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2月24日 星期四

經濟/打造可長可久的新經濟政策

.聯合報社論..藍綠陣營中的兩股詭異沉默
.聯合報黑白集.向一切文明優越性說yes
.經濟日報社論.打造可長可久的新經濟政策




經濟/打造可長可久的新經濟政策


2015-12-24 01:56 經濟日報 社論


七大工商團體近來陸續向三位總統候選人提問,重點都圍繞在經濟問題;對於下一任台灣領導人而言,經濟絕對是最重要的課題。台灣經濟萎靡不振,政府也有應對的政策陸續推出,為何投資卻愈來愈低迷、勞動市場猶如一攤死水、市場愈來愈傾中、被全球價值鏈邊緣化的跡象愈來愈明顯?幾番思量,或許與經濟舵手沒有掌握對的成長設計之法,更未具備正確的態度有關。
先就正確的方法而言,近年台灣經濟政策看似言之成理,卻難以收效,原因或在於其缺乏正確的觀念。經濟學家卡普蘭(B. Caplan)曾指出,當經濟政策背後的思維錯誤,經濟便可能產生始料未及的後果,並落入觀念陷阱(idea trap),進而形成惡性循環。例如台灣政府曾力推兩兆雙星產業欲在全球競爭中求勝、寄望調降遺贈稅吸引資金回流,並創造投資,後來證實兩者皆失敗,原因就是將經濟政策限縮為產業政策及誤用經濟理論的結果,造成日後經濟發展失衡、房價被回流資金炒高的後遺症。而這種回應民意的直覺式政策思維,無疑是使經濟問題惡化的源頭。
至於,什麼樣的經濟政策設計才是對的?安洪(P. Aghion)與杜爾洛夫(S. Durlauf)的〈從成長理論到政策設計〉(From Growth Theory to Policy Design)研究指出,無論經濟發展的程度為何,能長期刺激經濟成長的政策有四:一是藉由健全的智慧財產權保護機制,提供創新誘因;二是藉由健康的金融市場,增進資源運用效率,讓有能力發展且願意承擔風險者,有築夢的機會;三是培養高素質的人力資源,讓勞工得以快速學習與模仿先進技術,也能提高研發成功的機率;四是促使總體經濟穩定,可讓實質利率持穩,個人亦願意做長期性投資。
同時,已處在技術前緣的國家如欲保持領先地位,就像目前台灣諸多產業面對中國的莫大威脅下,想持續保持相對優勢,就必須再做出額外的努力,例如維持產品市場適度競爭,使市場既存者與新進者都有提高技術質量的壓力,避免在競爭中被淘汰;藉由提升高等教育水準,增強發展先端技術的能力;建構一個活絡的籌資市場,特別是股權融資市場,讓較難透過銀行等間接金融取得資金的新創者,得以在認同理念的投資者襄助下圓夢;提升民主素養,藉此形成穩定且經商環境友善的法治框架;鼓勵企業組織有效分權,讓各具特殊功能的事業群能更有效率的發揮經營綜效,既可相互呼應,又不會互相拖累。
其次,比起正確的方法,更重要的是執行經濟政策的態度。因為方法對了,但態度錯了,極易造成政策失靈;主事者做決策時須穩扎穩打,依據大量的實證證據,且因時因地、有所本的調整策略,而非押寶式地寄望一夕逆轉勝的策略。再加上台灣經濟政策長期過度偏向於產業政策,導致每次總統大選時,各政黨候選人的經濟政策皆端出對若干產業政策的願景,且冠上該產業發展成功即可帶領台灣自現有困境中突圍的特效藥式包裝,這次也不例外。這種過度偏向產業的經濟政策框架是無效率的,會讓經濟陷入脆弱狀態。一旦有更大的競爭勢力出現,就易嚐到節節敗退的苦果。
誠然,新領導人在上任之初有迅速回應民意的壓力,尤其是台灣民眾多年來有著透過投票,選出一個經濟救世主的迷思,常使新領導人極易在短時間內輕率地做出大刀闊斧的改革,甚至不斷進行組織改造與重組,導致人才流失,也讓經濟政策逐漸失去可持續性,政府施政效能自然大減。事實上,台灣需要的是一組願意認真診斷自身經濟的優勢與弱勢,並獲取明確的依據後,才慎重引導經濟轉向的舵手,亦需要一個懂得依循當代經濟成長理論而完整規劃的施政理念與政策組合,真正為台灣長遠發展著想,且經得起時代考驗的團隊。

聯合/向一切文明優越性說yes


2015-12-24 01:56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柯文哲說,他在正式場合不穿西裝,「是向西方文明的優越性說NO!」
這是典型的柯P語法。乍聽起來,不受繩墨,別具一格;但一經斟酌,即發覺其譁眾取寵,甚至故作白目。
穿不穿西裝,或許顯示性格,也有穿得好不好看的問題。賴清德在台南大熱天也穿西裝,柯文哲不喜穿西裝,主要是不一樣的「型」。若自己不是穿西裝的型,卻故作瀟灑地把不穿西裝說成「是向西方文明的優越性說NO!」這就太誇張,也太矯情。
不穿西裝,就能表示「向西方文明的優越性說NO」嗎?西方文明的優越性只在西裝而已嗎?把不穿西裝說成「向西方文明的優越性說NO」,這是唐吉訶德,還是阿Q?
柯文哲該看看自己,從髮型、眼鏡、襯衫、夾克、皮帶、西褲、自行車裝、皮鞋、球鞋,哪一件不是「西方文明」?少一件西裝外套,就算說NO了嗎?再回家看看,廚具爐灶、浴盆馬桶、鋼筋水泥、沙發床、沙發椅、電腦、電視,哪一件不是「西方文明」?再想想,民主選舉、司法獨立、人權法制,及全球化的概念,幾乎盡是「西方文明」。更何況,柯P專攻「西醫」,也能說NO嗎?
中國文明,在日常器物層次,幾乎只留下一雙筷子和一副麻將牌。若要「去中國化」,連筷子都是「異國文明」。倘無此種覺悟,只因不穿西裝,就說「是向西方文明說NO」,這是慷慨激昂?還是井蛙之鳴?此種邏輯,與在護照上貼張貼紙向中華民國說NO何異?
柯文哲語錄中,充斥此種禁不起再思再酌的話語。不要自以為是超人,沉溺在「向西方文明優越性說NO」的矯情與虛榮裡,而應有「向一切文明的優越性說yes」的謙卑。

聯合/藍綠陣營中的兩股詭異沉默


2015-12-24 01:56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選戰的喧囂讓人受不了,但如果選戰過度靜寂,也是詭異得讓人難受。這次選舉,藍綠陣營都出現了奇特的沉默螺旋:綠營那些平日口舌便給凶狠好鬥之士,乃至動見觀瞻的派系大老,一年來近乎銷聲匿跡,彷彿都入山修行去了;至於藍營內的各路黨政名士大老,在坐享多年權力名位之後,面對執政黨江山崩危的情勢,彷彿與己無關,甚至懶得出來扶一把,冰冷的態度讓人不解。
先談綠營內部的沉默。蔡英文當前形勢大好,民調遙遙領先,眼看執政大權如探囊取物;在這種情況下,各路派系及大老們如果在一旁多言,反而可能平添變數,為選情減分。因此,「閒雜人等」暫且迴避,等待蔡英文政權穩穩到手,屆時有話再說不遲;從選戰策略看,這是完全正確的招數。
然而,這樣的沉默不免讓人感到詭異和好奇。其原因有三:第一,那些平日發言辛辣、心機百轉的綠營人士,居然能夠放下身段自封其口,是顯示他們全然甘心臣服於蔡英文的領導嗎?或者未來執政的權位分配已分別打點完畢?第二,從選戰隊伍看,蔡英文已經另行建立了她自己的人馬,這是否意味傳統民進黨的派系勢力,將被大舉排除在蔡英文的執政核心圈外?第三,目前綠營內部的一片靜默,塑造了一種表面祥和、誠服的假象;而一旦政權得手,或在某些議題的決策上稍有分歧,會不會又出現「闔各言爾志」的紛亂景象?如果會,那麼今天的沉默豈不是對選民的欺罔?
再談藍營內部的沉寂。國民黨在總統和立委提名過程中一波三折,因自亂陣腳而大失人心。更嚴重的,是黨內的離心離德,重臣大老滿座皆是,但論及整合、協調,卻無人願意穿梭出力;論及率軍執掌兵符,更是個個避之唯恐不及,最後才由胡志強扛下。這些大老在國民黨享盡了榮華,如今面對殘破的江山,且別說要道歉,難道連隻言片語的辯白都說不出口?
更令人扼腕的是,在這些觀望的藍軍之中,竟有一些人馬,是在覬覦下任黨主席的職位且預為布局,等待下月朱立倫敗選之後,立刻進場搶位。這樣的心機,簡直令人不可思議。試想,目前國民黨正在對外作生死存亡的殊死戰,這些人不思積極出力輔選,卻等著賺藍軍敗選後的殘羹剩飯,這是多麼自私的心理。更有甚者,有人認為,如果朱立倫輸得愈徹底,自己明年奪得主席職位的機會反而愈大;也因此,除了無意出力助選,甚至不斷冷言冷語相譏。這種以孱弱自己政黨來咀嚼個人機會的人,如果黨主席職位真得落到他們手中,國民黨還有重生的希望嗎?
國民黨目前的分崩離析,主要的癥結,就在黨內為自己利益盤算的人太多,為黨的利益盤算的人太少;想要別人為自己出力的人多,而想要幫別人出力的人少。其結果,自然是一盤散沙。事實上,即使今天藍軍的選情如此惡劣,如果黨內能做一兩件讓人民感動的事,或者有人捐棄成見表現出一些熱血和義氣,也都有助於拉抬低迷的聲勢,喚回一些選民的心;遺憾的是,除了胡志強出面承擔之外,我們至今只看到爭相走避的大老,看不到積極奉獻的志士。
比較藍綠兩黨內部的詭譎沉默,兩者都是為了權力與自保。不同的是,民進黨內的靜寂,至少具有「大局」的思考,目的在幫助蔡英文奪得執政權;而國民黨內的冷漠,則大半出於自私,該攻的不攻,該守的不守,忍見藍營崩裂。再進一步分析,這種「雙沉默」現象,反映了朝野兩黨進行中的質變。在民進黨而言,當「英派」引進不同的力量進入其團隊核心,將使綠營內部傳統派系勢力受到壓抑、甚至稀釋;這可以促使民進黨作更大的轉型,但如果傳統派系不服而反撲,蔡英文未來的改革企圖或執政計畫就會受挫。在國民黨而言,繼去年底地方選舉的重挫之後,如果這次大選不能稍稍止血,勢必會有另一波令人憂心的崩裂。更大的問題在,如果國民黨無法釐清自己的敗因和未來走向,卻在灰心喪志之際任由黨的領導權落到某些野心人士或偏激者的手中;如此一來,藍軍要東山再起,恐怕就更無望。
對於厭憎喧囂的選民而言,今年藍綠兩股超乎尋常的沉默,其實也是個對比式的提醒:詭異的安靜,有時候比喧鬧更可怕;而政黨的善於偽裝,則是對民主的詐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