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3月18日 星期五

經濟日報社論/升息壓得下通膨、帶得動經濟?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  聯合報社論/公視再吹捧陳菊,證實「大菊為重」不假
◆  聯合報黑白集/官員為何敢如此囂張?
◆  經濟日報社論/升息壓得下通膨、帶得動經濟?









經濟日報社論/升息壓得下通膨、帶得動經濟?


2022-03-18 02:36  經濟日報 /   社論
美國聯準會週三宣布升息1碼(0.25個百分點)。路透


美國聯準會(Fed)聯邦公開市場委員會(FOMC)16日會議決定升息1碼(0.25個百分點),並表示將在5月初會議時宣布資產負債表縮減計畫;我國央行理監事會議隨即跟進,基於抑制通膨預期心理及穩定物價,決議調高貼放利率1碼,是十年來首度升息。

台灣的利率政策,雖有國內物價的考慮,但與美國利率政策亦步亦趨,很明顯要看美國而定。Fed 預測「點陣圖」則顯示多數官員預測今年共將升息7碼,暗示今年接下來的六次會議每次都將升息1碼,台灣動向值得觀察。由 Fed 決策內容,不難發現打的還是「安全牌」,採取的是「鷹式表態,鴿式緊縮策略口頭上說的是使出渾身解數壓制通膨,但在作法上仍是謹小慎微,生怕對經濟復甦及金融市場造成重大衝擊

當前 Fed 的處境的確相當困窘。以往無論是因為金融海嘯,還是疫情危機貨幣政策方向非常明確,就是一鬆到底一步到位,連速度與幅度都不用考慮。但現在疫情才甫見消退,供應鏈瓶頸開始放緩,又爆發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國際油價一度逼近每桶140美元,現在雖然回檔,但仍在百元附近波動,而且糧食、金屬原料及房租都大幅上漲;既拉高整體通膨率,又壓制消費支出;不僅僅是美國,全球都同時面臨經濟成長走下坡通貨膨脹攀高峰雙重風險,令貨幣政策鬆也不是,緊也不行;左支右絀,進退兩難。

無論是從全球政經情勢,還是實際數據來研判,通膨在中期間居高不下無可避免,因此不難發現 Fed 的政策目標表面上雖聚焦抑制通膨,但真正重視的其實是經濟表現。因此才會選擇「鴿式緊縮」,容忍通膨升高,避免經濟衰退;實際操作則是放慢升息腳步延緩縮表進度。Fed 如此操作,可能產生以下幾種結果。

第一,也是最佳狀況,亦即通膨退,經濟起。事實上一些決策官員對「通膨過渡論」並未忘情,仍然寄望於供應鏈瓶頸、勞工短缺、戰爭導致的原物價飆漲等通膨因子能隨著時間而消退;過渡期雖然較長,但現在距離隧道末端光明已經不遠;如果現在採取「鷹式緊縮」,經濟加速陷入衰退的風險極高。

實事求是地看,疫情這項突發事件對通膨的推升力道雖終將消退,但已經催化勞工提前退休供應鏈重組,以及去全球化結構性通膨因子;俄烏戰爭雖終將結束,但也激化經濟國家主義崇尚自給自足揚棄比較利益,導致國際貿易萎縮,又使高通膨結構化。因此上述第一種樂觀情況,已經相當接近「妄想」的程度。

第二,則是次佳狀況,亦即高通膨,低成長。「鴿式緊縮」未能有效抑制通膨,於是高通膨壓縮消費及投資,經濟復甦也疲軟乏力;但因為緊縮力道不強,仍能勉強維持低度成長。

第三,情勢相當不妙,通膨進一步壓縮需求,形成通膨居高,經濟停滯,亦即所謂「停滯膨脹」。

第四,也是最糟狀況,就是通膨持久不退,引發「工資─物價漩渦式上升,形成惡性通膨。

貨幣政策操作法則中,有所謂的「中性利率」,亦即在此一利率水準下,對經濟成長與通貨膨脹都不會產生刺激及壓抑效果。依據 Fed 自己的估計,長期的「中性利率」在2.4%上下;而依據最新的利率預測點陣圖」顯示,多數官員預測這次緊縮周期最終目標2.75%,雖比「中性利率」稍高,但問題是現在通膨率已經比2%目標超出一倍多。要矯枉,必須更強的過正。

總之,Fed 由於去年堅信「通膨過渡論」,導致貨幣政策已經嚴重落後通膨大勢,現在唯有直起直追。由這次會議的決策,不難發現 Fed 仍偏愛「一步一階梯」的漸進式升息節奏,明顯追不上通膨如搭電扶梯一般的上升速度。基於3月通膨數據受油價飆漲影響,升幅只會更高,因此5月初 Fed 會議時勢必加速升息;而且要有效抑制通膨預期,目前「鷹式表態」的力度仍然不夠,必須將最終利率目標進一步調高。














聯合報黑白集/官員為何敢如此囂張?


2022-03-18 02:34  聯合報 /   黑白集
行政院長蘇貞昌。記者曾吉松/攝影


多數人年齡增長,壞脾氣逐漸收斂,蘇貞昌卻徹底例外。他反嗆立委「叫什麼叫」、「不要臉」、「吵死了」;然後又變本加厲開罵兩天,說「猴子爬高才會被看到紅屁股」,粗俗本色徹底噴出。昔日的蘇立委或首度組閣的蘇院長,若穿越時空看到自己今天的潑皮嘴臉,只怕也要咋舌。

民進黨向來認為自己才是唯一真理,隨著實力增長,更加跋扈。閣揆帶頭耍狠秀無賴,閣員自然上行下效:王美花面對電力危機推拖拉賴,陳吉仲聽聞供需失調惱怒變臉;更別提把罵中國當發語詞,對自身外交業務卻一問三不知的吳釗燮。

相較之下,蔡總統的言行冷靜自持,卻也止於表皮。總統聲言謙卑和解、「沒人該為認同道歉」,實際作為背道而馳。說穿了,她好自扮演白玫瑰,放狗咬人髒活兒全交給部屬去辦。

執政團隊囂張無賴至此,關鍵是第四權輿論制衡近年迅速消亡。不少名嘴、學者、媒體人赤裸裸以「損不足以奉有餘」的雙標,一面向當權者送暖,一面代其鐵腕監督在野。

正因如此,邱義仁安插進華航的羅雅美,蔡政府一上台就連升四級;捅出私菸案的大樓子,風頭過去照樣官復原職。也因此,中天撤照、鏡電視經營權之爭中的政治介入,也就理所當然。在沒有價值信仰年代,還有什麼尊嚴維持












聯合報社論/公視再吹捧陳菊,證實「大菊為重」不假


2022-03-18 02:32  聯合報 /   社論
監察院長陳菊。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民眾黨發言人楊寶楨一句「大菊為重」,讓綠營認為是在諷刺陳菊身材。圖/取自楊寶楨臉書


公廣集團董事長陳郁秀近日受訪,稱公視以監察院長陳菊的故事為藍本,拍攝的歷史大劇《自由的滋味》已經殺青。這是短短三年內,公視第二度以陳菊的人物故事為主題拍攝戲劇。這種作法,正好印證外界近期對民進黨「大菊為重」的批評,確實不假。

陳菊是美麗島事件政治受難者,自有其可敬可佩的過往。然而,她進入政壇後爭議不斷,幾乎在每個位子上都引發過大大小小的質疑。但民進黨對陳菊厚愛有加,對其爭議不忍苛責,甚至迴護備至;為此,她在總統府私菸案全身而退後,外界有了「大菊為重」的評語。

此說流傳三年多,日前又因民眾黨市議員參選人黃瀞瑩楊寶楨提出這一評語,質疑監察院在北農疫情調查報告對台北市府不公。對此,綠營群起攻之,質疑黃、楊兩人歧視陳菊身材;說陳菊「為台灣民主自由奮鬥、面對唯一死刑,從容答辯」,而批評者為年輕後輩,「不應用諷刺方式賺取政治聲量」。至於質疑的內容,民進黨則始終不正面回應。

綠營用「身材」來轉移監察不公」的焦點,主要是難以具體回應這些質疑,因而另尋藉口來轉移風向。如此一來,陳菊的領導風格及監院的偏頗議題,即被略過不談。在綠營集體帶領風向下,「政治受難者」陳菊凡事都難以歸責,她所領導的高雄市政府、總統府和監察院也全免責,這合乎民主政治的責任倫理嗎?

公視為陳菊拍戲,更將「大菊為重」精神發揮得淋漓盡致。民國 109 年(二○二○年)大選投票日前一個月,公視台語台播映的《自由的向望三部曲影集,其中一部《吹海風》就是描寫陳菊。如今公視將層級拉高為「歷史大劇」,為陳菊作傳,時間正巧又是選前;如果說這不是公視向民進黨、向陳菊逢迎拍馬,什麼才是逢迎拍馬?

公視若真的公正,拍攝此劇時,當然也應加入陳菊的爭議事蹟。例如,她擔任高雄市長期間的諸多弊端,成為「菊系」領袖後搶位子的不遺餘力,擔任總統府祕書長時如何從「私菸案」全身而退;乃至她當上監察院長後,監院如何淪為迫害異己、護航綠營的工具等。但以公視及其主事者的附庸性格,自無可能在戲劇中展現這些爭議面向。

再看陳菊和公視的角色關係:陳菊是監察院長,公視屬監院監督之範圍;公視理論上是獨立運作的電台,政府官員是它監督的對象。但現實上,兩者卻水乳交融,我捧你、你罩我,毫不避諱;陳郁秀甚至得意地說,這是「讓民眾了解台灣歷史的戲劇」。在民進黨掌控一切後,公廣集團還有什麼「公共」的成分?

今年二二八紀念日前夕,陳菊和蔡總統、蘇揆等人「重返」戒嚴時期調查局和警總的「安康接待室」視察。陳菊大談自己受迫害的政治犯經歷,說「自由民主不是免費的」。但曾幾何時,當昔日「受難者」變成今日「掌權者」,其主管的機關也淪為黨派之私,成為打擊異己的工具;而她挾著昔日身分,所做所為卻不容批評。更不堪的是,政府五院競相黨同伐異,立場偏頗,又何止監院如此?

陳菊是少數仍在民進黨核心的美麗島世代成員,民進黨對她的百般迴護,甚至擦脂抹粉,並不令人意外。因為民進黨塑造的「陳菊形象」,就是民進黨希望留給民眾的「民進黨形象」;若陳菊形象崩塌,民進黨形象也會受累。事實上,所謂「大菊為重」,其實是民進黨追求的「掌權為重」:為了鞏固權力顛倒是非黑白欺騙百姓,都在所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