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專家之眼】動態調整或互相制衡:當前美中俄關係分析(十九)
◆ 【專家之眼】《零日攻擊》能增加823多少同意票?
◆ 【專家之眼】普發一萬元,你真的可以拿回錢嗎?(十八)
【專家之眼】動態調整或互相制衡:當前美中俄關係分析
2025-08-12 07:40 聯合報/ 湯紹成/亞太綜合研究院院長
俄羅斯聖彼得堡一家紀念品商店出售俄羅斯傳統木偶套娃,這些娃娃上頭有中國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美國總統川普和俄羅斯總統普亭的圖像。(美聯社)
民國一一四年(2025年)的國際局勢中,美國、中國與俄羅斯三國之間的互動,已成為全球地緣政治的核心軸線。這三方關係是一種既合作又競爭、彼此牽制又互有依賴的複雜格局。
自民國一O七年(2018年)美中貿易戰以來,兩國關係已由經貿摩擦轉為全方位戰略競爭。美國將中國視為「最主要戰略競爭者」,在科技、軍事、供應鏈安全、國際規範等多領域採取圍堵策略,包括加強與印太盟友合作、限制尖端晶片與 AI 技術出口、強化南海與台海軍事存在等。中國則推進「中國式現代化」與自主科技發展,深化「一帶一路」布局,並在國際組織中爭取話語權。雙方在氣候變遷、全球公共衛生等議題上仍存在有限合作空間,但互信不足使合作成效有限。
自民國一一一年(2022年)俄烏戰爭爆發後,俄羅斯在經濟與外交上日益依賴中國。雙方在能源、軍事、外交等領域合作加深,中國成為俄能源出口的重要買家,同時透過多邊場合支持俄方部分立場。然而,中俄關係並非正式軍事同盟,中方在涉核、直接軍援等敏感領域保持距離,以避免觸發西方制裁。這種「結伴不結盟」的準同盟關係,既體現共同抗衡美國壓力的需求,也反映出雙方在中亞、北極等地緣利益上的潛在競爭。
美俄關係在俄烏戰爭後陷入冷戰後最低點。美國與其歐洲盟友對俄實施嚴厲經濟制裁、軍事援烏政策,並加強北約東擴防線。俄羅斯則強化與非西方國家的合作,包括深化與中國、伊朗、印度等國的關係,以尋求制裁替代市場與外交支撐。核武與軍控對話幾乎停擺,雙方在多個國際安全議題上立場尖銳對立。
在美中俄三邊關係中,美中之間的競爭是長期結構性矛盾;美俄之間則因川普勸普亭停止俄烏戰爭未果而惡化,但最近俄方有意談判停火而有所好轉;中俄之間則呈現戰略靠攏。這使得川普拉一打一的策略生效。然而,這種平衡並非穩固:首先,若俄烏戰爭態勢逆轉,可能影響中俄合作緊密度;再者,若美中在特定領域如氣候與貿易出現突破性合作,則會削弱中俄聯手的必要性;最後,第三方力量如印度、歐盟、全球南方國家的態度變化,也會間接影響三方互動,比如印度的轉向中國。
短期內,美中俄三邊關係既合又鬥的格局不會改變,國際體系將繼續處於多極化加速的狀態。美國將持續掌握高科技優勢;中國將力求在競爭中維持經濟穩定並拓展全球影響力;俄羅斯則在資源輸出與外交聯盟中尋找生存與發展空間。全球治理、能源安全、軍備控制與新興科技規範等領域,將是三方競合的重要戰場。
總之,美中俄三邊關係是一個動態調整、互相制衡的系統,其演變不僅影響三國本身的戰略格局,也將深刻塑造廿一世紀的國際秩序。
【專家之眼】《零日攻擊》能增加823多少同意票?
2025-08-12 07:20 聯合報/ 劉新圓/樂齡學習中心兼任講師
賴清德總統。(歐新社)
史無前例的大罷免在726投票灰頭土臉地大失敗之後,不少人呼籲民進黨讓大家回歸平靜的日子,別再鬧了,可是,賴清德非但毫不退縮,反而下令全黨背水一戰,繼續拚823的第二波投票。
823要罷免的,是第二、三批才成案的立委。既然成案比726的第一批還困難,那麼罷免成功的機會,必定也低很多。尤其第一批一個都沒罷掉,反罷免陣營信心倍增,再加上罷團依舊氣焰囂張,讓討厭他們的人更想再狠狠修理一頓。無怪乎有人預言,屆時投票結果,恐怕連25%的同意門檻都不會有半個達標。
在士氣受挫又勝算趨近於零的情況下,為何賴陣營還要一條路走到黑呢?也許可以從賴經常掛在嘴邊的「團結」找到答案。這個口號無比諷刺,因為它不但團結不了大家,反而嚴重分裂了社會。意見相左者爆發口角,甚至有偏激的女兒拳打老父。可見賴想要團結的,並非全民,而只是凝聚「順我者」,換句話說,就是激發支持者同仇敵愾之心,鞏固基本盤。
最近播出的《零日攻擊》,可謂用來「團結」基本盤的政治洗腦劇。它把台灣人恐共的情緒演出來了。然而,劇情與其說是抵禦外侮,不如說是在內部揪出「中共同路人」,簡直跟賴所說的「打掉雜質」如出一轍。
眾所周知,「抗中保台」並非賴所發明,他只是順勢成了這個理念的領袖。為了鞏固權勢,必須使勁煽動這種情緒,給它極大化,將它變成一種強烈的信仰,甚至近乎宗教式的狂熱。試想,當領導者受到一大群追隨者支持,正等著他指揮時,他要是膽敢說,之前灌輸的信念是錯的,必須放棄,這些群眾怎可能不懷疑人生?當然,因為「抗中保台」在台灣有市場存在,所以就算領導者不玩了,那個指揮的位置必然會出現另一個能言善道者取而代之。為了不被取代,賴寧可冒著得罪中間選民的風險,也不敢讓支持者失望,換句話說,他已經騎虎難下了。
這和當年對岸毛澤東以仇恨為出發點,不停地搞階級鬥爭,非常相像。青鳥們慷慨激昂的言行,在大街上揮旗的動作,總讓人想起紅衛兵。確實,熱血青年和單純的藝文工作者,往往就是鬥爭的尖兵。然而,彼時大陸民眾以貧下中農居多,他們生活困苦又缺乏教育,很好煽動;台灣現在的民眾以中產階級為主,且知識普及率高,或許仇外情緒可以激發些許,但明明日子過得好好的,沒有立即的危險,卻要天天宣傳「小心匪諜就在你身邊」,只會引起普遍的反感。
於是,想鬧事的跟想過好日子的,這邊堅信老共天天在搞滲透,質問老百姓怎麼不清醒?那邊覺得沒那麼嚴重,難道兩岸就不能和平對話?他們各在自己的同溫層抱團取暖,誰也別想說服誰。
無論如何,開弓沒有回頭箭,賴既然選擇當抗中保台的領袖,那就應該把「團結十講」完成。君無戲言,國家領導人至少得先做到誠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