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2月7日 星期一

經濟/翻轉經濟需有人才大戰略

.聯合報社論..太遲的國民黨vs.光說不練的民進黨
.聯合報黑白集.你不知道的自由
.經濟日報社論.翻轉經濟需有人才大戰略





經濟/翻轉經濟需有人才大戰略


2015-12-07 02:01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行政院上周拍板將大幅鬆綁外籍白領、僑外生及藍領技術工在台工作限制,包括:刪除外籍白領人才來台工作的年資、薪資門檻等限制,改採「評點制」;刪除僑外生留台工作每年配額限制;藍領外勞在台工作滿九年,可轉申請為「外籍藍領技術人才」等。政府希望這些措施實施後,每年可多延攬及留下8,000人,以填補國內勞動力的不足。
人力和人才是經濟發展的基礎條件,根據國發會估計,受少子化、高齡化因素影響,2016年起國內勞動人口每年將減少17萬人;勞動部統計也顯示,過去十年白領技術人才每年約移出2、3萬人,已變成「人才淨輸出國」。台灣人力、人才同時出現嚴重缺口,對經濟發展構成很大衝擊,政府為此大幅鬆綁外來人士在台工作限制,自屬必要,各界亦應給予支持。不過,國內因人口結構改變及產業外移所造成人力短缺及人才外移的問題,技術性鬆綁措施頂多是紓緩短期問題,未來必須有目標更清晰明確的人力及人才大戰略,從根本上解決問題,才能為翻轉台灣經濟,奠定根基。
台灣過去一直享有「人口紅利」,但據推估,工作年齡人口在今年達到1,738萬人高峰後將快速下降,到2060年將降至960萬人,平均每年減少約17萬人;若以2015至2020年估算,則每年減少工作年齡人口15至16萬人,依實際從事工作比例計算,每年勞動力減少7至8萬人,勞動力缺口將愈來愈大。
目前政府因應勞動力短缺問題,是增加引進外勞,根據內政部統計,迄今年6月,在台外勞人數達57.9萬人,較去年同期增加6.3萬人,若和四年前比較,增加約17萬,增速之快是歷來之最,預估在馬總統卸任前,台灣外勞將突破60萬人大關。光是馬總統第二任期間,外勞增加近20萬人,高達過去的五成,其中又以產業外勞增加的數量最多。
這幾年產業外勞不斷增加,說穿了,主要是為因應勞力密集產業尤其是技術層次不高的低階資通訊等製造業的人力需求,延長這些產業的生存或延緩外移。這樣的目的和國內產業轉型升級及以機器人替代基層勞工的產業趨勢,其實是背道而馳;也不足以因應國內因人口老化所造成的勞動供需失衡問題。事實上,短期外勞大量增加所帶來的問題較想要解決的問題可能更多,政府應該先檢討放寬後的成效及相關問題,再作更適切的調整。至於勞動人口減少問題,應該有更宏觀的人力運用戰略,如擴大勞動參與率尤其是婦女的勞參率,延緩退休年齡及促進銀髮勞動力的再就業,調整移民政策,以及改善產業結構等層面著手。
在人才問題方面,最近瑞士洛桑管理學院 (IMD)公布「2015年IMD世界人才報告」,在「人才外流」評比上,台灣在61個國家中排行第50名;去年也有兩份國外調查報顯示,2021年台灣將出現全球最嚴重的人才短缺危機,可見問題的嚴重與急迫性。
馬政府將人才外流視為國家安全的重大問題,也提出很多留才、引才的措施,但問題卻是不斷惡化,例如目前在台工作的外籍白領專才約僅1.6萬人,但每年移出的年白領技術人才達2、3萬人,據估計目前赴大陸工作的白領技術人才更高達百萬人以上。政府對外籍白領技術人員限制的技術性鬆綁,充其量每年可增加1、2千人,對彌補外移的技術人才,只是杯水車薪。尤其,放寬年資、薪資門檻吸引的可能只是低階的白領外勞,無法挹注國內產業轉型升級之需要。
所以,要翻轉台灣經濟,必須要有宏觀、前瞻、有效及可行的人力及人才大戰略;目前三組正、副總統候選人皆強調要拚經濟,我們希望他們能就最關鍵的人力政策問題提出具體政見,並進行充分辯論,讓拚經濟不致成為虛幻的想像而已。

聯合/你不知道的自由


2015-12-07 02:01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想要成為總統,有一條你不知道的捷徑。一名男子今年中登記改名為「黃宏成台灣阿成世界偉人財神總統」,洋洋灑灑十五字,創下最長姓名的紀錄。藉此,他也把總統二字鑲進了自己的名字裡了。
一般民眾可能不知道改名如此方便,如此隨心所欲。最初,黃宏成在本名後加上「台灣阿成」四字,嫌不過癮,又加上「世界偉人」四字,然後又加了「財神總統」四字,這口氣也符合台灣葷素不忌的多神教氣味。黃宏成本來要參選總統,因過不了門檻,轉而參選立委。
撇開黃宏成名字中那些偉大封號不談,人們更好奇的是:戶政事務所對於改名已經到了百無禁忌一概接受的地步了嗎?這個問題,恐怕戶政部門也無法回答。在這些年個人自由和權益至上的年代,什麼固有習俗、制度規範、社會共識早都被解構,拋在腦後。
最近,幾家攝影器材行連續遭到詐騙,租借器材需要抵押身分證,但詐騙者藉口身分證遺失,一個月內向戶政部門申請補發七次,因而持續得逞。令人困惑的是,這家戶政事務所一個月內向同一個人發出七張身分證,難道只知公事公辦,一點警覺都沒有,不曉得自己在為虎作倀?
再看國家大政,也充滿這類無邊無界無規範的自由。以政黨為例,今年台灣新增了廿六個政黨,使全台政黨達到二八六個之多,其中九成以上是你我沒聽過的政黨。在黨禁森嚴的年代,組黨要冒著生命危險進行;在自由無限暢飲的時代,則比成立學生社團還容易。台灣高等教育更是如此,政府想要把人人變成大學生,結果卻是大學畢業生找不到工作,政府還得編列百億元預算才能教低品質的大學退場。
你不知道的自由還很多,別人無限暢飲,可能是你埋單。

聯合/太遲的國民黨vs.光說不練的民進黨


2015-12-07 02:01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距大選僅剩四十天,朝野政黨卻選在此際就「國會改革」問題展開角力。這一戰,民眾也許興趣不大,但行家要看的是誰比誰虛矯。
國民黨執政多年在立法院擁有絕對優勢,卻受制於王金平主導之密室協商,而屢遭在野黨掣肘;此刻,由王金平領銜站出來高喊改革,令人有一種難以言喻的違和感,時機似乎嫌遲。但反觀民進黨的態度,同樣可笑:民進黨宣稱,本屆綠委共提過上千次國會改革方案,都遭到國民黨阻擋;言下,彷彿該黨具有多麼熱烈的改革宏圖。若果真如此,當時機來臨,為什麼民進黨不順水推舟參與改革,卻在那冷言冷語,光說不練?
正逢國會改選,此刻談國會改革,其實並無不當。原因是,就算改革無法一步到位,如果朝野能夠解決少許幾項影響台灣立法效能的制度因素,對於新一屆國會的運作都有一定助益,不必再卡卡四年。尤其,以目前朝野的提名看,下屆立委將出現大批不知政治及國會運作為何物的新手,雖然他們代表新民意,卻未必有能力扮演國會改革的推手。也因此,對於王金平的國會改革倡議,蔡英文問道:「不知道王金平在急什麼?」同樣的道理,亦可反問:「不知道蔡英文在推託什麼?」
要問國民黨遲來的行動與民進黨光說不練的倡議孰高孰低,不妨先比較藍綠兩黨提出的國會改革方案。國民黨團的提案有四大主張,包括:「國會議事效率化」、「杜絕非理性杯葛」、「破壞公物要求損害賠償」及「賦予國會主席動用警察權以維持議事運作」等。至於民進黨團的提案,則是以「人民的國會」、「開放的國會」、「專業的國會」為三大主軸,包含議長退出政黨活動、十八歲公民權及廢考監兩院等不同法規及憲政層次問題。
從上述主張可知,國民黨的改革方案,是從國會現有的效率不彰出發,格局較小卻也較實際,至少希望改善議事及立法效率;至於論及毀損公物之賠償,則未免瑣細。藍營這些觀點,其實是站在執政黨及國會優勢的立場思考,彷彿國民黨還未意識到自己即將失去國會主導權,因此,還在趕著幫未來可能成為國會多數的民進黨除去障礙。
反觀民進黨的國會改革方案,則是一個大頭大腦的架構,目的不在解決急迫的立法效率問題,而是要對憲法和體制大動干戈,因此才會把廢考監兩院以落實「單一國會」的構想包裹進來。換言之,民進黨的方案其實更像一個在野的高調方案,其落實則涉及了國會內規、立法、憲法等多層次的廣泛議題,由於工程浩大,改革難度極高;除非民進黨根本無意推動,或只是高懸夢想作為聖壇政治號召,否則難以落實。此外,民進黨所提主軸,包括「人民的國會」、「開放的國會」等目標,都顯得動聽而浮泛,迎合民眾口味,卻寫不出落實的路徑。
無論朝野如何唱國會改革的高調,如果不能觸及立法實質運作和效能的提升,如果不能反映社會與時俱進的思維和需要,都將只是空談。長期以來,台灣政治對於國會的反省一直停留在形式的層次,諸如立委席次減半,單複數選舉,同意權或質詢權的行使;卻從未對立委本身的責任課以更多要求,包括如何減少立委利用質詢作秀,如何建立更有品質的問政文化,如何透過更理性的辯論來推動國家大政。也難怪,對這次的改革呼聲,民眾反應冷淡。
數日前,英國國會就出兵敘利亞問題有過一番激辯,最後以三九七票對二二三票同意出兵。任何看過那場長達十小時的辯論幾眼的台灣民眾,一定印象深刻:上百個議員登記發言,朝野議員擠在狹小的議場中你來我往,質詢者發言如同發射機槍,直搗核心;首相卡麥隆即席接招回應,毫不閃躲。當時,議場外還有大批反戰民眾集結示威;表決時,堅決反對出兵的工黨黨魁柯賓作出妥協,同意黨員自由投票,最後有六十七名工黨議員倒戈投了贊成票。對台灣而言,我們在國家重大議題上,國會能不能像這樣理性地交鋒辯論,而不只是盤算一黨一派乃至一人的利益和立場?
覺醒遲緩的國民黨,和光說不練的民進黨,都該為台灣立法院的失效、空轉負起責任。說到底,藍綠同樣缺乏的,是就事論事的政治文化,而不是那些大話連篇的改革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