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29日 星期一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國安危機 當老師只能自求多福

udn 論壇報垃圾 udn ,欠缺 

◆  正義終至 誰來追訴呂金鎧案審檢濫權
◆  借鏡日本 建立志工調度機制
◆  鏟子超人背影 社會當後盾
◆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國安危機 當老師只能自求多福
◆  改善教育環境 讓師培生不「失陪」
◆  WORLD NEWS DAY…第四權危機 全球警示錄
◆  師道到失道 老師不快樂
◆  限制計程車進入機場是雙輸政策 問題不會因拖延而消失 2025-06-13 00:00
◆  審慎管制輔以自律機制,促進融資租賃業與企業共榮 2025-05-21 00:00
◆  用腳投票!是誰綁住外送員的雙腳? 2024-12-20 10:00
◆  保障勞工權益與併購競爭審查:雙軌權責,一個共同目標 2024-12-02 10:42
◆  支持政府之政策下金融整併的利多發酵 2024-10-24 00:00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上)/我兩度赴倫敦政經學院借閱 2019-09-18 18:2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中)/外殼燙金 內頁像傳真紙 2019-09-18 18:3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下)/兩種編排有異 畢業35年收到 2019-09-18 18:32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國安危機 當老師只能自求多福


2025-09-29 00:00  聯合報/ 張俊哲(作者為台大教授、英國皇家昆蟲學會會士)
不論盒子𥚃面裝的是教師節的奬牌或奬章,都比不上「幸福感」來得重要。(圖:張俊哲)


今年暑假,我受邀參加一場科學營開幕。與一群積極向上高中生熱心教育老師們齊聚一堂,心中瞬間充滿希望。豈料,下課後這份「自我感覺良好」卻被連聲的長嘆打斷-原來,當天也是某明星高中徵聘化學老師的截止日,結果竟乏人問津。這意味著現任教師將更加過勞,也難怪他們嘆聲連連。

其實,這並非個案。「缺師」現象早已遍及全台。受少子化衝擊,教職從「遇缺不補」演變為「欲補聘無」。這種惡性循環正侵蝕著教育生態,削弱整體國力。輿論多歸因於產業結構轉型與退休年金改革,使教師薪資的競爭力下滑,年輕人因而望之卻步,更遑論新進教師還能懷抱春風化雨之志。

不可否認,薪資雖是重要原因,卻絕非核心主因。試問,多數人選擇教職時,會把它視為賺大錢的捷徑嗎?當然不會!多數願意成為老師的人,不外乎在成長過程曾受師長的啟發與關懷,或認同其良好形象與穩定收入,因而投身教育。然而這份勉能溫飽的「幸福感」,近年卻在濫訴陰影績效壓力雙重夾擊下,正快速流失。

毫無疑問,狼師暴師必須嚴懲,以杜絕性侵霸凌。然而,部分「過度熱心」的家長校友強勢介入校務,不僅讓校方綁手綁腳、延宕教育政策推動,更將壓力轉嫁到教師身上。長期處於高壓,老師會逐漸失去愛心與耐心,甚至怯於主動關懷與教導學生。

此外,也請容我用愛心對同學們說幾句誠實話:討好學生,其實是最簡單,卻也是最危險的班級管理方式;學生往往被利用了,卻渾然不知。部分老師因畏懼投訴,對課堂脫序與學習怠惰選擇視而不見,甚至祭出「分數大放送」來自保。這些亂象看似皆大歡喜,實則是虛假雙贏漠視惡行,只會助長霸凌揚惡隱善隨意灌分,更會抹煞努力製造不公,最終導致整個世代的沈淪。當老師悖離初衷,學生習於放縱只剩雙輸。至於學校為了衝排名、拚點數、搞排場所衍生的副作用,此處已無須贅述-那不過是另一種毀滅性教育樣態

近年來,我最常聽到老師們的私語莫過於:「看來看去,恐怕只能自求多福了!」短短一句,道盡了對時局的無力與無奈。在「灌籃高手」中,安西教練曾言:「現在放棄,比賽就結束了!」如果把老師比作教練、學生視為球員,那麼當前的教育現場正瀰漫著「棄賽」氛圍,而最先想放棄的,竟是教練本身。這不僅是教育危機,更是國安危機因為教育乃國家大計,中興以人才為本

適逢教師節補假,謹此誠懇呼籲:教育當局和執行單位應勇敢走出民粹迷霧,儘速採取補救措施,並制定務實周延政策,以具體行動為老師爭取幸福,且讓幸福有感。唯有讓老師們帶著尊嚴走進教室與研究室,才能教出勇於追求幸福、以正道立身的下一代。
















改善教育環境 讓師培生不「失陪」


2025-09-29 00:00  聯合報/ 羅德水/全教會文宣部主任(台北市)


近來教育界持續瀰漫師資荒的焦慮氛圍,面對此嚴峻挑戰,教育部陸續提出不少對策。惟檢視目前對策,偏重擴大師資儲備量並開放彈性聘任,卻未能從更宏觀的視野,針對導致師資供需失衡的根本原因,提出具前瞻性結構性的改革方案。

深入剖析當前師資荒,核心問題有二:首先,中小學教師的職業吸引力已急遽下滑,不友善的環境,來自官員與家長的壓力,以及複雜的學生輔導管教挑戰。取得教師證的準教師中,竟有高達四成未能投身教育,足以說明教職誘因不足,而在少子女化浪潮席捲、生源持續減少下,竟還出現普遍性的師資短缺,更證實師資荒已非短期困境,而是系統性危機。

其次,中小學師資結構出現嚴重失衡。廿年來(九十四至一一三學年度),中小學教師年齡結構明顯老化。以國中教師為例,卅歲以下的教師占比,從近二成四遽降至不足百分之七,而五十歲以上的國小教師占比,則從百分之七暴增至三成五,師資年齡結構老化趨勢甚為明顯,且各級學校教師整體年齡結構均持續向上偏移。

隨著教師退休年齡逐年遞延,中小學師資之平均年齡還將持續攀升。這也意味著,資深教師退休後可釋出之職缺將同步遞延,進一步壓縮年輕世代進入教育職場的空間。上述兩大困境又相互影響、形成惡性循環

許多懷抱教育理想、投入大量時間與心力研讀教育學程的師培生,因漸趨惡化的環境及職涯前景高度不確定性,內心充滿迷茫與徬徨;他們對教育的熱情,可能在年復一年的等待與挫折中被消磨殆盡。若教育環境惡化、職缺過少等困境未能獲得有效改善,我們恐將目睹愈來愈多優秀的師培生選擇「失陪」。

一位合格教師的養成絕非易事,嚴謹的養成過程正是為確保師資素質與專業。正因為如此,每一位因失望而選擇離開的師培生,不僅是其作育英才夢想的挫折,也是總體國家教育資源的浪費,更直接衝擊學校教育品質。長此以往,未來甚至將影響整體師資培育制度,問題環環相扣,不容主事者輕忽。

教師荒為何加劇?愈來愈多的師培生選擇「失陪」是關鍵。與其不斷擴大師資儲備,不如致力改善教育環境、提升教師待遇,讓教師重新成為受人尊敬、吸引優秀人才的職業,相信會有更多準老師們願意將投身教職當做主要選擇。教師素質是教育品質的基礎,投資教育不是口號,而是挽救台灣學校教育,確保教育品質的必要行動。













師道到失道 老師不快樂


2025-09-29 00:00  聯合報/ 陶以哲/高中教師(台北市)


教師節快樂全國放假,但老師真的快樂嗎?按理如此讚揚「桃李無言,下自成蹊」的敬師日子;然而,許多教育現場的問題,卻讓老師、學生到家長,呈現開心不起來的三輸局面

首先,就是缺代理教師。許多縣市甄選無人報名,課找不到老師上,學校頭痛,家長憂心孩子受教權利。再者,是有志正式老師人數下降。教育部資料顯示,師資培育生取得教師證後,三年內報考正式教師甄試比例,自過去七成,已降至約三成一,為什麼教師職業吸引力正在滑落呢?

筆者認為,年金下調、現職薪資誘因不足是重要因素;當薪資與福利跟不上期望與物價水準,自然想換跑道。

另一方面,制度讓老師感受不到尊重、不具備適當管教權也持續削弱任教意願。更可怕的是,近年教師被投訴案暴增,施教者動不動就被捲入風暴中心,職業風險壓力日增,當師道難以維繫,誰還會想當老師?政策一味迎合學生權利與訴求、弱化管教立場,卻又未同時提供制度保障支持,勢必造成老師在教育現場孤立挫敗

若不及時補強教師尊嚴、提升誘因、還給老師適當管教與尊重的力量,教育領域的國安危機會持續擴大。















WORLD NEWS DAY…第四權危機 全球警示錄


2025-09-29 00:00  聯合報/ 馬丁・巴倫/《華盛頓郵報》前執行總編


編按:
九月廿八日為世界新聞出版協會WAN-IFRA)制定之世界新聞日,主旨為提醒閱聽大眾在訊息紛亂的當下,新聞媒體報導、調查分析解釋新聞重要。馬丁・巴倫(Martin Baron)為華盛頓郵報前任總編輯。在他任內該報共贏得十一項普立茲新聞獎。




在我近半個世紀的新聞生涯中,我眼中的美國新聞媒體,都是自由獨立的。

我的職業生涯起點是在民國五十九年(一九七○年)代。那是美國人能夠清楚看到新聞媒體如何為民主服務的年代;隨著《紐約時報》率先公布《五角大樓文件》,民眾得知政府如何在歷經多年、奪去多條人命的越戰中,不斷的掩蓋失敗。隨後,《華盛頓郵報》引領了水門案的調查報導。美國公民由此案得知,他們的總統如何將政府當作對付政治對手的武器,濫用職權並破壞憲法。

自這些真相揭露以來的數十年裡,我理所當然的認為,我的國家將永遠享有新聞自由,憲法第一修正案會保障它;但如今,我再也不會把這個視為理所當然,我不再假設美國的憲政秩序能夠堅守、不再假設法治能夠勝出,也不再假設自由表達意見能夠延續下去-不論是新聞自由、還是美國人民的言論自由

這是因為我們有一位總統,他對傳統權力制衡展現蔑視;因為國會多數表現得卑屈順從;因為最高法院多數人將超凡的權力與豁免權,交到這位總統手中;因為這位總統,似乎決意圍攻民主制度支柱,而新聞媒體首要目標之一;也因為我們的民主制度,或許比我想像中更加脆弱怯懦

更令我憂心的是,我們正處於一個人們無法不願分辨真偽的時代。在民主制度下,我們對於「哪些政策是最好的」存在分歧,這是自然的;但如今我們卻無法就「如何界定事實達成共識。我們曾經賴以建立事實要素,如教育、專業知識、經驗,與最重要證據,如今被鄙視忽視甚至否認

當我們無法確立最基本事實,民主如何能繁榮,甚至如何存續?若民主陷入危險,也同樣危及媒體的獨立自由。

新聞自由無法在沒有民主的環境下生存,而民主也無法在沒有新聞自由的情況下延續。歷史上從未有一個民主社會,沒有自由獨立媒體

新興威權者的行動手冊早已清楚明白:首要目標之一就是打壓新聞媒體,因為媒體能夠揭露政治領導人行徑追究責任機構

但他們的壓制不僅止於新聞媒體,他們企圖徹底廢除自由意見表達:音樂家、作家、藝術家、劇作家與編劇表達自我的權利;大眾選擇收聽、觀看或閱讀自己想要內容的權利;企業高層、學者、社運人士與政治人物倡議其政策偏好的權利;以及我們每個人能自由與家人、朋友、鄰居與同事交流的權利,而不必害怕監控與報復。

新聞界所努力維護的權利,與多數人為自己爭取的權利並無不同-探究事實、分享所學、傳達所信的自由。

面臨風險的遠不止是言論自由,獨裁者真正鎖定的目標是「真相」本身。他們意圖消滅一切獨立的事實仲裁者,無論是法官、學者、科學家、統計學家或記者。在走向威權的國家,元首會聲稱自己才是唯一掌握真相的,並操弄、壓制或刪除證據以維護謊言。

這正是當前正在美國發生的情況。當政府要求其虛構內容必須被無庸置疑重覆,正是事實遭受攻擊之時。

數十年來,美國一直是言論自由堡壘憲法保障似乎牢不可破,但如今已不再如此;我們曾是其他渴望自由的國家人民的榜樣,但現在已不是了;我們曾是這些自由的強力捍衛者,全球的人權運動者、民主倡議者,與獨立記者面對壓迫時、經常仰賴我們的支持,現在卻再也不能指望我們。

在民國卅年(一九四一年)那場著名的「四大自由」演講中,小羅斯福總統將「言論表達自由」列為第一項,並特意補充「放諸四海皆準」。

而如今,在一位立志成為獨裁者的總統執政之下,美國正背棄小羅斯福總統的自由理念新聞界獨立性原已因民主信心削弱陷入險境,川普更使全球新聞言論自由深陷險境

川普及其盟友所蔑視的,恰恰是美國憲法第一修正案初衷其主要起草者麥迪遜總統曾談到何謂新聞言論自由,他稱之為「能自由檢視公職人員政策權利

檢視,按照辭典定義,包括仔細檢查、深入研究調查,以及透過質問來判斷進展、是否適當或合於知識。

若套用到記者,這意味著我們需深入幕後、挖掘表面之下的真相;要弄清楚誰做了什麼、為何而做、誰會受影響、如何受影響、誰在背後施加影響、意圖何在。

在我看來,新聞的使命是提供公眾所需、所應得的資訊,好讓人們能夠自我管理而這一使命中,包含了一項至高無上責任追究強權人物機構責任

當掌權者有所作為、當普通人行善有為,新聞媒體應傳遞社會「善的力量」;但同時,有些巨大的惡行,罪魁禍首往往是握有龐大權力者。不道德或非法的行徑可能潛伏多年、無人察覺,受害者往往被忽視或噤聲。

因此,言論新聞自由對民眾而言,至關重要。當存在嚴重的不法行為時,往往只有記者探究事實;若無人報導貪腐,貪腐必然更多,而付出最大代價的正是基層民眾。若沒有媒體守住環境,掌權者恐把握機會擴張權力、滿足自我利益,大眾的需求將更被忽視。

隨著美國政府放棄成為全球「民主燈塔」,我希望其他國家的人民,能成為美國人的榜樣;能向我們展示如何與「鴨霸政府」抗爭;在如何維護新聞言論自由民主原則之中,能給予我們啟發












鏟子超人背影 社會當後盾


2025-09-29 00:22  聯合報/ 趙哲聖/開南大學資訊傳播學系助理教授(桃園市)


颱風豪雨重創花蓮光復鄉,馬太鞍溪暴漲成災,夾帶大量泥沙沖進民宅,讓這片土地滿目瘡痍;災民失去家園,重建之路遙遙無期。然而,在滿城泥濘之中,一群素昧平生的陌生人,自備鏟子、水桶與雙手,從全台各地奔赴災區。「鏟子超人」沒有掌聲,也不計名利,只是默默在瓦礫中清理與搬運,用最真實的行動給予災民支持,讓人看見「台灣最美的風景」。

天災無情,人力不足以抗衡大自然,但我們仍能「帶著一支鏟子」,盡自己的力量去幫助別人。與其在螢幕前看政治人物推諉責任、政黨互相卸責,不如自己踏出一步親手參與重建;與其在社群媒體上按讚、留言或製作梗圖批判,不如走出虛擬世界,用汗水與行動給予災民最實質的幫助。這些鏟子超人所展現的不只是愛心,更是一種行動的力量。

然而,災後重建不能只依賴熱血志工的短暫投入,中央與地方在責任問題上爭論不休的同時,更應思考如何將零散的愛心轉化為有效率的系統;個別善意需要透過科學規畫,才能真正建構一套長期防災體系。這包括防災應變的科學研究、避難技術的普及教育,以及災後重建資源的即時調度。政府應設計一套標準化作業流程,連結志工、專業工程人員與物資調度,將熱情專業整合長遠的防災力量。

此外,這場災難也揭示了媒體生態缺口。主流媒體在災後最初的關注,往往聚焦於「災難現場」與「政治口水」,新聞熱度一退便轉向其他報導,災民重建需求卻不會隨之消失。此時自媒體成為彌補空白的重要力量,志工或居民透過直播、照片、即時分享,讓外界解現場真相並持續引導資源進入。然而,這些零散資訊仍需整合、轉化成公共政策的具體作為,透過公權力才能有效配置資源。

鏟子超人的身影留給社會的不只是感動、更是一種提醒;善意不能只停留在一次次的「救急」,更需「長治久安」的制度支持。願將來不再只有鏟子超人孤單穿梭在泥濘裡的背影,因為整個社會已成為他們最堅實後盾



2025-09-28 23:46 聯合報 / 波波漫畫 波波漫畫











借鏡日本 建立志工調度機制


2025-09-29 00:22  聯合報/ 魏世昌/工程師(宜蘭市)


上萬名「鏟子超人」湧入花蓮光復鄉投入救災。然而,中央與花蓮縣府未能妥善整合調度,部分志工一下火車便不知所措,只能在街頭徘徊,這不僅降低效率,還可能干擾其他救援工作的進行。政府其實可以扮演更積極角色,例如集中人力分配任務,讓每位志工都能在合適位置發揮作用。無論中央或地方,都應建立整合性系統,避免寶貴資源被分散或浪費在無謂等待重複勞動上。

值得借鏡的是日本的經驗。自阪神大地震後,他們建立了「災害志工中心」,由地方政府與民間合作設置,統一負責志工登錄、需求媒合與任務分配。志工一抵達災區就能迅速知道該做什麼,避免人力閒置或重複,確保每份心力用在最迫切的地方。相比之下,台灣缺乏此類完整統籌機制,志工往往無從發揮。這提醒我們必須建立制度化協調平台,讓社會自發熱情真正轉化有效救援

台灣最美的人心,可不能因調度不善,辜負了英雄們的善心。政府應建立完善調度分工機制,讓「鏟子超人」的善意,化為真正有效救援力量











正義終至 誰來追訴呂金鎧案審檢濫權


2025-09-29 00:23  聯合報/ 陳長文/律師、良制一國的信仰者(台北市)


纏訟卅二載的呂金鎧案終獲平反,正義雖至,卻是滿途荊棘。一樁本不該發生的錯誤,耗費一人近半生光陰,使其含冤入獄十九載。筆者日前方於服務單位-甲子研討會上,闡述「從人治,到法制,入法治,以臻良制」的永續之路;呂案昭雪,既是一絲微光,卻也反襯前路之顛簸漫長。

回首案情,一份疑點重重自白、一則共犯在警詢時的指控,輔以當年鑑識技術局限,便築起難以撼動罪惡鐵幕。即便呂先生為求脫離死刑威脅,無奈於更六審捨棄上訴,致有罪判決確定,然冤屈未曾一日平息。所幸天理昭彰,多方力量鍥而不捨;法律人良知、科學證據進展,以及一卷揭示刑求真相塵封錄音帶,叩開再審之門,最終由台灣高等法院再審合議庭廖建瑜法官、林呈樵法官與林孟皇法官,勇於採納新證,方得洗刷沉冤。值得一提者係廖建瑜、林孟皇二位法官,近期公開反對以「串證之虞」做為起訴後之羈押事由,此等捍衛人權司法風骨,在當今實務實屬難得。

呂案固然令人感慨,筆者更欲叩問:為何起訴如此明顯瑕疵,竟能歷經層層審級定讞?問題根源,正在於我國審檢濫權追訴,竟是「零風險、零成本」。

綜觀我國司法實務,刑法第一二五條「濫權追訴罪」形同具文,迄今無一位檢察官因此定罪。對於當年草率起訴違法取供檢察官,乃至罔顧證據作出錯誤判決法官,皆應追究其濫權追訴枉法裁判之責,並依國家賠償法追償。尤其在民進黨執政期間向心夫婦共諜案洗錢案限制出境逾一千四百日,無罪確定後未聞一句歉意;陳同佳願來台投案,卻因政治考量使正義懸宕七年,皆為明證。

在此制度困境中,羅秉成律師的作為足堪法律人典範。觀其職涯,從體制外為蘇建和、鄭性澤等重大冤案辯護,到入閣擔任政務委員;如今卸任公職,又回歸冤獄平反協會理事長之職,立即投身呂案平反,絲毫不戀棧。身為政務委員,羅律師身處的政治氛圍,不難想見其壓力。

當筆者僅為陳同佳案之人道考量發聲,都遭時任行政院長蘇貞昌譏諷為「魔鬼代言人」,身在體制內的羅律師,或有其不得不為局限為難。然其卸任後不忘初衷,持續為冤獄救援奉獻心力,風骨令筆者敬佩。

呂金鎧先生失落的青春已難彌補,刑事補償法之補償亦是杯水車薪。最根本者,應係徹底檢討審檢監督問責機制,以建立一個權責相符保障人權、值得國人驕傲法律產業。唯有如此,方能引領中華民國台灣地區,真正從「法制」邁向「法治」,以臻「良制」。

同樣地,中華民國台灣地區歷經解嚴、終止動員戡亂,在憲法實踐道路步履維艱,深知「憲法的靈魂在實施」之真諦。筆者亦盼,大陸地區在面對類似案件時,更能展現保障人權、實踐正義決心,方為兩岸制度競合、共創「良制一國」之堅實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