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20日 星期六

經濟日報社論/全球半導體業走向新冷戰時代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垃圾 udn ,欠缺 

◆  聯合報社論/老殘機組當救援,台電要把鋼索走到斷?
◆  聯合報黑白集/減少仇恨救生育
◆  經濟日報社論/全球半導體業走向新冷戰時代









經濟日報社論/全球半導體業走向新冷戰時代


2025-09-20 01:00  經濟日報/ 社論
若中國啟動全面禁購美國AI晶片,全球半導體產業生態可能進入新冷戰時代。路透


外媒報導:北京政府下令中國科技巨頭停止採購輝達 RTX PRO 6000DH20 晶片替代品)降規改款晶片,輝達執行長黃仁勳對此表示失望。以此延伸未來最糟情境,若中國啟動全面禁購美國 AI 晶片,全球半導體產業生態可能進入新冷戰時代

在人工智慧成為國力核心的時代,北京政府選擇性杯葛輝達 AI 晶片,這不僅是一項經濟措施,更是科技冷戰格局中的戰略轉折此舉固然將在短期內造成市場震盪,更可能在中長期改變全球半導體產業版圖,對美國、中國與台灣都帶來深遠影響

短期而言,美國晶片大廠輝達將是首波受害者。輝達民國一一三年(2024年)來自中國的營收約占其總收入17%。若禁令落實,這些高毛利訂單將瞬間蒸發。中國資料中心雲端服務商未來若無法合法取得輝達相應的 GPU,只能依靠既有庫存、灰色供應鏈。這不僅使美國企業財報失色,也意味著中國 AI 應用腳步將被迫放緩。台灣則因身處供應鏈關鍵環節,尤其是台積電等先進製程伺服器零組件廠商,都會連帶遭受波及,短期內訂單延宕稼動率下滑風險難以避免。

對中國而言,短期衝擊雖大,但本土業者卻可能因「禁購」而迎來意外商機。華為昇騰晶片雖採7奈米製程,效能相當於輝達同款晶片六至七成,但在美國產品被排除後,將迅速成為唯一選擇,需求大增寒武紀思元系列在科研與邊緣 AI 領域也將有新訂單湧入。中芯國際作為代工廠,會因華為與寒武紀急需投片產能增加

中長期影響更加耐人尋味。對美國而言,中國市場的流失雖然短期痛苦,但長遠來看反而會加速供應鏈重心轉向歐美、日本與中東;短期內中東更可能成為 AI 運算晶片新興需求重鎮。失去中國後,美國業者將在「友岸市場」尋找新的增長動能。更重要的是,中國若自行築起高牆,美國反而更能說服盟友減少依賴北京,鞏固其在全球 AI 生態中的主導地位。

中國未來若進入「國產替代」階段。華為有望壟斷本土 AI 晶片市場,打造國家級 AI 平台。寒武紀則因國家扶植亦擁有一席之地,但也可能因政策整併而與華為協同中芯國際則將被推上「戰略代工廠」的高度,獲得政策資源。然而,若無法掌握 EUV 高階光刻機、HBM 記憶體等關鍵技術,中芯國際即使能持續在5-7 奈米擴產,仍難突破與台積電、三星間的技術鴻溝。這意味著,中國 AI 晶片最終可能形成一個「自給自足落後一世代」的封閉市場,難與國際主流正面競爭。

至於台灣,短期衝擊難以避免,AI 伺服器零組件將面臨需求下滑。然而,中長期來看,台灣在美國、日本與中東市場的角色將更加關鍵。當中國逐步被排除在全球高階晶片市場之外,台灣將更緊密地與美國綁定,成為 AI 晶片與先進製程的核心供應者。這固然提升台灣的戰略價值,但也同步加劇地緣政治壓力。特別是中國國產 AI 晶片若無法突破效能限制,對台灣半導體的競合可能會被視為敏感議題,進而使兩岸科技摩擦更加尖銳。

整體而言,北京若真的啟動全面禁購,短期將是「三方皆輸」的震盪期:美國失單、中國斷供、台灣尷尬;中長期則可能開啟「產業新冷戰」格局:美國與盟友市場更加鞏固,中國走向內循環,台灣則被推向衝突前線。對台灣而言,我們不能再僅以中國或美國需求作為半導體成長的唯一保證,而必須更積極拓展歐日新興市場,同時強化供應鏈的多元性自主性

更重要的是,台灣必須將半導體視為國家安全戰略的一環。除了維持台積電的全球領先,也要布局 AI 伺服器、散熱、封裝、材料等整體生態鏈,避免單點受制於人。唯有如此,台灣才能在 AI 時代的全球產業新冷戰中,不只是代工者,更是不可或缺的戰略支柱













聯合報黑白集/減少仇恨救生育


2025-09-20 01:05  聯合報/ 黑白集
搶救生育率,行政院會日前通過「好孕三方案」。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台灣生育率再創新低,賴政府祭出三招:加碼生育補助每胎十萬元,人工生殖補助費用一半,對暫時無法生育者補助凍卵。看起來政策立意良好,但能不能達到「催生」效果,恐怕不容樂觀。

近幾年,台灣新生兒人口年年降低。民國一○五年(二○一六年)還有廿.八萬,民國一九年(二○二○年)驟減為十六.五萬人,民國一一一年(二○二二年)之後僅剩十三萬餘人今年則估計不到十二萬人十年之間,新生兒減少四成多,像溜滑梯一樣。從四月至今,新生兒數每月都滯留在八千多人,顯示年輕人完全失去生兒育女興趣

近年政府鼓勵生育補助養育的政策從未間斷,為何從未見效,而且洞越補越大?政府看到的問題都是經濟因素,因此不斷加碼「金錢」補助;然而,年輕世代追求的是一種「幸福感」,卻是政府遠遠無法提供的。

不僅如此,政府近年釋放的是停不住仇恨感:教你懷疑身邊的人的忠貞,教你仇恨那些你甚至不認識的人,教你用最廉價的方式詆毀對手,教你不能把南部的電送給北部使用,甚至教你把剛剛合法選出的立委統統罷免掉,然後教你要準備好把孩子送上戰場,像烏克蘭那樣。在這樣的仇恨氛圍中,我們的年輕人怎麼會有生兒育女渴望

賴總統可以不斷加碼補助假裝很關切少子化問題。但他如果少一點仇恨治國,也許功效更大












聯合報社論/老殘機組當救援,台電要把鋼索走到斷?


2025-09-20 00:57  聯合報/ 社論
台電林口火力發電廠。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興達電廠發生氣爆後,國內供電進入新一波緊張期。未料,林口一號機及二號機近日相繼故障,使電力備轉容量率一度降到三.八%,距離紅燈警戒僅一步之遙。為此,台電全力啟用水力發電,包括核二、核三的輕柴油渦輪機所有備用機組都出動,連台積電等工業大戶要求啟動緊急發電機組。經濟部長龔明鑫承諾夜間電力備轉容量「不低於六%」的保證已破功,台電的供電鋼索還能走多久?

台電「不缺電」的蒼白承諾,大家早已受夠。擺在眼前的事實是,台電除了把層出不窮停跳電事件推給「小動物們」,並以各種手法偷偷啟用各種除役老舊機組,連核電廠火力機組都不放過;甚至還發明「藏電於民」之計,要求工業大戶自備緊急發電設備。如此東掩西藏,無非就是要遮掩供電左支右絀真相,以照亮民進黨「非核家園」的偉大目標。然而,虛空崇高非核,再也遮不住台電供電窘迫真相

以九月十八日這天為例,即使在大白天,太陽能發電僅占總體發電量的四.七五%,風力發電更少,僅占○.六%。換言之,民進黨吹噓多年的「風光電力」,在投注了幾千億元資源後,兩者發電量竟然僅達五.三%,距離蔡政府誇稱的廿%簡直是天淵之別。在某些天氣晴朗的日子,太陽能光電在白天有時確能貢獻廿%的電力;但太陽一下山,電力立即毫無懸念歸零至於風電,則鮮少貢獻一%以上的電力

這就是台灣「綠能」的真相,完全不是民進黨描繪的那般美景。在魅惑人民多年之後,蔡政府知道綠能廿%目標在民國一一四年(二○二五年)無法達成,也只是悄悄將數字下修十五%,再把目標年限往後延;因為,那反正是後人的事。問題是,這廂要替代「核能」的綠電還未建立,那廂卻毫不猶豫地把核電廠關閉;這樣的執政者,似乎連「務實」的能力都蕩然無存了。

台灣今天的供電景象,就像一張破碎拼圖,每天都在四處拼湊可用的電力;一邊忙著走鋼索救火,一邊忙著編故事安撫人民。前兩天,屏東下雨,太陽能發電馬上缺了一角,經濟部只好下令水力抽蓄發電全部啟動。最諷刺的是,台電竟喜不自勝地說,馬上有兩個颱風要來,屆時可以帶來豐沛雨量,讓水力發電暢行運轉試想,當台灣落到要靠「颱風救發電」的地步,人們還能相信台電和這個政府「供電無虞」的許諾

在興達電廠氣爆之後,供電已經十分緊張,繼又發生林口一、二號機陸續故障,將緊俏的供電情勢繃到最高。台電機組故障頻率越來越高,原因不難想像:一是許多支援機組多為老舊退除役機種,原本就不耐操;二是擔任主力火力機組過度使用下,漸漸磨出狀況;三是為了上陣支援電力,許多機組可能無法正常歲修保養,就奉派上場。正因為如此,只要一個零件出問題或是管線破裂整個機組就陷入癱瘓。台電的謊言太多,已到了它隻手摀不住破漏地步

無論如何,備轉容量率出現三.八%的警戒,絕對是不容忽視警訊。如此不穩定供電,不僅台積電感到惴惴不安,各行各業生產者和一般人民都七上八下,提心吊膽。就算台電自己不怕走鋼索,但它能強迫全民和它一起走鋼索嗎?尤其,派一群老殘機組擔任電力救援,不僅製造汙染,更加深鋼索斷裂風險。賴政府希望大停電的危機重演嗎?

賴政府若不從源頭修補電力政策,卻斤斤計較想要調漲民生電價,它只會迎來洶湧民怨







盛治仁/以包容直面歧異 民主才能存活

名人堂電子報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30&page=1#ph  

◆  盛治仁/以包容直面歧異 民主才能存活
◆  楊志良/行政不干預司法,賴能做到?
◆  張延廷/國防工業升級勿淪為政治口號
◆  廖達琪/罷免權需要廢除嗎?
◆  李清志/藝術家矢延憲司的作品軸線
◆  闕志克/中國在AI晶片戰的反攻號角
◆  蘇益仁/從美CDC事件談疫苗的信任挑戰









盛治仁/以包容直面歧異 民主才能存活


2025-09-20 00:00  聯合報/ 盛治仁(作者為雲品國際董事長,著有《領導自己的人生》)


日前美國保守派政治人物柯克在一場校園公開演講中被遠距射殺,這件事震撼了美國社會。他在保守派陣營有高知名度,創辦了推動保守主義以及反對左派組織,並且是主流媒體常客,也有自己的廣播播客。而他被射殺的畫面又太過戲劇化寫實,立刻成為最重大新聞事件

悲劇發生後,許多政治人物因擔心自身安全紛紛取消公開行程,或把戶外活動改為室內,甚至也和家人開始討論是否還要尋求連任。這顯示出對政治暴力憂慮急遽升高。事實上,近年來美國和政治相關暴力事件層出不窮,去年川普遇刺、裴洛西議長丈夫被侵入家中攻擊、企圖暗殺大法官卡瓦諾、企圖綁架密西根州長、乃至於國會山莊暴動暴力美國政治中已經成為一個重要變項

柯克最常跟群眾辯論互動的作法是巡迴各大學校園進行開放式現場問答。他歡迎任何人來挑戰他,也以公平對話形式直接交鋒,一位辯論完就輪到排隊的下一位。他的態度和語氣相對節制,對事不對人,場面即使激烈也不會流於吵架或謾罵。當然,他也常因言辭尖銳而被批評助長兩極化過度簡化複雜議題

現今全球多數政治人物是沒有這樣的勇氣能力不同意見者進行對話的,而是躲在同溫層享受掌聲流量。他敢在現場面對挑戰,這在當今政治圈確實難能可貴。這種面對面交鋒論辯正是民主政治最理想形式

在柯克去世之後,不同黨派立場的人都表達哀悼之意,也展開對政治暴力社群媒體負面影響討論當社會充斥著各種形式暴力,就會互相激盪升級逐漸語言肢體武器

民主社會裡希望靠的是用道理說服人,兇手沒有能力說道理竟然訴諸暴力滅口,難怪被指責是最沒有勇氣懦夫。套用這個邏輯,無法用道理論辯而只能靠謾罵或是躲在鍵盤後暗箭傷人,也是一種懦夫表現

事件發生地猶他州長社群平台稱為社會癌症呼籲公眾遠離減少使用,並多和真實世界的人們互動。

我最近對社群媒體有些感觸。在大罷免期間我很謹慎地在社群上發表了一篇個人立場為免困擾特別註明請媒體勿引用。即便如此,那篇文章還是引起蠻多關注和轉發,很短時間內竟然多了幾千位追蹤者,我就不再發表相關議題看法。

我想這也是為何陷在增長流量部分網紅用盡極端語言手段爭取關注。但是所有從事公共事務相關應該深思,自己散布的每一句仇恨言語都在把社會推向沉淪深淵

台灣雖然沒有美國的槍枝問題,但在社群媒體上同樣看得到語言暴力網路霸凌政治惡鬥,一樣會侵蝕社會理性基礎

美國會因為此事件檢討反省而進步,還是更激化惡鬥,值得觀察,希望也祝福是前者歷史一次次提醒我們:真正能戰勝仇恨的,從來不是子彈,而是對話;從來不是謾罵,而是理性。只有當人們願意以包容直面歧異珍惜擁抱不同觀點民主才有可能存活。願這場悲劇不只是美國的創痛,也能成為我們共同學習起點







杜紫宸/解決公共數據易遭誤解的議題

◆  杜紫宸/解決公共數據易遭誤解的議題
◆  丁予嘉/漫長的生產線
◆  陳國樑/行政院修財劃? 更像是政治鬥爭









杜紫宸/解決公共數據易遭誤解的議題


2025-09-20 00:00  聯合報/ 杜紫宸(作者為中華大學兼任講座教授)


內政部調查顯示,台灣男性平均壽命七七點四歲,女性八十四點三歲。見報後,有民眾誤以為「若自己目前六十六歲,男性便只剩十一年餘命,女性還有十八年可活」,這是一個典型誤解。所謂「平均壽命」其實是「零歲餘命」,也就是剛出生的嬰兒在當年社會條件下,預期可以存活年數

如果你已經活到六十六歲,代表避開了嬰兒死亡率青壯年意外疾病風險,因此實際平均餘命應該比十一或十八年更長,通常會再增加兩到四年。這正是統計學上所謂的「條件機率」概念,即在既有條件下,後續事件機率會有所不同

平均壽命的誤讀只是冰山一角,類似情況經常出現在其他公共統計數據上。主計總處每年公布的「平均薪資」,往往被解讀為「台灣人普遍的收入水準」;但事實上,平均值很容易受到少數高薪族群拉高,而與多數勞工的真實狀況有所落差。出口貿易統計也是如此,政府公布的是總體出口金額順差,許多人便誤以為「人人都分得到」,卻忽略出口高度集中半導體電子少數產業。這些數據若沒有輔以清楚解釋,很容易讓社會大眾錯估經濟全貌

再如失業率指標,官方定義僅限於「有工作能力、積極尋找卻找不到工作的人」。學生、家庭主婦或選擇不參與勞動市場的人並不計入其中;然而,社會輿論時常把失業率誤解為「所有成年人口中有多少比例沒有工作」,因而產生情緒化批評。這些誤解,並非因為政府數字不正確,而是因為數據專業定義民眾日常直覺存在落差

公布統計數據的本意,是希望讓民眾理解社會現況,並做為政策討論的基礎;但若缺乏必要說明,反而製造疑慮不信任首先,這會導致民眾情緒化解讀,例如看到「平均壽命七十七歲」便認為自己活不久了,卻忽略實際餘命應會更長。其次錯誤理解會助長公共論述偏差,當政治人物媒體有意無意引用「平均薪資」證明民眾過得很好或很糟,若未提及指標定義便容易誤導輿論。更嚴重的是,數據若與民眾生活感受落差過大,會削弱社會政策信任甚至懷疑政府刻意粉飾太平」。

因此,政府未來公布相關統計時,有三方面可改進的方向:第一,數據附帶簡易說明,若能在報告或新聞稿中,以圖表或問答方式附上「名詞解釋」與「常見誤解」,可避免民眾望文生義。第二,應同步提供更多對應指標,例如薪資除了平均數,也公布中位數;壽命除了出生時平均壽命,也公布六十五歲人的平均餘命。以多角度呈現統計數據,才能讓民眾獲得更完整理解第三,政府強化統計素養教育,透過數位平台學校課程,讓國人普遍理解「平均值、中位數、條件機率」等基本統計概念降低民眾被誤導風險

數據本身不會說謊,誤解卻可帶來不必要的爭議與對立。政府機關若能以更清楚的方式解釋統計,才能讓資訊公開真正發揮價值,不致成為錯覺政治口水來源建立社會統計數據正確認知,尤其是民主深化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