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12日 星期二

【專家之眼】動態調整或互相制衡:當前美中俄關係分析(十九)

◆  【專家之眼】動態調整或互相制衡:當前美中俄關係分析(十九)
◆  【專家之眼】《零日攻擊》能增加823多少同意票?

◆  【專家之眼】普發一萬元,你真的可以拿回錢嗎?(十八)







【專家之眼】動態調整互相制衡:當前美中俄關係分析


2025-08-12 07:40  聯合報/ 湯紹成/亞太綜合研究院院長
俄羅斯聖彼得堡一家紀念品商店出售俄羅斯傳統木偶套娃,這些娃娃上頭有中國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美國總統川普和俄羅斯總統普亭的圖像。(美聯社)


民國一一四年(2025年)的國際局勢中,美國、中國與俄羅斯三國之間的互動,已成為全球地緣政治核心軸線這三方關係是一種既合作又競爭彼此牽制互有依賴複雜格局

自民國一O七年(2018年)美中貿易戰以來,兩國關係已由經貿摩擦轉為全方位戰略競爭。美國將中國視為「最主要戰略競爭者」,在科技、軍事、供應鏈安全、國際規範等多領域採取圍堵策略,包括加強與印太盟友合作、限制尖端晶片與 AI 技術出口、強化南海台海軍事存在等。中國則推進「中國式現代化」與自主科技發展深化「一帶一路」布局,並在國際組織爭取話語權雙方在氣候變遷、全球公共衛生等議題上仍存在有限合作空間,但互信不足使合作成效有限

自民國一一一年(2022年)俄烏戰爭爆發後,俄羅斯在經濟外交上日益依賴中國雙方在能源、軍事、外交等領域合作加深,中國成為俄能源出口重要買家,同時透過多邊場合支持俄方部分立場然而,中俄關係並非正式軍事同盟,中方在涉核、直接軍援等敏感領域保持距離,以避免觸發西方制裁。這種「結伴不結盟」的準同盟關係,既體現共同抗衡美國壓力的需求,也反映出雙方在中亞北極地緣利益上的潛在競爭

美俄關係在俄烏戰爭後陷入冷戰後最低點。美國與其歐洲盟友對俄實施嚴厲經濟制裁、軍事援烏政策,並加強北約東擴防線。俄羅斯則強化與非西方國家的合作,包括深化與中國、伊朗、印度等國的關係,以尋求制裁替代市場外交支撐核武軍控對話幾乎停擺,雙方在多個國際安全議題立場尖銳對立

在美中俄三邊關係中,美中之間的競爭是長期結構性矛盾;美俄之間則因川普勸普亭停止俄烏戰爭未果而惡化,但最近俄方有意談判停火而有所好轉;中俄之間則呈現戰略靠攏。這使得川普拉一打一策略生效。然而,這種平衡並非穩固:首先,若俄烏戰爭態勢逆轉,可能影響中俄合作緊密度;再者,若美中在特定領域如氣候與貿易出現突破性合作,則會削弱中俄聯手必要性最後第三方力量如印度、歐盟、全球南方國家的態度變化,也會間接影響三方互動,比如印度的轉向中國。

短期內,美中俄三邊關係既合又鬥的格局不會改變,國際體系將繼續處於多極化加速狀態。美國將持續掌握高科技優勢;中國將力求在競爭中維持經濟穩定拓展全球影響力;俄羅斯則在資源輸出外交聯盟中尋找生存與發展空間。全球治理、能源安全、軍備控制與新興科技規範等領域,將是三方競合的重要戰場

總之,美中俄三邊關係是一個動態調整互相制衡系統,其演變不僅影響三國本身的戰略格局,也將深刻塑造廿一世紀的國際秩序


















【專家之眼】《零日攻擊》能增加823多少同意票?


2025-08-12 07:20  聯合報/ 劉新圓/樂齡學習中心兼任講師
賴清德總統。(歐新社)


史無前例的大罷免在726投票灰頭土臉地大失敗之後,不少人呼籲民進黨讓大家回歸平靜的日子,別再鬧了,可是,賴清德非但毫不退縮,反而下令全黨背水一戰,繼續拚823的第二波投票

823要罷免的,是第二、三批才成案的立委。既然成案比726的第一批還困難,那麼罷免成功的機會,必定也低很多。尤其第一批一個都沒罷掉,反罷免陣營信心倍增,再加上罷團依舊氣焰囂張,讓討厭他們的人更想再狠狠修理一頓。無怪乎有人預言,屆時投票結果,恐怕連25%的同意門檻都不會有半個達標。

士氣受挫又勝算趨近於零的情況下,為何賴陣營還要一條路走到黑呢?也許可以從賴經常掛在嘴邊的「團結」找到答案。這個口號無比諷刺,因為它不但團結不了大家,反而嚴重分裂社會意見相左者爆發口角,甚至有偏激的女兒拳打老父。可見賴想要團結的,並非全民,而只是凝聚「順我者」,換句話說,就是激發支持者同仇敵愾之心,鞏固基本盤

最近播出的《零日攻擊》,可謂用來「團結」基本盤政治洗腦劇。它把台灣恐共情緒演出來了。然而,劇情與其說是抵禦外侮,不如說是在內部揪出「中共同路人」,簡直跟賴所說的「打掉雜質」如出一轍

眾所周知,「抗中保台」並非賴所發明,他只是順勢成了這個理念的領袖。為了鞏固權勢,必須使勁煽動這種情緒,給它極大化,將它變成一種強烈信仰,甚至近乎宗教式狂熱。試想,當領導者受到一大群追隨者支持,正等著他指揮時,他要是膽敢說,之前灌輸的信念是錯的,必須放棄,這些群眾怎可能不懷疑人生?當然,因為「抗中保台」在台灣有市場存在,所以就算領導者不玩了,那個指揮的位置必然會出現另一個能言善道者取而代之。為了不被取代,賴寧可冒著得罪中間選民的風險,也不敢讓支持者失望,換句話說,他已經騎虎難下了。

這和當年對岸毛澤東以仇恨為出發點,不停地搞階級鬥爭,非常相像青鳥們慷慨激昂言行,在大街上揮旗的動作,總讓人想起紅衛兵。確實,熱血青年單純藝文工作者,往往就是鬥爭尖兵。然而,彼時大陸民眾以貧下中農居多,他們生活困苦缺乏教育很好煽動台灣現在的民眾以中產階級為主,且知識普及率,或許仇外情緒可以激發些許,但明明日子過得好好的,沒有立即的危險,卻要天天宣傳「小心匪諜就在你身邊」,只會引起普遍反感

於是,想鬧事的跟想過好日子的,這邊堅信老共天天在搞滲透,質問老百姓怎麼不清醒?那邊覺得沒那麼嚴重,難道兩岸就不能和平對話?他們各在自己的同溫層抱團取暖,誰也別想說服誰。

無論如何,開弓沒有回頭箭,賴既然選擇當抗中保台領袖,那就應該把「團結十講」完成。君無戲言國家領導人至少得先做到誠信







廖元豪/勿陷大法官於不義

名人堂電子報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30&page=1#ph  

◆  廖元豪/勿陷大法官於不義
◆  葉匡時/「我恨故我在」









廖元豪/勿陷大法官於不義


2025-08-12 00:05  聯合報/ 廖元豪(作者為政大法律學系副教授)


由於賴清德總統接連兩次提名的大法官人選,都無法得到立法院的同意;「不足額」的憲法法庭,有大半年未能做成實體判決憲法法庭卡關的確不應出現,解套關鍵應是總統與立法院相互停火,盡速且誠摯進行協商,由總統提出立法院可接受的人選。但許多綠營支持者不圖此舉,卻一直咒罵立法院,指其藉由修正憲法訴訟法以提高評議違憲宣告門檻,是「毀憲亂政之舉」。

這些人認為憲法規定的十五名大法官,就算只剩一半也毫無正當性問題,可以裁決各種重要憲法爭議。最近,他們更在網路上攻訐大法官們太退縮,要求現任八名大法官逕行將憲訴法「參與評議之大法官人數不得低於十人」與「同意違憲宣告之大法官人數不得低於九人」的規定宣告違憲失效,然後「復活」一○七年的舊規定,將藍白於立院通過之財劃法、總預算案、普發現金一萬元等宣告違憲

在他們口中,這樣的大法官才是「維護憲政秩序」;但若真切關心憲政主義司法尊嚴,這些主張簡直是陷大法官於不義,要八位大法官承擔他們擔不起的政治壓力。更嚴重的是,一旦大法官輕率介入,不但接下來更難讓立法院接受任何補提名人選,社會大眾恐也更會以政治有色眼光看待憲法法庭

首先,憲法法庭就像各級法院,其審理程序、管轄範圍、裁判方法,本依法律規定進行審理,這也是「依法審判」的重要核心-大法官不是憑自己的信念,而是依據憲訴法來審理案件。憲訴制度是立法院在一○七年通過憲訴法創設的,之前台灣沒有「憲法訴訟」概念;且依據原「司法院大法官審理案件法」,作成解釋的門檻也是三分之二。現有大法官的審判權限是立法院給的,大法官憑什麼可選擇性適用?如果連拘束大法官審理程序憲訴法,大法官都可挑三揀四,那大法官們豈不可自訂訴訟法?

其次,憲訴法規定的「評議門檻」(十人)與「宣告違憲門檻」(九人)都是正常合理,且在比較法上可找到許多參照對象規定。既然普通法院合議庭,法定人數上一個都不能少,那明定大法官十五人之中應有十人參與評議,有什麼問題呢?依法應有十一位法官組成的最高法院民事大法庭,如果只有六位法官評議,恐怕無人可以接受;那為什麼滿口憲法尊嚴的人,卻樂見八位大法官來行使應有十五人的憲法法庭職權呢?

憲法法庭的地位崇高,但沒有選票的它也很脆弱惟有在社會大眾高度信任尊重之下才能定分止爭。美國前任大法官 Stephen Breyer 指出,法院裁判正當性來自公眾信任公眾信任程度,甚至必須達到人民即使不同意法院判決、甚至認為法院判錯了仍願意「接受」的地步。然而在台灣近年來民調顯示社會大眾對司法信任度很低,「司法改革」更是各項施政中滿意度最低;加上目前國會與行政部門嚴重對立,在這樣的背景下,大法官「勇於任事」給自己更多權限,宣稱要對抗國會濫權,真的能顯現司法公正

尤其,對比之下,美國各級法院還懂得以某種程度的「政治不正確」來體現「非政治」的一面-保守派大法官仍可能支持自由派立法政策自由派的大法官也在某些案件與保守派聯手。然而我國大法官自從一○七年之後,在重大政治爭議案件中幾乎從未打擊民進黨。去年的「國會改革」憲法判決,民調也顯示其社會接受度甚至低於各方爭議頗大的「死刑」與「同性婚姻」釋憲裁判

不要再推不適合上前線的大法官們去衝鋒;司法院與大法官們也請珍惜社會聲望,別捲入政治,讓政治部門去負起責任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