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9月11日 星期六

趙春山/拜習通話,話中有話

名人堂電子報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30&page=1#ph  

◆  趙春山/拜習通話,話中有話
◆  周行一/機師、空姐與疫情中的飛安
◆  沈呂巡/駐外館處名稱使用的斟酌
◆  盛治仁/橫渠四句明志,企業當如是也
◆  方祖涵/夢想,不能被侷限與耽誤
◆  王文華/疫情中,怎麼樂觀?







趙春山/拜習通話,話中有話


2021-09-11 03:41  聯合報 /   趙春山(作者為淡江大學大陸所榮譽教授)
美國總統拜登(左)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右)7個月來首度通話,時間長達約90分鐘。圖/新華社、法新社(合成圖)



美國總統拜登十日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進行了今年二月以來第二次通話上次通話正值中國農曆新年除夕,雙方除禮尚往來,相互拜年外,拜登談話直指香港、新疆、台灣等中共眼裡的「核心利益」問題;習近平則強調中美關係「合則兩利,鬥則俱傷」,中美對抗會對世界造成災難。

過去七個月,中美關係每下愈況,雙方在經貿、外交、軍事、文教和疫情等領域競爭,已邁向對抗台階。一旦在諸如台海和南海等敏感議題擦槍走火,就有可能造成衝突的危險。

拜登主動發起與習近平二次通話,是要確保與中共「動態競爭」之餘,「彼此未來不會有任何陷入意外衝突的情況。」誠如白宮聲明所稱,是美國為雙方競爭進行的「風險管控」。因此與上次通話比較,這次談話沒那麼多「火藥味」。

拜登選擇在「九一一」事件廿周年前夕,與習近平通話,時機耐人尋味。美國曾因合作反恐而與中共展開「接觸」,隨後也因中共趁勢崛起,打算對中共「圍堵」;但阿富汗政局變化,迫使拜登政府的對中政策,必須因應做調整。民調顯示,撤軍行動並沒有讓美國民眾感到安全。拜登不僅遭到國內政敵批判,也使美國在盟國的可信度大降。

我認為,拜登此時打破中美對話僵局,決定對中共採取「談判代替對抗」策略,應是意識到習近平「丟掉幻想,準備鬥爭」,打算與美國打一埸「持久戰」的決心。習近平當務之急,是處理先富共富過程中的社會矛盾問題相形之下,對美工作已非優先課題。面對有連任壓力的拜登,中共對策是劃下底線後再「以靜制動」。拜登日前派氣候變遷特使凱瑞訪中時,就應嗅出周遭瀰漫的不尋常空氣。

同樣地,對台政策也非習近平目前優先課題。因此,中美都應樂見雙方改善關係,能對緩和台海緊張情勢,起積極正向作用。台灣也應藉此主動尋求與對岸和解可能性,畢竟,台灣不必因中美交惡,而只能有「一邊倒」的選擇。

當然,我們不能因為拜習的兩次通話,就對中美關係發展作出樂觀結論。中美關係如同兩岸關係,一直是在一個曲折道路上行進。但因為制度的不同,中共的對外政策較美國更具持續性。台灣朝野都應正確判斷形勢,不應高估美國協防台灣承諾,低估中共「以武制獨」警告。

台灣快進入選舉熱季,台灣政情變化對美而言,或許具有不同意義;但在中共眼中,這只是一埸「茶壺裏的風暴」。習近平的對台政策有他的「底線思維」,既不會「寄希望於國民黨當局」,也不會「寄希望於台灣統治當局」,而是一切按既定議程表辦理。

從這個角度看,國民黨主席選戰聚焦兩岸問題,對兩岸關係不會有重大的「邊際效用」。中共一向只把擁有實力者當成談判對手,沒有實力者,只能視為統戰對象。何況,習近平目前正進行「基本實現現代化」工作,不會希望為了台灣選舉,把「統一」問題提早擺到檯面上。統一是鉅大的政治工程,目前地基不牢,所以處理這個問題的時機不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