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19日 星期五

【專家之眼】預判臺海和戰──從「時限論」回歸「條件論」(廿八)

◆  【專家之眼】預判臺海和戰──從「時限論」回歸「條件論」(廿八)

◆  【專家之眼】兩次台灣地位未定論 美國今非昔比(廿七)
◆  【專家之眼】學生的時間,不該只為課表服務
◆  【專家之眼】親愛的,一個不小心,我就把俄羅斯整垮了(廿四)
◆  【專家之眼】川普盟友被刺激化美國的左右對立










【專家之眼】預判臺海和戰-從「時限論」回歸「條件論」


2025-09-19 06:00  聯合報/ 張競/中華戰略學會資深研究員
觀察近日國際社會對於兩岸情勢,普遍從以往推論與預判臺海和戰時所援引之「時限論」,悄然開始向「條件論」偏移。圖為中共九三閱兵受閱部隊在大會活動開始前整備。(新華社)


兩岸關係長期惡化,溝通管道完全中斷,賴清德總統任職至今,面對兩岸情勢,除繼續維持對抗路線,對外拉攏美日,極盡逢迎配合能事,死抱著抗中保臺政策基調外,看來並無任何意願與北京進行對話,化解危機降低敵意。

但若是觀察近日國際社會對於兩岸情勢,不論是各國政壇、專業社群抑或是智庫學者,普遍從以往推論與預判臺海和戰時,所經常援引之「時限論」,其實已經悄然發生變化,開始向「條件論」偏移。前述政策官員與知識菁英,紛紛逐漸省思在何種情境以及何種誘因,將會讓北京決策高層決心對臺動武,以便解決臺灣問題,致使引發臺海武裝衝突

其實推估臺海在某種特定時限,將有可能發生武裝衝突,確實是過去十幾年來,前述各方研究臺海安全情勢時,進行推論預判未來爆發戰爭可能性時,逐漸浮現主流觀點

首先出現之預言判斷結果,就是分別針對中國共產黨建黨百年、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百年以及中華人民共和國建政百年,分別認為北京會在前述三個百年紀念日前,會基於嚴肅歷史使命感,將解決臺灣問題視為建黨建軍或是建立政權,所必須完成之歷史功業。所以必然會因此在民國一一O年、一一六年或一三八年(2021年、2027年或是2049年)前,不惜運用武力完成統一臺灣歷史任務。

當然後續亦有論者依據習近平內部講話中,要求解放軍在民國一一六年(2027年)前要完成對臺作戰準備,作為推論對臺動武時限應該就是在民國一一六年(2027年)。不過亦有依據其他政治文件所顯示總結經濟社會發展時間節點,再配合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政治號召,認為西元民國一二四年(2035年)亦有可能是解決臺灣問題最後時限

最受歐美西方社會重視,亦是最被政治人物以及知識菁英經常引述臺海武裝衝突時限,卻是原美軍印太指揮部指揮官戴維森上將在其即將離任前,民國一一O年(2021年)3月於國會聽證會答覆參議員時,聲稱依其個人判斷,在未來十年內北京對臺動武威脅即將具體浮現,甚至有可能最快在六年內,亦就是民國一一六年(2027年)就可能發生;政治評論者隨後即將此種推估臺海衝突論斷時限,命名為「戴維森窗口」Davidson Window),民國一一六年(2027年)亦因此成為預估臺海武裝衝突最熱門選項。

不過「戴維森窗口」經過幾年各方引述與檢視後,論者逐漸發現到戴維森上將當年所提出估計,其實並未經過印太指揮部或是美軍任何上級機關所轄情報體系,認真研討、分析與精算,同時美軍亦未將此等時限作為軍事準備研擬作戰應對方案參考基礎,美國國家情報體系亦未就此等時限,針對中國大陸黨政決策體系以及解放軍,下達過任何情報蒐集指導事項。

同時再對照各方資訊公開情報,更加證明此等兩岸武裝衝突預估發生時限,僅不過是戴維森上將本身直觀靈感評估結果,與其隨之起舞,毋寧以更嚴肅態度思考預判臺海和戰,採取此種時限論,到底能否滿足戰略判斷最基本要求?因此從時限論回歸到條件論,確實是證明當初許多政治人物、政府謀士與知識菁英,在未曾深思熟慮下,走過許多讓人覺得荒唐難堪冤枉路

當然許多學者研究中國大陸以及兩岸情勢,必然會引述《反分裂國家法》第八條:「『臺獨』分裂勢力以任何名義、任何方式造成臺灣從中國分裂出去的事實,或者發生將會導致臺灣從中國分裂出去的重大事變,或者和平統一可能性完全喪失,國家得採取非和平方式其他必要措施捍衛國家主權領土完整」。作為預判臺海和戰「條件論」最可靠指標

誠然前述中國大陸法條有其權威性可信度,但由於其中辭語缺乏嚴謹定義標準,因此又會在實際政務運作上,留下許多彈性詮釋空間;所以在表面上看起來是存在明確標準,但實際上誰也無法確切斷定到底怎樣認定「臺灣從中國分裂出去的事實」,或是判斷何者才算是「導致臺灣從中國分裂出去的重大事變」以及「和平統一可能性完全喪失」,所以到底這種條件能否有助於判斷推估臺海爆發戰爭危機風險,確實亦難以獲得定論

但無論如何,近期各方對於臺海可能發生嚴重衝突評估,確實已經開始逐漸從時限論刻意降溫,並且務實回歸條件論;換言之,就是不再刻意預言北京將在某個時間節點對臺動武,而是開始思索推估誘發臺海情勢失控具體要素條件。掌握此種戰略思考調整方向,事關吾人觀察各國政壇對於兩岸情勢研判之敘事內容政策基調國內政治評論者軍事觀察家值得對此深入思考








楊志良/行政不干預司法,賴能做到?

名人堂電子報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30&page=1#ph  

◆  楊志良/行政不干預司法,賴能做到?
◆  張延廷/國防工業升級勿淪為政治口號
◆  廖達琪/罷免權需要廢除嗎?
◆  李清志/藝術家矢延憲司的作品軸線
◆  闕志克/中國在AI晶片戰的反攻號角
◆  蘇益仁/從美CDC事件談疫苗的信任挑戰










楊志良/行政不干預司法,賴能做到?


2025-09-19 00:00  聯合報/ 楊志良(前衛生署長)


賴清德總統在九月六日出席「律師節慶祝大會」時表示,「行政干預司法的時代已過去了」,獲得各媒體的大篇幅報導。賴總統從就任到今天,幾乎沒有做過什麼福國利民正經事,更老是「講錯話」,例如「打掉雜質」說;去南部勘災,更被批屢屢失言

好不容易這次總算似乎「講對話」了,但很遺憾,這句話隱含的真正意思,就是-到當天為止,他跟民進黨都一直在干預司法

台灣司法可信度似乎像 TVBS 八月時做的賴總統滿意度民調,百分之廿八,且未來可能掉至百分之十八。柯文哲是何等人物,他故意延遲交保凸顯賴政府的邪惡,而將來在法庭上的攻防會更有趣。因為依據司法鐵律,被告不證己罪,美國有一個案例,一名富商帶妻子乘著遊艇出海,將其推入海中,造成妻子溺斃身亡。富商後來受到良心譴責自首投案,在法庭上,法官詢問有無屍體、證物、證人,結果一概從缺。法官無法判富商罪,只能裁示道:「這是你和上帝之間的事」。富商也只能繼續接受內心懲罰

在柯文哲案的法庭攻防中,不知有多少事證是檢察官透露給媒體、藉以製造輿論,再以各種理由羈押柯文哲等多人,因此很可能最後罪證不足。柯 P 以七千萬元交保,檢察官還要提出抗告、再度聲請羈押,但法院仍維持交保裁定。檢調花了一年,上窮碧落下黃泉,至今似乎找不到可以讓柯 P「一刀斃命」的證據,真是丟臉啊!辦事不力浪費公帑,賴清德的民調支持度又不知要下降多少。馬上法院就要開庭審理,最後若是柯 無罪,不只是今日檯面上的司法界,執政者也顏面盡失

大罷免期間,若干藍營黨部主任及黨工被羈押取供,而賴清德居然說出行政不再干涉司法!那就該停止政治清算國民黨黨工,讓司法回歸獨立

某些法界人士受到政治介入干擾,無法秉公處理譬如大罷免時期,藍綠都有死亡連署,卻只辦藍不辦綠雙標判決歷歷在目。還有些司法界人士,為了升官保位、產生偏頗,導致民眾用異樣眼光看待司法人員,甚至將多位聲押柯 檢察官照片公告上網,讓司法界受到恐嚇壓力。本人司法界的朋友,在聚會時面對不認識的同桌朋友,甚至不敢且羞於說出自己從事的行業。

讓一個國家司法衰敗到無人相信,連殺人放火,包括惡意殺害尊親屬、夫妻、子女都不會被判死刑,人民為求正義,只得自力私刑救濟,賴政府下的司法公信力蕩然無存。本人早已為文指出,歷史不是當代者、更不是當政者寫的,有賴後世的論定;但賴清德不用蓋棺,幾乎已是中華民國史上最濫權總統

朝野各黨派組成超級特別偵查組,對賴政府是否分裂台灣、是否獨裁害民,提出監督批判,全民更要有共識:收買媒體、網軍及名嘴,甚至光明正大干預司法現象,萬萬不能再重演。








丁予嘉/漫長的生產線

◆  丁予嘉/漫長的生產線
◆  陳國樑/行政院修財劃? 更像是政治鬥爭











丁予嘉/漫長的生產線


2025-09-19 00:11  聯合報/ 丁予嘉(經濟學家)


地球約在四十五億年前誕生,經過行星撞擊,開始形成海洋,約在卅五億年前開始出現原核生物。此後,經過多次極端氣候變化、冰期、生物集體滅絕事件,約五點五億年前,出現了寒武紀生命大爆發,地球上的多細胞生物種類猛增。之後,又經歷了五次生物集體滅絕事件,而距離今日最近大滅絕發生於白堊紀,約六,六○○萬年前。我們熟知的恐龍和其他大型爬行類動物就在這時滅絕,但一些小型哺乳類動物逃過一劫。

在過去六,六○○萬年經由不斷演化,約四百萬年前,非洲類猿動物學會了直立改變了整個地球。約廿五萬至五萬年前,直立類猿演化智人,從此由野獸變成世界主宰者,支配著地球上八七○萬種動物、四十五萬種植物。放眼今日,動物已滅絕了超過一半,植物也只剩下三分之一;反觀人類,從民國四十九年(一九六○年)的卅億人,到民國一一三年(二○二四年)的八十一億,迅速增長剝奪其他物種生存空間

四十五億歲的地球,經過極漫長的演化,幾經虛空、幾經碰撞、幾經輾轉、幾經滅絕;地球若有生命認知,怎來得及適應這短短六十年的巨變?或充其量,自第一次工業革命開始算,也僅短短的二五○年。

我總覺得,自有智人以來,鬼使神差的、冥冥中的,每一個人都在一條漫長生產線上出生、學習、成長、工作、結婚、繁衍、退休、死亡,這其實就是生命。我把生命說是「生產線」,其實是有被「指定」的意思;有人汲汲營營、有人啥事不幹、有人吃香喝辣、有人痛不欲生;這八十一億條「生產線」看似雜亂無章,其實準確配置。「它」或是「祂」正在準確導引人類步上極端大災難循環

地球生物經過多次集體滅絕,其頻率相隔時間隨機無法確實考證,不值得參考,更不需要自己嚇自己。什麼核戰、陸地變海洋、隕石、大地震,都不值得擔憂!值得深思的是,卅年後的地球會是什麼樣子?

民國一四四年(二○五五年)的地球主宰地球的將是什麼物種我的想像,應該只剩下「超級智人」與被人類發明的機器人超級智人掌握著全世界數量不多的極巨大企業,掌控著所有公部門的運作;超級智人是「半人半機器人」,活個二、三百年不是問題。在地球上,超級智人極少數機器人沒生命,當然有高級(有腦、複雜的)、低級之分,端看做什麼工作,機器人將是最大的「人」口數。那麼有生命人類在做什麼?一樣不會變的!被指定在某條漫長的「生產線」上,從出生直到死亡。

人類在地球上是點綴而已,只是充當超級智人緬懷人類發展過程的展覽館」。漫長的「生產線」將不會是八十一億條;凡身體好的、會吃會喝的人,超級智人避免浪費、不想看到人類無聊相互傾軋,將把他們遣送到其他的星球,開墾、繁衍、發展,延續人類自古以來漫長的「生產線」。

地球是否會繼續存在?我不知道。但人類繼續自己漫長生產線,傷植物、滅動物、毀環境,直到把自己打敗,然後換個地方繼續重新開始,直到人類再次自傷自滅,如此永續循環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