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11日 星期四

【專家之眼】為何油價將持續低迷?俄羅斯一定忘了教訓(廿)

◆  【專家之眼】重新思考大學升學制度的本質與未來(廿)
◆  【專家之眼】為何油價將持續低迷?俄羅斯一定忘了教訓

◆  【專家之眼】九三閱兵後中共對台政策的變與不變(十八)
◆  【專家之眼】美網決賽絕代雙驕大戰 阿卡示範怎麼打敗辛皇
◆  【專家之眼】已經吃乾抹淨,還裝可憐?TISA租稅優惠(十七)









【專家之眼】為何油價將持續低迷?俄羅斯一定忘了教訓


2025-09-11 06:40  聯合報/ 劉明德/四川大學前副教授
圖為俄羅斯阿爾梅季耶夫斯克郊區的油井。路透


開弓沒有回頭箭。俄羅斯的命運在民國一一一年(2022年)2月24日那天就已經定格了。俄羅斯現在正在打仗,而打仗需要很多錢。本文就來談一談俄羅斯的戰時財政

蘇聯的崩潰起於財政崩潰。如今,我看到了俄羅斯步上了蘇聯後塵,掉入了同一個陷阱資源詛咒Resource curse),即豐沛油氣資源反而帶來不幸

不管在蘇聯晚期現在俄羅斯油氣在她們的財政收入結構中,都是經濟命脈。民國六十二~七十四年(1973~1985年),石油天然氣出口為蘇聯賺取大量外匯,占其對外貿易的80%;在俄羅斯的外匯中,能源出口占比高達70%,占到俄羅斯聯邦政府財政收入三~五成。可以說,沒有油氣,蘇聯和俄羅斯就運轉不起來。這種失衡經濟結構使得她們在面對油價波動時顯得特別脆弱國際油價每下跌10美元,財政收入將減少數百億美元,進而造成財政不可預測性,這並不利於一個國家的穩定

她們同時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對於失衡經濟結構無動於衷不願意改革(畢竟改革不一定成功,何必自找麻煩?),以至於一再失去機會之窗。她們還有一個共同特點,那就是掉入陷阱而不知。俄羅斯或許知道,畢竟有前車之鑑,但由於見獵心喜,也就陷了進去,不知是否如此?

她們都過於樂觀,認為油價一時低迷不足為慮,以為油價很快就會反彈回來,以至於作為俄羅斯預算基礎油價高估了,誤判不僅僅只是誤判,它將造成連鎖反應,最後把俄羅斯的國運都給賠上了。

我們來看一下俄羅斯官員的油價預測。由於民國一一三年(2024年),油價處於高檔,油氣收入達到2,350億美元,以至於去年9月,俄羅斯政府預測,民國一一四年(2025)布倫特原油每桶81.7美元,如今(9月10日)跌到66.53美元;烏拉爾原油(Urals Blend)原先預測是每桶69.7 美元,近期在50-55美元/桶區間波動。因為油價暴跌,導致今年5月油氣收入暴跌35%。一方面收入暴跌,另一方面戰爭支出大幅增加,國家財政難以為繼。

《周書》說:「前車覆而後車戒」。俄羅斯學到了蘇聯的教訓了嗎?蘇聯是怎麼崩潰的?誰又是那最後一根稻草?《世界又熱、又平、又擠》作者 Thomas Friedman :「讓蘇聯垮臺的不是美國前總統雷根,而是每桶十美元的石油」。俄羅斯經濟學家 Vladimir Mau 反駁說:「不是,是每桶七十美元的高油價,突然跌到每桶十美元」。已故俄羅斯經濟學家 Yegor Gaidar 則指出:「蘇聯瓦解時間點可追溯到民國七十四年(1985年)9月13日,這天沙烏地阿拉伯宣布,他們決定徹底改變石油政策,不再保護油價。接下來六個月,沙烏地阿拉伯的產油量增加四倍油價大致減少原價的四分之一。結果,蘇聯每年虧損約200億美元。少了這筆錢,這個國家根本無法存活」。看來,蘇聯沒能挺住,就敗在「能源詛咒」

歷史總是驚人相似。跟四十年前一樣,今年四月初,OPEC +突然退出減產計畫,加之川普解放日關稅宣言衝擊,致使油價暴跌。此後,OPEC+一再增產,表面理由是要擴大「市場占有率」。但,你相信這種說法嗎?還是四十年前的故技重施

俄羅斯要失望了,油價低迷並非是一時的,而是溫和漫長的,不管是在蘇聯晚期,還是在接下來的這幾年,將一直到俄烏戰爭結束














【專家之眼】重新思考大學升學制度本質未來


2025-09-11 06:52  聯合報/ 張瑞雄/台北商業大學前校長
台灣的大學招生制度看似追求多元,其實內涵仍被一套以績效與管理為導向的機制所牢牢綁住,標準化地輸出一批又一批外觀類似的青年。圖為台大校園外觀及學生。本報資料照


台灣大學招生制度看似追求多元,其實內涵仍被一套以績效管理導向機制牢牢綁住。從課綱設計、學習歷程、備審資料到學測門檻與倍率篩選整體體系仿若工廠流水線,標準化地輸出一批又一批外觀類似的青年,卻少有人能真正展現個性潛力。所謂的「多元發展」往往不過是另一種單一價值包裝,每個學生都在模仿樣板參與相同營隊撰寫相似動機信,只為換取入學門票一絲機會

這樣的制度,無異於在年輕人的心靈尚未成形之際,就為其量身訂做一件由他人剪裁制服教育應引導學子認識自我發現熱情,卻被升學機制反向主導,將本該自由生長多樣性壓扁為同一張考卷下的相同頻率

一位大學教授親自參與學測,體會到不再熟悉的考題與標準,深刻感受制度現實落差。他驚覺,即便已身為一名教授,若以當前學測成績申請大學,竟也無法進入自己任教的系所。這不僅說明評量標準實際能力錯置,也凸顯學生當前制度下的困境,不論其他科目多麼出色,只要有一科掉鏈子,整體升學路徑便如同多米諾骨牌倒塌

更嚴重的是,升學機制設計潛藏著對社會階級流動壓抑。那些可以提供資源安排課外活動補習課程家庭,得以精準部署每一步升學策略。來自經濟弱勢家庭的學生,即便努力不懈,仍可能因缺乏加分項」而無法脫穎而出。申請書上的「志工經歷」或「學習歷程檔案」,儼然成了文化資本考驗。要打破這樣的困局,僅靠修補既有制度枝微末節無法真正撼動根本問題。所以我們應從更宏觀角度,學習其他國家的經驗,重新構思選才本質目的

美國的大學以申請制度為主,但其審查重點並非考試成績,而是全面理解學生背景個性潛力貢獻。在美國的邏輯中,多樣性本身就是一種價值,學生的多元經驗被視為提升校園創新活力資產。這種選才哲學來自一個根本認識,未來社會需要能夠在不確定變動自我驅動的人,而非只能在確定穩定應付考試機器

南韓近年也放棄一試定終身入學模式改採建立學生學習資料庫,透過申請面談方式招生。這讓大學能夠看到學生學習軌跡潛在特質,非僅憑一次考試的得分判斷其未來可塑性。同樣地,日本東京大學也逐步嘗試引入開放式問答,以激發學生思考表達能力非僅考核記憶公式應用。這些轉向的背後,皆是對人才定義重新詮釋。人才不應只是成績好的人,而是能在不斷變動世界創造價值意義的人

當然名校情結仍然深植於許多家長與學生心中,這與就業市場的「訊號理論」息息相關。當雇主無法從履歷中辨識一位年輕人的實質能力時,名校便成了最方便篩選工具但這也導致教育變成了升學與就業的「跳板工廠」,而非培養完整人格與社會責任感的場域

為了突破這種困境,國際間也有新的嘗試。例如歐洲推動「資歷架構」(Qualifications Framework),讓學生無論是透過正式教育、非正式訓練或工作經驗,都能獲得認證與學分。如此一來,大學不再是唯一的晉升管道,企業也能擁有多元評估人才的依據。

台灣而言,這樣的變革或許並不容易,但卻是邁向真正教育多元化的重要一步。如果我們願意從「怎麼招生」開始反思「我們要什麼樣的人才」,那麼升學制度就不再只是競爭遊戲規則,可以成為一種社會價值具體實踐

從「選誰進來」改為「我們希望他成為誰」,這才是教育改革根本之道升學制度不是教育終點,而是教育價值延伸。唯有破除管理主義下的表面多元落實真正個別理解尊重差異,台灣的未來才有可能孕育出更多樣更自由、更有創造力的一代。這樣的制度,才配得上我們對教育「公平、正義、希望」的所有期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