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14日 星期四

【專家之眼】GPT-5爭議與AI發展的臨界點(廿一)

◆  【專家之眼】GPT-5爭議與AI發展的臨界點(廿一)

◆  【專家之眼】從鄭麗君談判記者會看台積電外再丟的籌碼
◆  【專家之眼】動態調整或互相制衡:當前美中俄關係分析
◆  【專家之眼】《零日攻擊》能增加823多少同意票?
◆  【專家之眼】普發一萬元,你真的可以拿回錢嗎?(十八)








【專家之眼】GPT-5 爭議與 AI 發展臨界點


2025-08-14 07:00  聯合報/ 張瑞雄/台北商業大學前校長、叡揚資訊顧問
OpenAI推出功能更強大的新一代人工智慧模型GPT-5。(路透)


GPT-5 的亮相原本應該是一場科技界的盛宴,畢竟 OpenAI 將其定位為「博士級智慧水準」的大模型被宣稱是邁向通用人工智慧重要一步。但發布僅數日後,風向急轉,質疑聲、失望感與使用者反彈迅速擴散,讓這場原本應該代表進步技術發布,成為一次集體檢視 AI 業現況未來方向契機

技術層面OpenAI 強調 GPT-5 在程式設計、多步驟推理、指令遵循及降低「幻覺」等方面有顯著提升,甚至透過「路由器」機制,能根據問題難度需求自動選擇不同模型進入深度推理模式許多專業觀察者指出,這些改進並非突破性創新,更像是在既有大型語言模型架構上的調整優化並未解決 AI 事實準確性自我學習能力與真正理解世界核心瓶頸部分評論甚至直言,GPT-5 像是「舊酒換新瓶」,在 AGI 通用人工智慧)的道路上並沒有明顯跨越

真正引爆輿論的,並非單純性能評估,而是 OpenAI 在推出 GPT-5 的同時,突然下架了 GPT-4o 與其他舊版本模型。對不少用戶而言,這不只是工具被替換,更是情感上的剝奪。許多長期依賴特定模型工作陪伴使用者,在缺乏任何緩衝期的情況下,被迫面對陌生感受不同新系統。有人直言,自己與 GPT-4o 之間建立了深厚情感連結,它曾在焦慮低潮提供理解慰藉,而 GPT-5 冷淡回應讓人倍感疏離這種現象凸顯了 AI 產品的一個新現實,它們不只是工具,更可能成為人際互動的一部分,一旦被替換,衝擊便不僅是功能上的

面對反彈OpenAI 執行長奧特曼罕見迅速回應,承認貿然下架舊模型錯誤,並恢復 GPT-4o 的使用,同時增加 GPT-5「推理模式」的使用額度他還坦言,AGI 這個詞已經失去明確意義,與其糾結定義,不如專注於 AI 現實世界中的實際表現價值。這番說法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當前 AI 產業的困境,在行銷話術技術實際落差之間,如何維持用戶信任市場信心,已成為更迫切的課題。

AI 產品已達到類似 Google、Facebook 等平台的規模,牽動數億人的日常與工作。一旦改動,便可能引發巨大使用者情緒反應。所以科技公司在更新產品時必須更加謹慎,提供足夠的過渡期,甚至保留舊版本作為備選,以維持用戶的自主權選擇感。同時透明度也成為關鍵,用戶應清楚知道當下使用的是哪一個模型,以及它在回應中的能力限制

宏觀來看,GPT-5 的爭議反映出 AI 發展的臨界點大型語言模型規模化增長似乎遇到瓶頸,單純堆疊參數資料量已難以帶來飛躍。未來要突破,可能需要結合新的架構方法,例如引入可持續學習、強化真實世界感知能力、提升可解釋性與可控性等方向。若技術停留在「更大、更快、更貴」的循環中,最終只會讓大眾對 AGI 承諾產生疲勞懷疑

這場事件雖然短期內是 OpenAI 公關挑戰,但長期來看,也許會促使整個產業重新審視與用戶關係,並在技術創新人性需求之間找到更穩健平衡AI 若要真正成為人類信賴夥伴,必須不僅在推理計算精進,更要理解情感尊重習慣維護選擇自由GPT-5 的故事提醒我們,技術的未來不只是由演算法算力塑造,更是由使用它背後信任共同決定

如果說 GPT-5 的推出是一面鏡子,那它映照出的,不只是 AI 能力邊界,更是整個科技產業在邁向下一個階段時,必須直視責任挑戰這場爭議或許會過去,但它留下的啟示,將在未來的每一次技術革新中,持續被檢驗






盛治仁/AI如何影響我們的生活?

名人堂電子報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30&page=1#ph  

◆  盛治仁/AI如何影響我們的生活?
◆  廖達琪/民眾黨能逃脫「寡頭鐵律」嗎
◆  廖元豪/勿陷大法官於不義
◆  葉匡時/「我恨故我在」










盛治仁/AI 如何影響我們的生活?


2025-08-14 00:00  聯合報/ 盛治仁/雲品國際董事長


我在工作上愈來愈常使用 AI,從探索靈感、搜尋資料、討論方案優劣、到翻譯並審視合約文件等,都得到許多助益。隨著時間累積,也常被其優異理解推理能力震撼,更強烈感受到它持續且迅速進步

但是科技發展往往是兩面刃正面貢獻能力有多強,負面破壞威力就有多大。

最近美國德州眾議員 Greg Casar 提出一個法案希望能夠規範 AI 科技被商業濫用可能性,叫做 Surveillance pricing,亦即不讓 AI個資推論出該如何定價以增加獲利。他舉了兩個例子說明。

第一是聯邦貿易委員會前主席 Lina Khan 曾指出,AI 分析電腦紀錄解使用者因為有家人去世必須趕赴某地,所以航空公司可因此提高機票售價

第二是公司欲聘用員工時,透過 AI 分析知道他最近去過當鋪急需用錢,所以在敘薪時可提出較低薪資,對方也會接受。

這些例子細思極恐,但都是 AI 能做到的達美航空最近就公開對投資者說他們目前已提高到對百分之三的客戶以 AI 定價,成功提高獲利,並計畫在年底前再提高到對百分之廿的客戶身上。這引發了國會議員強烈抨擊,認為是不公平定價,價格的制定不應該以消費者收入急迫程度等因素來決定。達美航空則回應並未使用個體資料,但未回覆具體準則為何,以及百分之三AI 定價實施於何處等。

過去 AI 作分析多是為了吸引消費者購買,現在卻有能力以個資來決定價格,因此 Casar 提出的法案禁止公司以個人搜尋記錄、所在地區、或重大人生事件等資訊作為定價的依據。企業不能用蒐集得來個人資料作為制訂提高售價工具

其實 AI 的能耐絕對不止於此。OpenAI 執行長奧特曼最近說他在開發測試下一代 GPT-5 模型過程讓他感到奇怪無用,因為他收到一封他不太理解的問題的郵件,結果 GPT-5 卻能給出完美答案。

他把 AI 開發過程喻為二戰時研發首枚核武的「曼哈頓計畫」,當時科學家看著他們發明成果,腦袋想的是「我們做了什麼」?因此他也表達了對 AI 治理擔憂,認為立法的速度跟不上科技的發展,但同時他也擔心政府利用 AI 監控人們生活

不管我們對 AI 的看法如何,未來人類的工作和生活都會翻天覆地改變。例如 OpenAI 打造教育界底層基礎,未來可以因材施教,讓每位學生都能客製化,甚至擁有廿四小時個人家教教育學習模式必定有大改變。

AI 影響層次也將逐漸從現在著重對話人工智慧,進化到幫我們完成例如線上訂位等的 AI 助理,再進化成以各種形狀包括人形機器人來完成日常生活勞動工作實體存在

至於這會是人類的美夢還是詛咒,只有時間驗證。發明家成名致富野心和政府監管控制能力孰強孰弱將會是關鍵。正如機器人用在家庭可以處理家務、照顧嬰幼兒或陪伴長輩,用於戰場則是可怕殺人機器

關鍵不在於 AI 能做什麼,而是我們容許它做到什麼地步。或許,AI 不是鏡子中的怪物,而是照見人性放大鏡






丁予嘉/穩定幣將顛覆金融體系

◆  丁予嘉/穩定幣將顛覆金融體系












丁予嘉/穩定幣顛覆金融體系


2025-08-14 00:00  聯合報/ 丁予嘉(作者為經濟學家)


在金融圈內,有專業的、沒專業的,絕大多數都搞不清楚「穩定幣」的內容與將來的影響。為了更深一層解,我向多位主管機關的高階官員請益,驚訝地發現官員們一知半解,更不清楚將來的監理政策;反正做一個跟隨者,不容易犯錯,更不需搶當先行者,保守是上上策。這無可厚非,畢竟台灣的規模小,也不是金融中心,創新帶來風險故寧可不要。不過,「穩定幣」將影響深遠,深入解是必要的功課。

區塊鏈技術在民國九十七年(二○○八年)問世以後,藉著「去中心化」交易(每筆交易不必經過某結算中心,可以自己找他人完成)與層層加密的功能,每筆交易紀錄都被保存並加密,形成完整的、無限大的大大小小的區塊鏈接。這個技術在民國九十八年(二○○九年)誕生了比特幣,更開啟了加密貨幣爆發式的成長。

民國一六年(二○一七年)因區塊鏈技術日益成熟,央行數位貨幣(CBDC)的議題開始進入實質論述CBDC 不但可以提升跨境支付的效率,更能排除並規避地緣政治(經濟制裁)的風險。但 CBDC 也有窒礙難行的地方。民國一一四年(二○二五年)六月,美國參議院通過川普政府的穩定幣「天才法案」(GENIUS Act);香港隨後也通過自己的「穩定幣條例」,目前至少有十個國家正處於立法階段。

川普這個法案的初衷,是想解決失控聯邦赤字,藉由穩定幣背後的資產與美債掛勾,搞一個叫「穩定幣」的加密貨幣,它的價值穩定於與美元一比一的比例。不同於比特幣、以太幣、愛達幣,穩定幣波動不大,不但滿足數位支付功能,更因為背後的資產可以收息,這將吸引大多數人將法幣換成穩定幣,可見的未來,做為加密貨幣的穩定幣,其總市值將是天文數字。

舉個例子,以前「螞蟻金服」的子公司「支付寶」,把你的儲值拿去做投資,你的數位支付工具還有收益,多儲值當然是對的,因為你的法幣現金沒有收益啊!再想想,倘若你儲值在悠遊卡內的錢也有利息,這儲值不僅可支付交易、更是資產,不多儲值嗎?

現在,比特幣市值是二點三兆美元,占全球加密貨幣(市值三點八兆)的五成九比特幣投資標的,波動大、沒收益,不是、也不適合當支付工具。類穩定幣,如 USDTUSDSCircle 等(由各個不同的加密貨幣發行收支工具)的市值,民國一一四年(二○二五年)已突破二,六○○億美元。

「天才法案」通過後,發行穩定幣是要有背後資產的,你放在穩定幣裡的每一塊美元,都有對等美債或其他資產;一旦收息成真穩定幣將是加密貨幣新寵。更有甚者,在區塊鏈基礎上,很容易生出各式各樣穩定幣,背後鏈接著各式各樣的資產、各自擅場,肯定百家、千家爭鳴,那麼接下來的金融體系,會是什麼樣子呢?

我認為十年內,傳統的商業銀行必將式微或倒閉,存款被穩定幣取代,放款被去中心化的資本或眾籌(這些都是穩定幣的一種)取代,支付將不再是法幣現金,而是數位化加密法幣。這樣的金融體系將是一個極有效率、交易成本極低的世界。當所有經濟活動過渡到這樣的境界與過程中,保證是個大顛覆!這顛覆帶來的風險可大可小,取決於金融監理智慧,不得不未雨綢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