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報黑白集.反課綱青年的新一章
.經濟日報社論.台美自貿雙向道 當心絆腳石
經濟/台美自貿雙向道 當心絆腳石
2017-08-06 02:25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美國商務部長羅斯(Wibur Ross)近日為華爾街日報撰文「自由貿易是條雙向道」,文中清楚闡述了川普政府的貿易理念和政策,雖然多是川普上任後陸續披露的看法,但為文清楚闡述仍屬稀罕,值得國人重視與籌謀對策。
羅斯的文章很簡單,就是提出種種證據,顯示中國和歐盟等主要貿易夥伴,宣稱支持或捍衛自由貿易,但在實際作為上,卻對美國商品設置了關稅與非關稅的各種貿易障礙。例如,美國汽車關稅只有2.5%,歐盟卻為10%,中國更高達25%;非關稅障礙則包括各種繁瑣且不透明的進口登記和認證、不科學的衛生規範、強迫外企投資要伴隨技術移轉、政府補貼、退稅、低利貸款等措施,都讓美國企業處於不公平的貿易地位。
美國對中國的貿易逆差去年達到3,470億美元,對歐盟則為1,468億美元,其中許多都來自這種不公平的對待,而非美國貿易競爭力不如人。美國對這些措施以貿易救濟回應,是世界貿易組織(WTO)允許的應對行為,不應被視為貿易保護主義的再現,美國要求的是一個真正互利互惠的自由與公平貿易。
羅斯部長對於中國和歐盟的這些指控和美國的對策,表面看來或許有理,但有趣的是,許多事情美國自己都做過,而且還只是上個世紀的事情。劍橋著名的韓裔教授張夏準在「富國的糖衣:揭穿自由貿易的真相」一書中,詳細介紹了美國其實從19世紀到1920年代以來,都是全球最具保護色彩的國家,在1865年南北戰爭結束後到一次大戰前,美國製造品的進口關稅維持在40~50%,是全球關稅率最高的國家,但美國也是經濟成長最快速的國家。遲至二次大戰後,美國以其產業優勢獨霸全球貿易,後來發現自由貿易對其有利,才開始擁抱自由貿易。這種發展和先前的英國如出一轍,英國在工業革命之後也是用各種手段保護、培育產業一段相當長時間,待凌駕了荷蘭、比利時等國後,才在1850年前後轉向對自己有利的自由貿易,甚至還曾用不光明的槍砲,迫使中國開放貿易門戶。既然美國曾經幹過那些保護主義的事情,邏輯上就不該對後進的中國,或其他不如美國的貿易夥伴加以斥責。
然而,即使美國的指摘邏輯上有問題,但巨額貿易逆差的確也是工作外流的因素之一,因此,理論上美國當然可以利用其超大進口市場的議價能力,對其他依賴其市場的國家進行「議價」,來消除「不公平」的貿易待遇、改善其「貿易條件」。
但是,這些做法有其極限,因為雖然有些措施的確是針對外國進口或投資,可以透過談判而撤除,但有些非關稅貿易「障礙」並非針對外國進口,而是後進國家自然會有的「後進作為」,例如繁雜的手續等。除非對手國願意配合,提供美國「超國民待遇」,才能讓美國企業免除那些美國自認的「貿易障礙」;但是提供外國「超國民待遇」,在國內卻會變成「喪權辱國」,政治上難以立足。因此,我們預期美國向貿易夥伴爭取「自由貿易雙向道」,會有一些成果,但無法獲得完全解決。也因此,未來存在於美國和其貿易夥伴間的貿易爭端將顯著增加,成為一種國際貿易「新常態」。
和美國貿易的各國,都必須以機動和高度的效率,來應對美國的各種貿易新挑戰,方可在這新貿易環境中妥善存活。
我國對美貿易順差雖已減少到去年的133億美元,列名美國貿易逆差國第14位,但美國還是會要求矯正各種「非關稅障礙」,如智財權、藥品、醫材、美豬、美牛等,更可能以我國「經常帳超額順差」擴大為全球次高的占GDP達14%為由,要求新台幣大幅升值,我方確實要有所因應,有關單位是否洞察,而已經擬妥對策?
聯合/反課綱青年的新一章
2017-08-06 02:26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反課綱總召朱震在北京,喊「中華青年站出來」。 (圖/擷自朱震臉書)
兩年前號稱「太陽花2.0」的反課綱運動,北區反課綱高校聯盟總召朱震帶頭衝鋒,哭著追問教長吳思華,並激動悼念死諫夥伴,成為受矚目人物。未料,朱震最近在臉書發文貼照,誇耀自己如何搖身變成「中華青年」,到大陸風光交流。
高中學生反課綱,最後取得參與課程審議大會的權利,被許多視為「青年覺醒」的成功篇章。但看今天朱震的變化,說明反課綱只是一場不成熟的騷動,而教育部的處理只是搭民粹順風車,毫不理性。朱震自己說,他要去大陸了解「中國」二字的不同解釋;但許多網友則嘲諷他,「時間是最好的照妖鏡」。
朱震兩年前反課綱時說,他在參考書上看到,「慰安婦有防止性病蔓延」等四大益處。如此不假思索地接受殖民者擦脂抹粉之論,不正是青年懵懂、易被洗腦的表徵?當時,他除了罵「建中校長有問題」、「洗腦學生,從學校做起」,也罵教長「吳溼滑,去你的」。如此,卻被當成少年英雄。
這次朱震接受招待赴陸交流並發表擁抱中國的言論,究竟是「真台獨假親中」,或如大陸網民認為的「幡然悔悟」,其實均非重點。人們看到的,只是他又一次的莽撞與湊熱鬧,卻未看到他對複雜的歷史及兩岸問題理出了什麼頭緒。
無獨有偶,最近有媒體爆料,數名太陽花學運成員輾轉赴大陸就業,但必須隱藏自己反服貿的經歷。這些年輕人要的答案,顯然都不在台灣。
聯合/誰在炮製恐懼,誰中了威權遺毒?
2017-08-06 02:26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總統府秘書長吳釗燮。 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總統府秘書長吳釗燮最近在一場演說中說,台灣的民主正在遭受威脅,因為「威權遺毒」不只試圖再起爐灶,更與對岸中國聯手合作。這番說法,彷彿過去戒嚴時期「三合一敵人」的宣傳再現,不禁讓人興起「今夕何夕」之慨。
在威權或獨裁國家,鞏固統治最好的辦法,不是使用棍棒,而是炮製恐懼與對立。冷戰時代,共產集團塑造的共同敵人,就是西方國家。在二元對立的架構中,即使民主國家也不能完全免於非民主法治手段的濫用;例如,當年美國的「麥卡錫主義」或聯邦調查局長胡佛的長期專權,均源自於此。
這類由當權者製造出來的恐懼,通常有來自內部與外部兩類。以我國戒嚴時期為例,外部的威脅當然是「共匪」,內部的威脅便是「匪諜」。因為人們恐懼被對岸統治,因此所有基於「國家安全」和「民族大義」的統治手段都被合理化,造就了民進黨口中所謂的「威權時期」。
然而,這種關於威權的描述,只要換個主詞,也完全適用於當下的台灣。吳釗燮所言「威權遺毒再起,且與中國聯手合作」,指的當然不是民進黨或其「黨友」,而是指國民黨及其支持者。此一論述,一方面也在暗示民進黨政府是「民主的保衛者」,若民進黨政府被取代,威權就可能另起爐灶。吳釗燮要說的就是:企圖取代民進黨的,就是民主的敵人。
在這樣的大旗之下,為了「捍衛民主」以及「國家尊嚴」,所有打擊對手的手段都可以變成正義之舉。在這樣的邏輯下,率先遭殃的,當然是國民黨。民進黨政府一上台,就急急忙忙通過《不當黨產條例》,對國民黨進行大規模清算,迄今未歇。最近,甚至連先前已結案的司法案件都重啟調查,欲置國民黨於死地的企圖昭然若揭。
除了對付政黨,這種假「國家安全」、「捍衛民主」之名行鬥爭及管制的作為,還延伸到其他領域。例如,調查部門起草的《保防工作法草案》,直接授權保防員進駐各單位;後來因條文提前曝光,才踩了煞車。其後,關於管制退將、離退官員赴陸,仍是相同邏輯。箭在弦上的,還有《反滲透法》、《促轉條例》等,仍蓄勢待發。一旦完成立法,民主倒退將指日可待。
彷彿立法管制手段還不夠,民進黨政府更發動輿論戰,塑造民間有「某種特定勢力在顛覆政府」的氛圍。最近的例子,如反年改團體如影隨形抗議,卻遭國安官員放話,指陳抗者能掌握總統行蹤,是因為有中共勢力介入。另外,如「減香」變「滅香」的眾神上凱道事件,也有「國安官員」稱謠言的源頭來自大陸,旨在深化恐懼、擴大打擊。
最離譜的是,連長榮空服員在颱風天集體請假,竟也遭親綠媒體指控背後有「左統」勢力操控,質疑罷工手法與中共如出一轍。這些鋪陳,目的是要把反對黨、反對黨的支持者、乃至工運或陳抗人士全部打成一夥,都說成是「和對岸聯手合作」、「意圖使威權復辟」的「民主敵人」了。
今年初,國際性非政府組織「自由之家」曾發表「民粹與獨裁:全球民主的雙重威脅」的報告,指「民粹主義和民族主義這兩股政治力量的發展,在民主國家已大有斬獲」。此一敘述,若用來描繪近期台灣的民主發展,確實是一語中的。而試圖讓威權另起爐灶的,不是別人,正是蔡政府自己。
這樣的趨勢如果持續下去,台灣的民主、法治均將被矮化成政治統治的工具。蔡政府為了維持自己的政權,不斷地濫權打擊反對黨乃至公民社會的自發力量,這其實是在刨台灣民主與法治的根基。最諷刺的是,台灣解嚴已卅年,歷經六次總統直選、三次政黨輪替,執政者竟然還在拿「威權遺毒」那一套來恐嚇人民。請問,是誰中了威權的遺毒比較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