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25年7月27日 星期日

【專家之眼】第一波罷免戰打完 人民學到什麼?

◆  【專家之眼】賴清德不會因大罷免大失敗調整政策路線(初三)
◆  【專家之眼】第一波罷免戰打完 人民學到什麼?

◆  【專家之眼】解析泰柬邊境衝突所涉政治算計(初二)
◆  【專家之眼】大罷免-賴清德是伊斯頓理論的信徒嗎?(閏初一)
◆  【專家之眼】普發現金是債留子孫的大錯
◆  【專家之眼】黃仁勳旋風:AI時代的傳奇(廿八)
◆  【專家之眼】行政院會咬牙普發現金或始亂終棄當渣男?(廿七)








【專家之眼】第一波罷免戰打完 人民學到什麼?


2025-07-27 05:59  聯合報/ 楊穎超/銘傳大學副教授
首波大罷免開票結果昨出爐,罷免宣告失敗。(中央社)


👉▪【開票結果】726大罷免完整開票數據看這裡
昨天開出第一波罷免案結果,反罷免勝利得之不易。原因很簡單,除了綠營網軍早就吶喊助威外,賴政府動用司法解決藍營罷團,順手擺平了部分組織動員能力,還有側翼民團甘為黨政機器驅策,但投票結果顯示,賴政府不僅無法團結國人,連他自己黨派的團結也搖搖欲墜。只是開票前有不少評論說此次罷免反映出台灣有民主、兩岸、經濟,以及因為不團結造成的國安等危機,仔細想想這次反罷免雖然贏了,但也只是危機暫時解除。因為危及賴的統治權威,他的反應「難料」,危機還在,還要加上社會無法溝通的嚴重問題。

之所以觀察到綠營內部也出現不團結現象,是因為此次多數罷免區域本來就是藍營優勢選區,在那麼多人被鎖定、整個氣氛被炒熱後,選民能意識到這等於是一次重新選舉,外界可從投票率看得清楚;就連選前綠營評估可以拿下幾席,也是以無法過半的席次為多。綠營最後就對這些自估會贏的少數席次裡投入大量資源,但即便開票前有綠營各派系大團結模樣,結果票卻仍沒開出來。這戳破了民進黨內團結假象,對明年地方選舉,想必產生深刻影響。可是外界也不用猜測賴是否會成為跛腳總統,這次罷免,綠營除挫了氣勢,可以分配的政治蛋糕並未縮小,真正戰場是明年地方選舉,如果這次氣勢能燒到明年,那才是綠營派系向賴挑戰時候。

也因為賴的權力根基還在,開票前各家所述危機,恐怕仍是伺機而動:首先是民主危機。憲政上五院合一、無法制衡的危機看似解除,但行政院是否就會開始學習妥協?猶記得卓院長剛上台時,不少人稱讚他的協調溝通能力,但後來他對立法院態度遠不如期待,恐怕是受到賴的影響。真正做決定的人不用負責,台式民主恐怕還要繼續沉淪?

其次是兩岸危機。此次罷團主要理由就是抗中保台,至少在台北市街頭,常看到抹紅立委的大幅廣告,連外媒最後都報導此次是針對「親中」立委的「大罷免」。如果罷團贏了,以後選舉恐怕沒有候選人敢對大陸政策發表理性看法。這個壓力,在德國世大運議題上看得清楚。但即便反罷贏了,就代表抗中保台招失效了嗎?倒也未必。尤其是注意到罷團側翼對反「中」的信仰程度,這些鐵板一塊的選民,政客恐怕不能放棄。

再者是經濟危機。台美關稅談判進度在開票前一直不肯透露,恐怕是不妙結果,否則綠營肯定大鳴大放。台灣產業將面臨市場開放、較高關稅,甚至匯率升值三重壓力,但這陣子賴政府關心的卻是怎麼搞政治鬥爭。

接著是國安危機,來自於當家者帶頭撕裂社會。立法院有僵局,透過妥協、分配資源仍可推進政務,卻偏要採取罷免方式,未來賴是否願意妥協?從過去台南經驗看來,不容樂觀。如前述,此次投票,讓人看到連綠營看似整合成功之處,票也開不出來,這反映許多黨內派系不滿賴的統治方式,不團結危機恐怕繼續發酵。

最後其實還有台灣社會無法溝通的危機。前面羅列了各項危機,每項都顯而易見,也都是對台灣的嚴厲挑戰,但無論是執政黨或罷團側翼,多未回應上述疑慮,好似大家都在杞人憂天;同樣的,綠色陣營的抗「中」焦慮,也讓人莫名所以。連一些基本觀念都無法好好坐下來溝通,這恐怕才是無法團結的根源。

綜上所述,罷免雖然失敗,但僵局危機依舊。看到結果出來後,許多支持者表達高興情緒,但仔細想來,費了那麼大力氣、國政空轉那麼久,好像又什麼都沒改變?被罷的政治菁英們有不少頭腦清楚者,稱罷免案沒有贏家、全台人民都輸家。庶幾近之。













【專家之眼】賴清德不會因大罷免大失敗調整政策路線


2025-07-27 06:30  聯合報/ 高永光/考試院前副院長
民進黨大罷免失敗,也對賴清德總統的「期中考」打出不合格的分數,圖為賴清德視察台南災區畫面。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開票結果】726大罷免完整開票數據看這裡
7月26日大罷免大失敗,朝野三個政黨黨主席,朱立倫、黃國昌都出來開記者會;大罷免投票前宣稱「與民同行」的民進黨黨主席賴清德,反而在開票後的第一時間躲了起來,由秘書長林右昌主持罷免失敗後的記者會。當記者問及賴主席、林秘書長及內閣是否要辭職以示負責,林回答說這是一場台灣民主史上從來沒碰過的公民行動,不要窄化成政黨之間的對決與勝負。換句話說,民進黨內高層決策人士,沒有人會為這次大罷免大失敗辭職負責。

這場創造世界奇蹟的大罷免所以上場,是因為少數政黨在本屆立委選後不接受結果,立即決定用罷免,形同「翻桌」方式,企圖改變國會朝小野大的政黨席次分配,令人大開眼界,肯定會成為政治學上的教學案例。但更諷刺的是,當大罷免這把火剛燒起來時,民進黨高層皆否認與民進黨有關,直言這是公民團體自動自發的民主運動;當大罷免看似有燎原之勢時,民進黨才現出原形,也表現出儼然是由黨中央主導的大罷免,才會發出由賴清德署名的黨內公文,大動作要求民進黨各機構協助連署推動罷免;除了立院黨團柯總召從頭到尾提點之外,最後由賴清德推出「團結十講」,為大罷免添柴火;把罷免藍營立委定義成像打鐵鑄劍般,要去除「雜質」;並為民主政治賦予會令古今中外政治學者或思想家恥笑的新定義:「你不是說議會多數就可以決定各種事情」,否定民主「多數決」的ABC。但實質上,由民進黨賴清德、柯建銘導演的大罷免則昭然若揭,可怎麼如今一敗塗地了,又說這是公民自主運動了?林右昌為了撇清和大罷免的關係,怎麼沒種說要曹興誠自行負責,並要曹及公民團體去向民眾道歉,因為花了國家10幾億銀子去辦大罷免?

這次大罷免訴求的主軸仍是民進黨用了近十年的抗中反中的「亡國感」(芒果乾)。不過,荒唐至極且翻山倒海的宣傳是說:藍營的立委全部是拿中共錢的、藍營立委不被罷免,台灣就交給中共了、更歪樓的還有一些口號說,罷免國民黨立委XXX,就是罷免習近平。如今,大罷免大失敗是否表示民進黨的抗中牌不靈了?賴清德是否會在抗中求獨的路線上有所修正?賴清德的兩岸關係會不會有所調整,變得比較溫和?

筆者個人的看法是不樂觀,主要是基於賴的人格特質。接近過賴的人都說賴個性非常犟,不肯輕易妥協及讓步。第一個佐證是賴擔任台南市長時,200多天不進議會,只為了議長涉及貪汙尚未判刑確定;依照《地方制度法》規定,市長必須向議會做市政報告及出席備詢,此為職位義務,賴完全置之不理。第二個佐證是總統選舉期間賴在新北萬里的老家違建硬是不拆,還要扯出早期礦工工寮的舊事,轉移焦點。從大罷免大失敗民進黨記者會賴總統「神隱」,顯然賴及民進黨高層都「不想」為大罷免失敗負責,更不會反思大罷免抗中保台的主訴求,犯了戰略上的錯誤。

國人期待賴會因為大罷免大失敗,認真考慮朝野真心誠意的坐下來會商國是、解散內閣與在野多數黨討論籌組聯合內閣、理性思考調整對大陸的政策從「斷流」走回「友善交流」,恐怕會是空中樓閣吧?不樂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