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專家之眼】聯合國已淪為大國角力的旁觀者?(初九)
【專家之眼】聯合國已淪為大國角力的旁觀者?
2025-09-30 06:37 聯合報/ 湯紹成/亞太綜合研究院院長
圖為聯合國大會26日就中俄兩國提出的延後重啟伊朗制裁案,舉行表決。(路透)
自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成立以來,聯合國肩負著維護世界和平與促進合作的使命。然而,80年過去,這個國際組織在現實中卻飽受各界詬病,效率低落、權力失衡、被大國操縱的情況屢見不鮮。當今國際社會動盪不安,但聯合國卻顯得力不從心,故改革呼聲日益高漲。
首先,聯合國的權力結構。因安全理事會五個常任理事國握有否決權,這一設計源於二戰後的權力分配,但在今日,不少國家認為此乃阻礙國際決策的最大障礙。烏克蘭戰爭、敘利亞內戰、以巴衝突等重大議題,常因五常之一動用否決權而陷入癱瘓。印度、日本、德國、巴西等新興大國雖有國際影響力,卻無法進入常任理事國,顯示現行架構嚴重脫節於時代。
其次,聯合國的效率與執行力備受質疑。歷次重大人道危機,如盧安達大屠殺、波士尼亞戰爭,聯合國均因內部分歧與遲緩行動而未能防止悲劇重演。維和部隊雖有貢獻,但人力素質不齊、資金短缺,甚至發生過醜聞,嚴重損害形象。對許多受難民眾而言,聯合國更像是旁觀者。
再者,聯合國經常淪為大國博弈的舞台。美國、俄羅斯與中國等強權頻頻利用否決權維護自身利益,使聯合國無法在全球安全議題上扮演中立仲裁者。對許多發展中國家而言,聯合國固然提供發聲平台,但真正的決策權仍牢牢掌握在少數大國手裡。這種強權政治現象,已背離聯合國平等共商的初衷。
此外,聯合國高度依賴少數國家的資金,美國是最大金主。這種財務結構導致聯合國在政策上難以完全獨立,甚至被批評「誰出錢誰說話大聲」。發展中國家雖占會員多數,卻經常在預算與資源分配上處於劣勢,進一步凸顯南北不平等。但美國近來採取了拒絕、暫停或大幅削減對某些聯合國機構與計畫資助的政策,也對於整體聯合國的角色與功能產生極大的影響。
更嚴重的是,聯合國改革長期停滯。安理會擴編、否決權限制、提高效率等議題討論多年,卻因現有五常拒絕放權而寸步難行。外界普遍認為,若聯合國再不自我革新,恐將失去國際公信力。
今日的聯合國,雖在公共衛生、難民援助與氣候變遷等領域發揮作用,但在重大安全議題上卻顯得無能為力。民眾對聯合國的信任感逐漸流失,甚至嘲諷它淪為「空談俱樂部」。倘若這種趨勢持續下去,聯合國將難以維繫「世界政府雛形」的正當性。
總結來說,聯合國的存在仍然必要,但它必須正視自身缺陷。唯有進行結構性改革,讓決策更具代表性與效率,聯合國才能重拾國際社會的信任,否則終將淪為歷史的陪襯品。