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1月12日 星期四

經濟日報社論/美中脫鉤...進行式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359034/web/

◆  經濟日報社論/美中脫鉤...進行式
◆  聯合報黑白集/選前共諜,選後爺爺
◆  聯合報社論/公視不是俎上肉,吃相請文明一點






經濟日報社論/美中脫鉤...進行式

2020-11-12 03:59  經濟日報 /   經濟日報社論


由於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全球經濟衰退、中美衝突升溫等事件重擊,令各界特別關注10月26至29日召開的中共十九屆五中全會會後,各界發現中國正定住心神在走自己的路」,而本次會議研議的十四五規劃」(民國110-114年(2021~2025))建議方案、推出的「民國124年(2035年)遠景目標」,在描繪中國經濟發展方向中期目標長期願景的同時,也隱然揭示了無論美國大選結果如何,美中脫鉤仍是進行式

首先,「2035年遠景目標」雖尚無細項內容,卻已具體指出民國 124 年(2035年)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準」。市場估計,此目標是指民國 124 年(2035年)國內生產總值再度翻倍,人均 GDP 進入 2 萬美元水準。

其次,就「十四五規劃」建議來看,它圍繞在科技創新、擴大內需、供應鏈價值提升、擴大開放及新城鎮化五大面向,且以擴大內需與科技創新為最重要的發展目標擴大內需無非是指今年年中以來,中共高層頻頻提及「內循環」概念。而從本次公報的解釋「依託我國大市場優勢,促進國際合作,實現互利共贏」可知,中共中央深知自身強項即為龐大的市場優勢,是以雖用國內國際「雙循環」加以包裝,但重點仍是要在未來五年積極擴大內需市場

確實,作為一個 14 億人口的經濟大國,中國不可能一直仰賴外需做為經濟成長的主引擎,最終還是得回到內需的成長軌道。但早在金融海嘯期間,中國即進行「投資轉消費」的經濟轉型,十多年來進展始終有限,主因就是中國內需深受「雙高」─高儲蓄率及高房價所制約。不僅貨幣乘數效果難以發揮,內需循環也不順暢,加以過高的房價所得比,配上有土斯有財的傳統觀念,讓中國民眾在購屋後的可支配所得比例大受房貸侵蝕,進而緊縮消費

再者,建立自主性的關鍵技術需要持續投入龐大的研發經費,在不依賴外國資金下,有賴國民儲蓄注資,遂抑制了消費擴張。不過,即使「科技創新」與「擴大內需看似彼此扞格,卻也存在相輔相成的關係。因為當一國擁有產業關鍵技術時,在產業鏈中可獲得相對較高利潤,也較有能力支付較高的薪資,從而帶動內需擴張。同時,高科技產品也較能觸動民眾的消費意願,有助提升內需。然而,由於中國將正式越過人口紅利高峰,加上除了高房價、高儲蓄率外,未來幾年還得面對養老金改革貧富不均惡化等議題,「十四五規劃」要如何落實達成,仍存在相當大的挑戰。

至於市場最關心的美中關係變化,本次會議公報要求「十四五規劃」要在關鍵核心技術上實現重大突破,進入「創新型國家前列」的目標,較民國 105 年(2016年)的規劃提前了五年,顯露出中國亟力想擺脫美國掣肘的企圖心畢竟,過去四年川普政府發起的科技戰及對關鍵技術禁令,的確打在中國經濟發展的痛點之上,讓中共中央決心加快步伐建立自主性關鍵技術

更值得注意的是,公報中提及習近平做為「核心領航掌舵」,比形容毛澤東「偉大的舵手」之外,還額外論述了經濟發展外的目標,如未來五年要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日益豐富,中華文化影響力進一步提升,中華民族凝聚力進一步增強」。若再考量中國已刪除國家主席任期,讓人不得不揣想習近平將持續擁抱民族主義,並為其長期執政鋪路

諷刺的是,川普總統萬萬沒想到,他所發起的美中貿易戰和科技戰,不但強化了習近平在黨內的地位,也讓中國徹底理解到,經過川普這場貿易保護主義的洗刷後,自由貿易推動全球高速成長榮景難再,而中國也已作好準備鏖戰到底。易言之,美中脫鉤的基調仍將是十四五規劃期間未來進行式,也仍將是全球經貿關係主旋律











聯合報黑白集/選前共諜,選後爺爺


2020-11-12 03:53  聯合報 /   聯合報黑白集
美國大選選前不到半個月,一項15國的跨國民調顯示,台灣是擁有最多「川粉」的國家。美聯社


美選大勢底定,各國同感鬆了一口氣,台灣卻出現「拜登恐慌」。選前,蔡政府遭華盛頓郵報點名偏袒共和黨,立馬開國安會自清沒選邊選後,則忙著與出征在台協會黑拜登川粉切割,甚至乾脆指控瘋狂川粉境外機器人,而批評政府押錯寶的則是親中勢力。這等甩鍋本事,顯示民進黨政府和川普很神似,壞事都推給中共與政敵。

綠營「拜登恐慌」,不只對川普劃清界線,還急與白宮新主攀親帶故。蘇貞昌的「蔡總統致電拜登」,吹牛裝熟,立刻被戳破。更令人稱奇的是,府方翻出拜登一月祝賀小英連任的推文,暗示雙方早有淵源,卻也證實華郵報導拜登雖贏得民主黨初選,但外交部看他連參議員都不如,連就職典禮都未讓其賀電露臉

民進黨自詡與民主黨有歷史交情,也難洗白台灣是川粉大國、黑拜基地。選前除華郵點名蔡政府,同時有紐時起底大紀元背景,及 NBC 揭發蘋果日報製造假訊息,皆挺川貶拜。這些偏頗材料被綠媒來料加工,復經綠營宣傳機器包裝在國內外散播,拜登頓時變成縱容敗兒與中共情治部門金權交易的「共諜」。

選情風向驟變,綠媒跟風改讚拜登「鄰家爺爺」,卻難撼動土產川粉流連「我川威武」。畢竟,川普此去,辣台派將指望誰帶頭對北京喊打喊殺?











聯合報社論/公視不是俎上肉,吃相請文明一點


2020-11-12 03:44  聯合報 /   聯合報社論
公視第七屆董監事審查會議決議董監事候選人只要獲「出席委員」四分之三同意便通過。圖為公視外觀。記者潘俊宏/攝影


三個月前,文化部強要公視成立國際頻道擔任政府的「大外宣」工具,利用恐怖平衡得逞;後在輿論批評下,方才作罷。近日,公視董監事審查委員為了難產的董監事召開審查會議,在國民黨推薦的五席委員全數缺席下,出席者竟臨時提案修改審查規則,規定只要出席者四分之三同意便算通過這種擅自修改遊戲規則的做法,嚴重違反母法公共電視法》,連綠營立委都覺得離譜。

公視法》規定,公視董事人數由十七至廿一人組成,董監事須經朝野共推的審查委員四分之三以上之同意。文化部去年九月提出名單,僅七人過關,迄今難產。這次會議,國民黨推薦的五名審查委員悉數請假,遭文化部長李永得批評是「政治綁架」,是故意要造成會議延宕。而出席的十名委員中,有人提案修改審查辦法,將立法精神要求的「全體委員」四分之三通過,改為經「出席委員」四分之三通過即可。表決結果,以八比二同意通過修改辦法

此舉引發的一大爭議是:審查委員有沒有資格修改《公視法》條文,將四分之三的門檻由「全體委員」改為由「出席委員」決定?答案顯然是否定的審查委員是一個臨時性任務,負責單屆董監事的產生,當然沒有資格修改法律。這就好像各種運動比賽一樣,裁判只能依照人們共知的比賽規則吹哨,不能擅自變更規則。文化部若覺得母法的標準太高,造成單一政黨的委員易於集體杯葛,那它應該訴諸立法途徑去修改《公視法》條文,這才是正途。再不然,文化部即應提出更多元、更均衡的名單,以爭取審查者的認同,而不是鑽文字漏洞在那裡取巧。

檢視審委當天擅自修改審查辦法的過程,十名出席者中,民進黨推薦者占了八人,另兩人各為民眾黨和時力推薦。最後以八比二通過修改,其中一位在野黨委員持反對意見,即連代表民進黨的委員也有人不贊成。換言之,這次會議僅以八人的意見,就要永久性地改變公視董監事產生辦法,不僅是程序及標準的僭越民意基礎也薄弱到可笑的地步以致,最後連李永得也不確定這樣的決議是否有效,聲稱還要詢問法務部法律見解

事實上,李永得與其去徵詢法務部意見,還不如去問問立法院:我國的法律可以這樣修嗎?若八名審查委員即可修改《公視法》,那麼,台灣人民還要選立法委員做什麼?如果制度有這麼方便,那麼閣揆蘇貞昌趁藍委不在隨便找個空檔把施政報告念了,哪裡需要忍受沒完沒了的杯葛?公視審查委員可以擅作主張,但是,李永得能說文化部比立法院大嗎

多年來,人們早已看膩了朝野政黨把公視當成禁臠而輪流宰割的戲碼。公視因為有公帑補助,因而不時能製作出水準出眾的戲劇節目;但在現實議題的報導上,則不時因執政者的干預而有特定偏向,已無法持守真正的「公共」服務。這點,恐怕是它難以擺脫的宿命。最糟的是,朝野政黨每每在董監事換屆時爭鬥不休,不僅使董監事難產成為常態,更往往引發不同陣營專家學者互相攻擊,每次皆帶給公視負面形象,也加深社會裂痕。諷刺的是,在董監事難產時,公視往往仍能自主運作無礙;這也說明,公視董監事其實功能有限,而政治人物的鬥爭算計更是對社會無益的煙硝。

我們呼籲公視審查委員公正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公視不是砧板上的豬肉,吃相請文明一點至於國民黨的審查委員,若一再集體請假,將難脫失職之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