,以削減負債;具體作法是使資金情勢基本上維持緊俏,拉升市場利率,以抑制企業及投機性信貸,但不會壓縮消費性信用,以協助經濟朝消費導向轉型。
亞洲其他國家各有不同的弱點,尤其是各國負債普遍沉重,因此並非所有亞洲央行都將跟進升息。南韓家庭負債額達到可支配所得的1.5倍,且金融機構提供的貸款中有70%為浮動利率,升息將使家庭的利息負擔更重。南韓雖於11月底預防性升息1碼,以冷卻房市,但央行總裁李柱烈明年初將任滿去職,升息並未形成既定路線。其他可能升息的國家有菲律賓、馬來西亞及印度,主要是基於通膨考量,但升息速度將不會與美國同步,貨幣政策也將以「宏觀審慎」為操作重點 。
回過頭來看主要央行的「正常化」步調,不難發現2018年全球金融情勢仍不致吃緊,因為升息的國家只有美、英,而且各國QE的淨效應仍維持「擴表」階段。
金融趨緊的真正時點,應該落在2019年。屆時美國「縮表」的累積金額已達1.05兆美元,歐洲央行將「停表」,日銀「擴表」的速度也可能減緩,而美國利率也將上升到2.5-2.75%區間。基於市場預期通常會提前反應,因此市場最早在2018年下半年,便可能針對金融趨緊的預期,開始出現較明顯的動盪。


聯合報黑白集/人體發電?用腦發電!


2017-12-15 00:03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國內產業與民生用電需求不斷成長,電力供應吃緊,產業缺電問題浮現。 本報資料照片



民進黨議員梁文傑上健身房突發異想,稱如果運動機器連接發電機,藉由人體發電,也許全台健身房加起來能抵得上一座電廠。梁議員的想像力,應可獲頒年度「最佳創意獎」。但由此凸顯的是一國安等級的大問題:民進黨心知肚明,用電問題已逼近其執政能力及人民容忍的極限了。
非核家園減碳承諾,綠能遠景;這些是民進黨的競選大餅。全台斷電,企業三缺,空汙嚴重;這是進行式的事實。民進黨現在焦頭爛額,企圖填補兩端間的大黑洞,什麼招數都使出來了:把空汙問題賴給中國;經濟部長保證近期電費不漲;如今連「人體發電」都上場!請問,還有什麼招數可用嗎?
非核家園的確是美麗夢想,但現實上非一蹴可幾。民進黨只思以此為政治圖謀,卻不誠實面對專業解決方案。今夏全台斷電事件後,當年主婦聯盟的「用愛發電」成為國人訕笑對象。當時即有評論者半開玩笑半認真地提出「用腦發電」:台灣人如果還不開始用腦,百分之百可確定,未來會再次且持續發生大斷電事件。
「用腦發電」看似奇譚,卻有其深義。難以思議的是,如今竟出現了民進黨人的「人體發電」異想,加以政院發言人挖空心思的「空汙源主要從中國飄過來」的說法,看來執政黨是決定要捨棄「用腦」了。未來執政高層在跑步機上進行施政報告,全民將拭目以待。請多貢獻一下,說不定真能跑出一座新電廠的電力呢!


聯合報社論/光修勞基法,無法解決低薪問題


2017-12-15 00:11 聯合報  社論

勞基法修法一波三折,引起勞方強烈反彈。 本報資料照片



勞基法修法一波三折,引起勞方強烈反彈,不僅重創執政黨形象,也讓府院之間的心結浮出檯面。蔡總統親上火線表態,以自己是「很左派的」向黨工表明心跡;賴揆則強調要啟動下一階段修法,修訂符合知識經濟時代需求的勞基法。問題是,光靠修勞基法,就可解決台灣低薪、低成長的困窘嗎?
賴清德近日會見工商界龍頭,要求大老闆為員工加薪,效果不彰。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回敬說,該公司本來每年就在提高薪水,政府不必勸,這屬於自由市場機制;工商協進會理事長林伯豐則說,願意配合加薪,但政府要凍漲基本工資五年,富邦集團董事長蔡明忠也附和此說。
身為閣揆,賴清德願意親自為低薪族請命,值得肯定;但是,他恐怕用錯了方法,也高估了政治的力量。如果政府無法幫助台灣的經濟和產業體質改善,卻一天到晚想要拔取更多鵝毛,恐怕終將是一場空想。
民進黨上台不到兩年,勞基法已經兩度大修引發震盪;未待反彈平息,賴揆又立刻開出「大翻修」支票。仔細分析,此舉可以看出三層反覆:第一,林全內閣首度修法,以「七休一」討好勞工,卻引發嚴重政經傷害,使蔡政府自曝其短;第二,賴清德要樹立負責形象,發動第二次修法,大開方便之門,卻使勞團大反彈,導致執政黨大失分;第三,府院矛盾曝光,賴揆為挽回形象,強調要大翻修一套知識時代的彈性勞基法;至於勞基法究竟癥結何在,賴揆似乎也說不出所以然。
最尷尬的是立法院。民進黨立院黨團為了形塑賴揆「務實擔當」形象,竟不顧國會自主意識,一再以大軍壓境的強硬手段推動修法。民進黨團不用大腦的結果,當然只能修出破漏的法令;也因此,二次修法還沒修好,行政院馬上揚言要推倒重來。如此一來,還在立法院等待二讀的勞基法,民進黨是要繼續修,還是乾脆放棄?
民進黨政府一直沒有學到的教訓是:勞基法是勞資關係最基本的規範,也是對勞方最基本的保護,其修訂,當然要考慮各方、各產業的共同利益謹慎將事,才能有效推動經濟秩序。勞基法不是不能動,但修法必須經過完整的評估,充分溝通,而不是因為執政者的左傾或右向而任意變更遊戲規則。否則,一旦勞資關係受到破壞,生產活動及經濟秩序即難以穩定,勞工的收入及生活就受到衝擊。民進黨政府立法施政,總是以政治為優先考量,好施民粹,因此往往製造矛盾、撕裂社會。其結果,當然不能簡政利民,反而引發對峙衝撞,結果正常秩序遭到破壞,勞民又傷財,也暴露政府的無能。
蔡政府其實心知肚明:勞基法引發的紛爭,問題不在「過勞」,而在「低薪」。因為低薪,人民難以維持基本生計,才會甘於忍受苦劣的勞動條件,讓所謂的「慣老闆」以成本、彈性等理由來規避勞基法的規範。去年,蔡政府以為「一例一休」可以增加勞工職缺,讓更多勞工進入就業市場;不料,這卻導致邊緣企業以減少用人來節約成本,修法反而導致勞工收入降低。今年,民進黨總算知錯願改,卻被迫必須吞回自己的大話;但如此一來,年輕族群連小確幸都保不了,他們如何不大反彈?
簡言之,問題不在勞基法,問題在民進黨光說不練的「拚經濟」毫無起色。全台三分之一人口的月薪不到三萬元,難以維持基本生存的需求和尊嚴,這才是蔡政府無法面對的殘酷現實。然而,除了向企業喊話加薪,我們看不出政府有任何實質振興經濟提升轉型的方案,卻只能以促進轉型正義、降低公投門檻等政治性手段來轉移人民焦點。這些,真的能緩解人民低薪的痛苦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