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4月17日 星期日

名家縱論/人工智慧不是煩惱之源\星期透視/從詐欺案 看兩岸政治互信與互動

.名家縱論/人工智慧不是煩惱之源
.星期透視/從詐欺案 看兩岸政治互信與互動
.犯罪管轄權/想起劉自然 你心虛嗎
.犯罪管轄權/以主權之名 放縱犯罪
.犯罪管轄權/加害人人權vs.被害人眼淚
.犯罪管轄權/法律逼我們…愛汝之敵人
.犯罪管轄權/司法如此 誰「不敢」入歧途?
.新政府 親美日 遠中國
.扁朝歸隊、「壞蛋」爛攤…人民好悶
.畫中有話/老人.小狗.娃娃車
.轉型正義 不當國產要還「原」





名家縱論/人工智慧不是煩惱之源


2016-04-17 02:00 聯合報 陳

AlphaGo與南韓棋王的「人機大戰」,引發各界對人工智慧前景的熱烈討論。(美聯社)

三月十二日,人工智慧系統AlphaGo在與韓國棋王的大戰中取得三連勝,等於在五戰三勝對抗中提前勝出。消息傳出,全球媒體紛紛解讀、評論,其勢漪歟盛哉,致掩蓋三月十四日一家Fintech公司Honest Dollar被收購的消息。為何將Honest Dollar與AlphaGo相提並論?該公司只是一間位於美國德州的新創公司,購併細節又未透露,會被淹沒在新聞洪流中自不足為奇。但兩個接續事件都有一共同點,就是再度燃起人腦是否會被AI(人工智慧)超越的問題。
收購HD的是投資銀行界巨擘高盛公司(GS),高盛近年來雖然表現頗具爭議,但收購一家專為小型企業或獨立執業人士做退休規劃的新創公司,其策略思考為何?值得注意。
去年十二月我在逢甲大學演講,談創新科技對金融業的影響,記得一開始我出示一張投影片,提到美國未來學專家庫茨威爾(Ray Kurzweil)在二○○五年的名著The Singularity is near(奇點將近)。該書中,庫茨威爾預測人工智慧的各種里程碑,最後並推論二○四五年時人工智慧將超越人類智慧。十年過去,原本對該書一笑置之的人,開始不安,「奇點」是否會來?甚至提前到來?當天我在講堂表示,我沒有答案,也無能提供答案,但很確定在金融業因為創新科技使人類失業、金融風貌改寫的日子,會很快到來,金融界應提早因應。在回答聽眾疑惑時,我還舉例:二○○三年時,日本Nikko等三大券商在經紀業務方面曾囊括半數市場,至二○一四年再看統計,已不見原先三大名號,原來網路券商(如Monex、樂天等)興起後,挾迅速、平價、靈活優勢,使原三大券商在市占統計上竟淪為「其他」。
AlphaGo的戰績,說明庫茨威爾的論點不是科幻小說。且對某些特許行業而言,不用等到二○四五年,由於顛覆性科技導入(網路、IOT、行動科技、大數據),原先以公眾利益為前提受法律的監理或較高的進入門檻(另一方面也是保障),瞬間顯得意義盡失。最近一年來,東吳大學舉辦一連串的財經講堂,其中至少有三場是針對特許行業受創新科技衝擊,在監理上、策略上、經營上應有的改變與因應,包括金融業、小客車業以及媒體業等,每一場次都受到不同特許行業的關注,顯示業界面對創新科技的關切與迷惘。
前述高盛所買下的Honest Dollar,以每月八美元代價為小型公司員工或獨立執業人員(例如:計程車司機、水電工)提供平價的退休理財規劃。據說只要提供風險偏好係數、收入等財務資料、投資期限等資訊,就可在九十秒內得到投資組合的建議,這種商業模式與高盛以往服務高淨值戶的作風不同,姑不論是否意味高盛策略的改變,但至少表示高盛看好以Robot Advisor(機器人理專)提供輕鬆、平價理財顧問的市場,已符合我去年所說機器人理專對目前銀行財富管理業務的影響。回想十多年前,我在銀行董事長任內率先設立財富管理部門,視為明日之星,現在又要呼籲財管部門注意自己飯碗,真是情何以堪。
巧合的是,AlphaGo五戰結束後次日,英國金融時報有篇專欄,題目為Robots invest money better than people,在圍棋、理財、駕駛,甚至在其他愈來愈多領域中,人工智慧的機器人都有機會勝出,其實國外早有研究顯示,機器人藥師已可取代人類,只是各國政府不知如何面對此一另類社會問題。所以職業受威脅的,絕不止於金融從業人員。
需要擔心嗎?我倒欣賞圍棋大賽後馬雲所說「人是有感情與愛的」,還有林文伯所說「人會有情緒」,不論是對弈或對談,面對一位有情緒、有感情還有愛的對手,還是比較享受的事。
職業受AI衝擊,是要及早因應,但不必過分悲觀,畢竟人工智慧是人類智慧所創造,以更迅速、更有效率的方式改進人類生產力,所以社會只會更進步,只是人類壓力大一些。至於人工智慧是否會因自主意識過強而失控,只要研發人員心存此念,發生的機率應微乎其微。
(作者為總統府資政、東吳大學法商講座教授)

星期透視/從詐欺案 看兩岸政治互信與互動


2016-04-17 02:00 聯合報 楊永明/國際關係學會會長

在肯亞的台灣人因涉及詐騙大陸民眾,被逮捕但強制遣送中國大陸,引起國內輿論譁然之後,前日台灣與大陸人在馬來西亞因詐欺案被捕,北京態度大轉彎,讓涉案的台灣人返台,但是首批廿人抵台後,因檢警缺乏他們在馬國的涉案資料,無從立案,只能釋放回家。
北京在肯亞案中強勢要求將台灣人遣返至中國大陸,以受害人管轄權角度,強調調查不法與嚇阻犯罪;北京並引用一個中國原則,在五二○之前,透過複雜司法管轄權案件,向國際與兩岸彰顯兩岸主權爭議。但卻為何隨即在馬來西亞,同意依照過去兩岸默契,讓台灣人回台灣被釋放?
這應該是北京擔心在五二○前,連續兩個嚴重爭議案件,將完全激化台灣內部反中情緒,提早在馬英九任內終結兩岸司法合作,也可能削弱蔡英文在五二○與後續維持兩岸善意互動的意願。當然,北京之一擒一縱,既可展現其壓縮台灣國際空間的能力,也凸顯台灣司法面對類似詐欺犯的無力與無奈。
台灣詐欺犯已經名揚海外,在台灣的司法與民粹保護傘下,被捕返台後如何脫身都有教戰守則,在中國大陸被憎恨的程度可想而知。問題是我們強調台灣人要由台灣管轄與審理,有多少是出於政治上反中的心理因素?這幾年是否努力修法提高刑責,或加強與對岸建立司法合作機制?這些都讓詐欺犯更加懂得鑽營,持續造成家破人亡的惡劣詐欺行為。
二○○九年六月「海峽兩岸共同打擊犯罪及司法互助協議」生效後,兩岸雙方加強打擊犯罪與司法合作,法務部統計,自協議生效到今年一月底,中國大陸已遣返我方通緝犯四百四十六人。然而,牽涉台灣人與大陸人在第三國進行詐騙行為,從管轄權應採何種原則,及兩岸雙方許多法律歧異部分,仍有很多爭議待協商及修法,才能因應實際的問題。
但是,兩岸司法互助與協商的前提,是兩岸互信與尊重,此時不禁要問,如果五二○之後,兩岸互信基礎瓦解,過去所簽署的兩岸協議,包含兩岸司法互助協議,是否能據以作為兩岸持續善意互動的依據呢?台北方面當然希望繼續運作,個人認為北京方面則可能依個案而定,在詐欺犯案件上,如果台灣不思考如何積極拿出辦法與作為,肯亞案件的情況難保不會重演。
此外,面對跨國犯罪魔高一丈的新手法,目前已經有相當談判進度的兩岸互設辦事處與互派代表,是可以作為將來兩岸司法互助與協商的常設機構與管道。但是,這項兩岸和解與互信的進步作法,也具有高度政治性意涵,以目前兩岸政治氛圍而言,短期內推動的可行性應該不高。
這次在肯亞案中,北京政府對外說明肯亞為其邦交國,支持一個中國原則,從管轄權爭執變成外交戰。可預見未來兩岸之間如果政治互信瓦解,類似案件再發生時,過去北京因顧及兩岸關係,採取較為謹慎的作法恐怕將不復見;甚至會藉機展現強勢作為,凸顯國際現勢,讓台灣更感挫折。
詐欺案是一個牽涉兩岸管轄權競合與主權彰顯的案件,原本就十分敏感和有爭議性,現在又處於政權交替,兩岸關係走向不明之際,特別顯示出兩岸政治互信與兩岸務實互動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