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4月7日 星期二

經濟日報社論/ECFA將滿十年…為變局做好準備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351617/web/

◆  聯合報社論/多人解除隔離後才確診,暴露防疫部署滯後
◆  聯合報黑白集/協尋千萬口罩
◆  經濟日報社論/ECFA將滿十年…為變局做好準備






經濟日報社論/ECFA將滿十年…為變局做好準備


2020-04-06 23:49 經濟日報 /   經濟日報社論


最近陸委會呼籲中國大陸「政治歸政治,經濟歸經濟」,不要貿然停止在民國109年(2010年)6月29日簽署即將屆滿十年的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 。此與過去民進黨在野時,嚴厲指責ECFA是傾中賣台,對台灣有害無益,並且利用ECFA後續簽署的服務貿易協議激化反中情結引發太陽花學運,甚至也曾宣示執政後將廢除ECFA的立埸形成強烈的對比

與其他自由貿易協定(FTA)相同,ECFA也有終止條款ECFA第16條規定,任一方可以書面通知對方要求終止協議,在30天內雙方應展開協商,若協商未能達成共識,則在書面通知180天內協定正式終止。國際上也有終止FTA的例子,通常是基於經濟的考量。例如川普總統認為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TPP),對美國負面衝擊過大,所以在民國106年(2017年)1月上任後,立即宣布退出TPP,距離簽署還不到一年,TPP其他成員雖不樂見但也莫可奈何。

ECFA是兩岸關係正常化的基礎,ECFA一旦停止,不僅帶來經貿的衝擊,對於兩岸關係更是影響重大。目前兩岸關係不佳,且欠缺溝通互信和管道,中國大陸若真要廢除ECFA以限縮兩岸經貿往來,我方也只能接受。中國大陸甚至也有可能不按牌理出牌,通知我方不經協商程序而直接終止。

若ECFA終止,其核心早期收穫計畫也將停止兩岸自民國100年(2011年)開始實施早收計畫降稅,中國大陸對台灣開放539項早收產品,包括農產品、石化、紡織、機械及運輸工具等。台灣則對中國大陸開放267項產品,包括機械、石化、運輸工具、紡織等產品。

民國100年(2011年)中國大陸早收產品的平均關稅率約9.5%,至民國108年(2019年)對其他非FTA區域的平均關稅率調降至7.3%但仍然偏高。而台灣早在民國102年(2013年)早收產品已經開始享受零關稅的紅利,未來ECFA若是終止,早收產品平均關稅會提高到7.3%,對於廠商是一沉重的負擔。

目前中國大陸與韓國、東協的FTA也已生效,這些產品大多已是零關稅,另外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也有可能在今年簽署,如果ECFA終止,台灣對中國大陸出口將面臨明顯的關稅劣勢。

雖然台灣對中國出口主力資通訊產品早已零關稅,民國108年(2019年)台灣對中國早收產品出口約為196億美元,占台灣對中國總出口的11.3%,總體來說影響不大,但早收項目中農產品、機械及紡織的出口,仍是以中小企業為主,對特定企業的衝擊,仍不可輕忽。

事實上,為了避免受美中貿易戰波及,台灣企業將生產由中國大陸移回台灣;為了擺脫對紅色供應鏈的依賴,台灣企業降低在大陸投資而在台灣加碼。未來台灣應利用本身的優勢,搭配FTA的網絡,強化出口能量,鞏固台灣成為亞太生產及營運的重要軸心,然而ECFA終止會減損台灣在此方面的競爭力。

雖然民進黨執政後開始正面看待ECFA,甚至還希望雙方可以重新啟動未完成貨品貿易及服務貿易的談判,但目前兩岸連最基本的官方往來都已中斷,更遑論雙方上談判桌。而且對於台灣參與區域經濟整合,民進黨執政前後立場不一致,必須自圓其說目前部會之間卻時常不同調,也有待整合

例如陸委會認為ECFA對台灣重要而且有益,希望中國大陸不要逕行終止;但是經貿部門早在ECFA可能終止的消息傳出,即在營造ECFA涵蓋產品範圍小,占台灣貿易比重低,對台灣影響不大,希望可以淡化衝擊。

台灣在推動區域經濟整合,立場時常自相矛盾。例如政府對於加入希望渺茫、但對台灣影響很大的RCEP,通常雲淡風輕帶過,認為對台灣衝擊有限。反觀對於影響力不及RCEP,台灣還有些許機會加入的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CPTPP),政府卻強調其重要性,全力推動加入此種不平衡心態會成為台灣參與區域經濟整合的最大絆腳石











聯合報黑白集/協尋千萬口罩


2020-04-07 00:05 聯合報 /   聯合報黑白集
總統宣布,捐贈疫情嚴重國家一千萬片口罩。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蔡英文總統大器宣布,捐贈疫情嚴重國家一千萬片口罩。這在疫情吃緊且國內口罩需求孔急的情況下,難免和政府當初宣示的救人得先自救原則扞格;但國際互助救人急難,絕對是好事。讓人不解的是政府是如何出這一千萬片口罩的

捐贈時,蔡英文說,口罩日產量已達一,三二○萬片。但自實施實名制以來,即便追加網路每日釋出一百萬片,政府供給民眾的,只有二百多萬到四百多萬片口罩。也就是說,發到一般民眾手上的,僅每日產量的二、三成。

指揮中心曾說,口罩徵用,分為民生、醫療、公務防疫、商業需求和儲備五項。依早先資訊,後四者每日配給量約三百萬片;即便後來因產量擴增而加成配發,應不會超過四百萬片。加總計算,竟有二百多萬到五百多萬片口罩「不知所終」。

指揮中心從未完整公開每日口罩生產、分配數量,外界只能零星拼湊:捐口罩究竟是「行有餘力」,或是「打腫臉充胖子」。撇開黑數不談,近兩個月共分配警察三百萬片口罩,平均一天五萬片。但台灣共六萬多警察,每人一天分配不到一片,能算「行有餘力」嗎?若真的「行有餘力」,還需要陳時中公開教大家怎麼用電鍋蒸口罩嗎

合理推論是,政府早就在布口罩外交之局,不是「行有餘力」,而是暗槓產能」,等待時機出手。這也可解釋,為什麼產能節節升高,政府還是捏著統一徵用不肯鬆手了










聯合報社論/多人解除隔離後才確診,暴露防疫部署滯後


2020-04-07 00:06 聯合報 /   聯合報社論
指揮中心要求,居家隔離檢疫者解除隔離後,再增7天自主管理。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根據指揮中心的疫情報告,最近出現了一種新的狀況,令人擔心。短短三天,即有六人是在結束十四天的居家隔離後數日,才被追溯發現為確診。這種情況,一則說明病毒的潛伏期遠較專家預估的十四天還長,二則暴露政府自詡的決策超前部署已出現追趕不上疫情變化的滯後現象

最近連續多日發現的「召回確診」或「事後確診個案,以某奧捷旅行團的成員為最多。該團在三月五日至十四日赴奧地利、捷克旅遊,返國時,首位成員(第六十二例)因發燒被檢疫站攔檢,十六日確診。次日,其一名同行家人(案七十二)也因發燒,在醫院採檢通報確診。又隔一日,同團一女性(案一○四)因咳嗽就醫確診;同日,該團四十多歲男性領隊(案一○八)亦告確診。不幸的是,這名領隊住院僅十一天,即在廿九日病重身亡;張上淳稱,其重症原因是體重過重」。

儘管這個旅遊團有多人確診為重症」,但指揮中心並未注意到情況的嚴重性,亦未要求對所有成員全面檢測在領隊死亡次日,該團成員即已結束居家隔離,開始自由活動。未料,其中有一對夫妻(案三三八、三四一)事後赴心臟科回診,經醫師質疑通報,才發現自認「無症狀的兩人肺部均有浸潤現象在六人確診後,指揮中心主動回頭追蹤檢查該團另十一名成員,周日又宣告有三人確診

此時,該團已有過半成員確診,且距離該團首例感染者被查出確診,已整整過了廿天,也過了政府規定的居家隔離。試想,如果疫情指揮中心稍有警覺,及早對全團成員展開全面篩檢,而不是任由他們判斷自己的身體有沒有不適才分別就醫,政府也許能更早掌握並防堵他們的疫情擴散。遺憾的是,指揮中心既不對近期的境外移入者進行普篩,對於可疑的群聚團體又遲不採取積極作為;如此消極被動的部署,哪裡稱得上超前」?

在居家隔離期滿後多日,才被查出確診,不能不說是我國防疫部署上的一大漏洞原因是,在患者自覺無症狀的自由活動期間,可能不知不覺地將病毒傳播得更遠,並傳染給對他們毫無防範的人。同樣的問題,還不僅限於奧捷團的旅客,第三五○例自美返國的年輕男子也是如此。他因與確診者同班機返國而被列為居家隔離對象,於本月二日結束隔離,隨後因自覺有症狀自行赴醫院就醫,才被檢驗出是陽性。

正因為頻頻出現隔離期滿才確診的案例,疫情指揮中心近日才會追加要求,居家隔離檢疫者在解除隔離後,需要再增加七天的自主管理」。其目的,就在防堵一些輕症、無症狀乃至患者刻意隱瞞而漏失的案例。畢竟,新冠病毒肆虐至今其典型徵候不斷變化,除了發燒咳嗽,屢有患者自述喪失味嗅覺,最近更出現腹瀉症狀。如果我們的抗疫戰線還擺在旅遊史或呼吸道症狀的焦點上,甚至以為經過十四天的隔離即已足夠判斷誰有無感染,顯然追趕不上疫情發展變化,而將被自己的常識慣性所拖垮。

短短三天,出現六個解除隔離後才確診的案例,不能不說是一個嚴重警訊這也讓人想起,第十九例白牌計程車司機死後才確診的例子。白牌司機死後才確診為新冠肺炎患者,當然已來不及搶救;但這個案例之所以發現,是陳時中參考新加坡的經驗,對社區不明原因且無旅遊史肺炎患者擴大採檢,這也是對自身防疫盲點一次突破

對付這場前所未見的全球大流行,各國需要的正是這種隨時自我檢視自我省察警醒心態,才足以攔截那些依附在衣著光鮮的人體中四面八方而來的狡猾病。指揮中心近期已多次錯過國內專家的警告,請敞開心胸聽取建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