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義終至 誰來追訴呂金鎧案審檢濫權
◆ 借鏡日本 建立志工調度機制
◆ 鏟子超人背影 社會當後盾
◆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國安危機 當老師只能自求多福
◆ 改善教育環境 讓師培生不「失陪」
◆ WORLD NEWS DAY…第四權危機 全球警示錄
◆ 師道到失道 老師不快樂
◆ 限制計程車進入機場是雙輸政策 問題不會因拖延而消失 2025-06-13 00:00
◆ 審慎管制輔以自律機制,促進融資租賃業與企業共榮 2025-05-21 00:00
◆ 用腳投票!是誰綁住外送員的雙腳? 2024-12-20 10:00
◆ 保障勞工權益與併購競爭審查:雙軌權責,一個共同目標 2024-12-02 10:42
◆ 支持政府之政策下金融整併的利多發酵 2024-10-24 00:00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上)/我兩度赴倫敦政經學院借閱 2019-09-18 18:2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中)/外殼燙金 內頁像傳真紙 2019-09-18 18:3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下)/兩種編排有異 畢業35年收到 2019-09-18 18:32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國安危機 當老師只能自求多福
2025-09-29 00:00 聯合報/ 張俊哲(作者為台大教授、英國皇家昆蟲學會會士)
不論盒子𥚃面裝的是教師節的奬牌或奬章,都比不上「幸福感」來得重要。(圖:張俊哲)
今年暑假,我受邀參加一場科學營的開幕。與一群積極向上的高中生及熱心教育的老師們齊聚一堂,心中瞬間充滿希望。豈料,下課後這份「自我感覺良好」卻被連聲的長嘆打斷-原來,當天也是某明星高中徵聘化學老師的截止日,結果竟乏人問津。這意味著現任教師將更加過勞,也難怪他們嘆聲連連。
其實,這並非個案。「缺師」現象早已遍及全台。受少子化衝擊,教職從「遇缺不補」演變為「欲補聘無」。這種惡性循環正侵蝕著教育生態,削弱整體國力。輿論多歸因於產業結構轉型與退休年金改革,使教師薪資的競爭力下滑,年輕人因而望之卻步,更遑論新進教師還能懷抱春風化雨之志。
不可否認,薪資雖是重要原因,卻絕非核心主因。試問,多數人選擇教職時,會把它視為賺大錢的捷徑嗎?當然不會!多數願意成為老師的人,不外乎在成長過程曾受師長的啟發與關懷,或認同其良好形象與穩定收入,因而投身教育。然而這份勉能溫飽的「幸福感」,近年卻在濫訴陰影與績效壓力的雙重夾擊下,正快速流失。
毫無疑問,狼師與暴師必須嚴懲,以杜絕性侵與霸凌。然而,部分「過度熱心」的家長與校友強勢介入校務,不僅讓校方綁手綁腳、延宕教育政策推動,更將壓力轉嫁到教師身上。長期處於高壓,老師會逐漸失去愛心與耐心,甚至怯於主動關懷與教導學生。
此外,也請容我用愛心對同學們說幾句誠實話:討好學生,其實是最簡單,卻也是最危險的班級管理方式;學生往往被利用了,卻渾然不知。部分老師因畏懼投訴,對課堂脫序與學習怠惰選擇視而不見,甚至祭出「分數大放送」來自保。這些亂象看似皆大歡喜,實則是虛假雙贏。漠視惡行,只會助長霸凌、揚惡隱善;隨意灌分,更會抹煞努力、製造不公,最終導致整個世代的沈淪。當老師悖離初衷,學生習於放縱,只剩雙輸。至於學校為了衝排名、拚點數、搞排場所衍生的副作用,此處已無須贅述-那不過是另一種毀滅性的教育樣態。
近年來,我最常聽到老師們的私語莫過於:「看來看去,恐怕只能自求多福了!」短短一句,道盡了對時局的無力與無奈。在「灌籃高手」中,安西教練曾言:「現在放棄,比賽就結束了!」如果把老師比作教練、學生視為球員,那麼當前的教育現場正瀰漫著「棄賽」氛圍,而最先想放棄的,竟是教練本身。這不僅是教育危機,更是國安危機;因為教育乃國家大計,中興以人才為本。
適逢教師節補假,謹此誠懇呼籲:教育當局和執行單位應勇敢走出民粹迷霧,儘速採取補救措施,並制定務實周延的政策,以具體行動為老師爭取幸福,且讓幸福有感。唯有讓老師們帶著尊嚴走進教室與研究室,才能教出勇於追求幸福、以正道立身的下一代。
改善教育環境 讓師培生不「失陪」
2025-09-29 00:00 聯合報/ 羅德水/全教會文宣部主任(台北市)
近來教育界持續瀰漫師資荒的焦慮氛圍,面對此嚴峻挑戰,教育部陸續提出不少對策。惟檢視目前對策,偏重擴大師資儲備量並開放彈性聘任,卻未能從更宏觀的視野,針對導致師資供需失衡的根本原因,提出具前瞻性與結構性的改革方案。
深入剖析當前師資荒,核心問題有二:首先,中小學教師的職業吸引力已急遽下滑,不友善的環境,來自官員與家長的壓力,以及複雜的學生輔導管教挑戰。取得教師證的準教師中,竟有高達四成未能投身教育,足以說明教職誘因不足,而在少子女化浪潮席捲、生源持續減少下,竟還出現普遍性的師資短缺,更證實師資荒已非短期困境,而是系統性危機。
其次,中小學師資結構出現嚴重失衡。廿年來(九十四至一一三學年度),中小學教師年齡結構明顯老化。以國中教師為例,卅歲以下的教師占比,從近二成四遽降至不足百分之七,而五十歲以上的國小教師占比,則從百分之七暴增至三成五,師資年齡結構老化趨勢甚為明顯,且各級學校教師整體年齡結構均持續向上偏移。
隨著教師退休年齡逐年遞延,中小學師資之平均年齡還將持續攀升。這也意味著,資深教師退休後可釋出之職缺將同步遞延,進一步壓縮年輕世代進入教育職場的空間。上述兩大困境又相互影響、形成惡性循環。
許多懷抱教育理想、投入大量時間與心力研讀教育學程的師培生,因漸趨惡化的環境及職涯前景的高度不確定性,內心充滿迷茫與徬徨;他們對教育的熱情,可能在年復一年的等待與挫折中被消磨殆盡。若教育環境惡化、職缺過少等困境未能獲得有效改善,我們恐將目睹愈來愈多優秀的師培生選擇「失陪」。
一位合格教師的養成絕非易事,嚴謹的養成過程正是為確保師資素質與專業。正因為如此,每一位因失望而選擇離開的師培生,不僅是其作育英才夢想的挫折,也是總體國家教育資源的浪費,更直接衝擊學校教育品質。長此以往,未來甚至將影響整體師資培育制度,問題環環相扣,不容主事者輕忽。
教師荒為何加劇?愈來愈多的師培生選擇「失陪」是關鍵。與其不斷擴大師資儲備,不如致力改善教育環境、提升教師待遇,讓教師重新成為受人尊敬、吸引優秀人才的職業,相信會有更多準老師們願意將投身教職當做主要選擇。教師素質是教育品質的基礎,投資教育不是口號,而是挽救台灣學校教育,確保教育品質的必要行動。
師道到失道 老師不快樂
2025-09-29 00:00 聯合報/ 陶以哲/高中教師(台北市)
教師節快樂全國放假,但老師真的快樂嗎?按理如此讚揚「桃李無言,下自成蹊」的敬師日子;然而,許多教育現場的問題,卻讓老師、學生到家長,呈現開心不起來的三輸局面。
首先,就是缺代理教師。許多縣市甄選無人報名,課找不到老師上,學校頭痛,家長憂心孩子受教權利。再者,是有志正式老師人數下降。教育部資料顯示,師資培育生取得教師證後,三年內報考正式教師甄試比例,自過去七成,已降至約三成一,為什麼教師職業吸引力正在滑落呢?
筆者認為,年金下調、現職薪資誘因不足是重要因素;當薪資與福利跟不上期望與物價水準,自然想換跑道。
另一方面,制度讓老師感受不到尊重、不具備適當管教權也持續削弱任教意願。更可怕的是,近年教師被投訴案暴增,施教者動不動就被捲入風暴中心,職業風險與壓力日增,當師道難以維繫,誰還會想當老師?政策一味迎合學生權利與訴求、弱化管教立場,卻又未同時提供制度保障與支持,勢必造成老師在教育現場的孤立與挫敗。
若不及時補強教師尊嚴、提升誘因、還給老師適當管教與尊重的力量,教育領域的國安危機會持續擴大。
WORLD NEWS DAY…第四權危機 全球警示錄
2025-09-29 00:00 聯合報/ 馬丁・巴倫/《華盛頓郵報》前執行總編
編按:九月廿八日為世界新聞出版協會(WAN-IFRA)制定之世界新聞日,主旨為提醒閱聽大眾在訊息紛亂的當下,新聞媒體報導、調查、分析及解釋新聞的重要。馬丁・巴倫(Martin Baron)為華盛頓郵報前任總編輯。在他任內該報共贏得十一項普立茲新聞獎。
在我近半個世紀的新聞生涯中,我眼中的美國新聞媒體,都是自由獨立的。
我的職業生涯起點是在民國五十九年(一九七○年)代。那是美國人能夠清楚看到新聞媒體如何為民主服務的年代;隨著《紐約時報》率先公布《五角大樓文件》,民眾得知政府如何在歷經多年、奪去多條人命的越戰中,不斷的掩蓋失敗。隨後,《華盛頓郵報》引領了水門案的調查報導。美國公民由此案得知,他們的總統如何將政府當作對付政治對手的武器,濫用職權並破壞憲法。
自這些真相揭露以來的數十年裡,我理所當然的認為,我的國家將永遠享有新聞自由,憲法第一修正案會保障它;但如今,我再也不會把這個視為理所當然,我不再假設美國的憲政秩序能夠堅守、不再假設法治能夠勝出,也不再假設自由表達意見能夠延續下去-不論是新聞自由、還是美國人民的言論自由。
這是因為我們有一位總統,他對傳統的權力制衡展現蔑視;因為國會多數表現得卑屈順從;因為最高法院多數人將超凡的權力與豁免權,交到這位總統手中;因為這位總統,似乎決意圍攻民主制度的支柱,而新聞媒體是首要目標之一;也因為我們的民主制度,或許比我想像中更加脆弱與怯懦。
更令我憂心的是,我們正處於一個人們無法或不願分辨真偽的時代。在民主制度下,我們對於「哪些政策是最好的」存在分歧,這是自然的;但如今我們卻無法就「如何界定事實」達成共識。我們曾經賴以建立事實的要素,如教育、專業知識、經驗,與最重要的證據,如今被鄙視、忽視甚至否認。
當我們無法確立最基本的事實,民主如何能繁榮,甚至如何存續?若民主陷入危險,也同樣危及媒體的獨立自由。
新聞自由無法在沒有民主的環境下生存,而民主也無法在沒有新聞自由的情況下延續。歷史上從未有一個民主社會,沒有自由獨立的媒體。
新興威權者的行動手冊早已清楚明白:首要目標之一就是打壓新聞媒體,因為媒體是能夠揭露政治領導人行徑並追究責任的機構。
但他們的壓制不僅止於新聞媒體,他們企圖徹底廢除自由的意見表達:音樂家、作家、藝術家、劇作家與編劇表達自我的權利;大眾選擇收聽、觀看或閱讀自己想要內容的權利;企業高層、學者、社運人士與政治人物倡議其政策偏好的權利;以及我們每個人能自由與家人、朋友、鄰居與同事交流的權利,而不必害怕監控與報復。
新聞界所努力維護的權利,與多數人為自己爭取的權利並無不同-探究事實、分享所學、傳達所信的自由。
面臨風險的遠不止是言論自由,獨裁者真正鎖定的目標是「真相」本身。他們意圖消滅一切獨立的事實仲裁者,無論是法官、學者、科學家、統計學家或記者。在走向威權的國家,元首會聲稱自己才是唯一掌握真相的,並操弄、壓制或刪除證據以維護謊言。
這正是當前正在美國發生的情況。當政府要求其虛構內容必須被無庸置疑的重覆,正是事實遭受攻擊之時。
數十年來,美國一直是言論自由的堡壘,憲法保障似乎牢不可破,但如今已不再如此;我們曾是其他渴望自由的國家人民的榜樣,但現在已不是了;我們曾是這些自由的強力捍衛者,全球的人權運動者、民主倡議者,與獨立記者在面對壓迫時、經常仰賴我們的支持,現在卻再也不能指望我們。
在民國卅年(一九四一年)那場著名的「四大自由」演講中,小羅斯福總統將「言論與表達自由」列為第一項,並特意補充「放諸四海皆準」。
而如今,在一位立志成為獨裁者的總統執政之下,美國正背棄小羅斯福總統的自由理念。新聞界的獨立性原已因民主信心的削弱而陷入險境,川普更使全球的新聞與言論自由深陷險境。
川普及其盟友所蔑視的,恰恰是美國憲法第一修正案的初衷,其主要起草者麥迪遜總統曾談到何謂新聞及言論自由,他稱之為「能自由檢視公職人員與政策的權利」。
檢視,按照辭典定義,包括仔細檢查、深入研究調查,以及透過質問來判斷進展、是否適當或合於知識。
若套用到記者,這意味著我們需深入幕後、挖掘表面之下的真相;要弄清楚誰做了什麼、為何而做、誰會受影響、如何受影響、誰在背後施加影響、意圖何在。
在我看來,新聞的使命是提供公眾所需、所應得的資訊,好讓人們能夠自我管理。而這一使命中,包含了一項至高無上的責任:追究強權人物與機構的責任。
當掌權者有所作為、當普通人行善有為,新聞媒體應傳遞社會「善的力量」;但同時,有些巨大的惡行,罪魁禍首往往是握有龐大權力者。不道德或非法的行徑可能潛伏多年、無人察覺,受害者往往被忽視或噤聲。
因此,言論與新聞自由對民眾而言,至關重要。當存在嚴重的不法行為時,往往只有記者會探究事實;若無人報導貪腐,貪腐必然更多,而付出最大代價的正是基層民眾。若沒有媒體守住環境,掌權者恐把握機會擴張權力、滿足自我利益,大眾的需求將更被忽視。
隨著美國政府放棄成為全球「民主燈塔」,我希望其他國家的人民,能成為美國人的榜樣;能向我們展示如何與「鴨霸政府」抗爭;在如何維護新聞與言論自由等民主原則之中,能給予我們啟發。
鏟子超人背影 社會當後盾
2025-09-29 00:22 聯合報/ 趙哲聖/開南大學資訊傳播學系助理教授(桃園市)
颱風豪雨重創花蓮光復鄉,馬太鞍溪暴漲成災,夾帶大量泥沙沖進民宅,讓這片土地滿目瘡痍;災民失去家園,重建之路遙遙無期。然而,在滿城泥濘之中,一群素昧平生的陌生人,自備鏟子、水桶與雙手,從全台各地奔赴災區。「鏟子超人」沒有掌聲,也不計名利,只是默默在瓦礫中清理與搬運,用最真實的行動給予災民支持,讓人看見「台灣最美的風景」。
天災無情,人力不足以抗衡大自然,但我們仍能「帶著一支鏟子」,盡自己的力量去幫助別人。與其在螢幕前看政治人物推諉責任、政黨互相卸責,不如自己踏出一步親手參與重建;與其在社群媒體上按讚、留言或製作梗圖批判,不如走出虛擬世界,用汗水與行動給予災民最實質的幫助。這些鏟子超人所展現的不只是愛心,更是一種行動的力量。
然而,災後重建不能只依賴熱血志工的短暫投入,中央與地方在責任問題上爭論不休的同時,更應思考如何將零散的愛心轉化為有效率的系統;個別善意需要透過科學規畫,才能真正建構一套長期的防災體系。這包括防災應變的科學研究、避難技術的普及教育,以及災後重建資源的即時調度。政府應設計一套標準化作業流程,連結志工、專業工程人員與物資調度,將熱情與專業整合成長遠的防災力量。
此外,這場災難也揭示了媒體生態缺口。主流媒體在災後最初的關注,往往聚焦於「災難現場」與「政治口水」,新聞熱度一退便轉向其他報導,災民的重建需求卻不會隨之消失。此時自媒體成為彌補空白的重要力量,志工或居民透過直播、照片、即時分享,讓外界瞭解現場真相並持續引導資源進入。然而,這些零散資訊仍需整合、轉化成公共政策的具體作為,透過公權力才能有效配置資源。
鏟子超人的身影留給社會的不只是感動、更是一種提醒;善意不能只停留在一次次的「救急」,更需「長治久安」的制度支持。願將來不再只有鏟子超人孤單穿梭在泥濘裡的背影,因為整個社會已成為他們最堅實的後盾。
2025-09-28 23:46 聯合報 / 波波漫畫 波波漫畫
借鏡日本 建立志工調度機制
2025-09-29 00:22 聯合報/ 魏世昌/工程師(宜蘭市)
上萬名「鏟子超人」湧入花蓮光復鄉投入救災。然而,中央與花蓮縣府未能妥善整合與調度,部分志工一下火車便不知所措,只能在街頭徘徊,這不僅降低效率,還可能干擾其他救援工作的進行。政府其實可以扮演更積極角色,例如集中人力後分配任務,讓每位志工都能在合適位置發揮作用。無論中央或地方,都應建立整合性的系統,避免寶貴資源被分散或浪費在無謂等待與重複勞動上。
值得借鏡的是日本的經驗。自阪神大地震後,他們建立了「災害志工中心」,由地方政府與民間合作設置,統一負責志工登錄、需求媒合與任務分配。志工一抵達災區就能迅速知道該做什麼,避免人力閒置或重複,確保每份心力用在最迫切的地方。相比之下,台灣缺乏此類完整統籌機制,志工往往無從發揮。這提醒我們必須建立制度化協調平台,讓社會自發的熱情真正轉化為有效救援。
台灣最美的人心,可不能因調度不善,辜負了英雄們的善心。政府應建立完善調度與分工機制,讓「鏟子超人」的善意,化為真正有效的救援力量。
正義終至 誰來追訴呂金鎧案審檢濫權
2025-09-29 00:23 聯合報/ 陳長文/律師、良制一國的信仰者(台北市)
纏訟卅二載的呂金鎧案終獲平反,正義雖至,卻是滿途荊棘。一樁本不該發生的錯誤,耗費一人近半生光陰,使其含冤入獄十九載。筆者日前方於服務單位-甲子研討會上,闡述「從人治,到法制,入法治,以臻良制」的永續之路;呂案昭雪,既是一絲微光,卻也反襯前路之顛簸漫長。
回首案情,一份疑點重重的自白、一則共犯在警詢時的指控,輔以當年鑑識技術局限,便築起難以撼動的罪惡鐵幕。即便呂先生為求脫離死刑威脅,無奈於更六審捨棄上訴,致有罪判決確定,然冤屈未曾一日平息。所幸天理昭彰,多方力量鍥而不捨;法律人良知、科學證據進展,以及一卷揭示刑求真相的塵封錄音帶,叩開再審之門,最終由台灣高等法院再審合議庭廖建瑜法官、林呈樵法官與林孟皇法官,勇於採納新證,方得洗刷沉冤。值得一提者係廖建瑜、林孟皇二位法官,近期公開反對以「串證之虞」做為起訴後之羈押事由,此等捍衛人權的司法風骨,在當今實務實屬難得。
呂案固然令人感慨,筆者更欲叩問:為何起訴如此明顯瑕疵,竟能歷經層層審級定讞?問題根源,正在於我國審檢濫權追訴,竟是「零風險、零成本」。
綜觀我國司法實務,刑法第一二五條「濫權追訴罪」形同具文,迄今無一位檢察官因此定罪。對於當年草率起訴、違法取供的檢察官,乃至罔顧證據而作出錯誤判決的法官,皆應追究其濫權追訴與枉法裁判之責,並依國家賠償法追償。尤其在民進黨執政期間,向心夫婦因共諜案及洗錢案遭限制出境逾一千四百日,無罪確定後未聞一句歉意;陳同佳願來台投案,卻因政治考量使正義懸宕七年,皆為明證。
在此制度困境中,羅秉成律師的作為足堪法律人典範。觀其職涯,從體制外為蘇建和、鄭性澤等重大冤案辯護,到入閣擔任政務委員;如今卸任公職,又回歸冤獄平反協會理事長之職,立即投身呂案平反,絲毫不戀棧。身為政務委員,羅律師身處的政治氛圍,不難想見其壓力。
當筆者僅為陳同佳案之人道考量發聲,都遭時任行政院長蘇貞昌譏諷為「魔鬼代言人」,身在體制內的羅律師,或有其不得不為的局限與為難。然其卸任後不忘初衷,持續為冤獄救援奉獻心力,風骨令筆者敬佩。
呂金鎧先生失落的青春已難彌補,刑事補償法之補償亦是杯水車薪。最根本者,應係徹底檢討審檢的監督與問責機制,以建立一個權責相符、保障人權、值得國人驕傲的法律產業。唯有如此,方能引領中華民國台灣地區,真正從「法制」邁向「法治」,以臻「良制」。
同樣地,中華民國台灣地區歷經解嚴、終止動員戡亂,在憲法實踐的道路上步履維艱,深知「憲法的靈魂在實施」之真諦。筆者亦盼,大陸地區在面對類似案件時,更能展現保障人權、實踐正義的決心,方為兩岸制度競合、共創「良制一國」之堅實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